(民主转型与社会运动征文)
 
 
20151215image001.jpg (550×392)
“经济奇迹”下的灾难
 
 
在《民主之后,一地鸡毛?》一文中,我分析了后发国家在建立民主政体后的治理绩效,反驳了那种认为“民主女神”中看不中用的论调。但还是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理由就是:中国经济奇迹是在不民主的体制下取得的,这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越了西方所有民主国家,因此,专制虽有百般不是,但却有一样好处,那就是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很多人看来,有这一样好处就足够了,正所谓“一俊遮百丑”、“有奶便是娘”。在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如果专制政府能够证明自己具有如此神奇的经济绩效,那么它的合法性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危机。事实上,近几十年来中共政权的合法性主要就依靠经济发展。中共在宣传时也不忘突出这一成绩。以前毛泽东时代主要靠宣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是人民的大救星”,现在虽然还在宣扬,但已经没什么作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承认,后者在当前还是有一定欺骗性的,必须彻底揭穿其谎言。
 
目前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奇迹的反思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代价太大,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是一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未来中国(事实上已经开始了)将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二是国富民穷,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只是富了政府及特权阶层,普通民众受惠很少,社会严重不公,贫富悬殊远超西方发达国家。这样的反思当然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过本文想要说明的是:一俊不仅遮不了百丑,而且这“一俊”也并非中共统治之功,不能用来证明中国政治体制的合理性。
 
首先,中国经济奇迹应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干劲和努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广大民众创造的,中共的领导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共总爱宣传说:“我们养活了13亿人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事实上,不是中共或政府养活了广大民众,而是中国人民自己养活了自己,另外还养活了全世界最庞大的官员队伍,这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为什么党和政府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呢?倒不是因为所谓的人民史观,而是根据中国历史经验总结出的中华民族的特性所致。众所周知,中国在历史上长期是世界第一强国,尽管在王朝末年往往要经历一个损失惨重的乱世,但新朝代建立之后的几十年内往往就会重回盛世。这是由于我们的制度最先进吗?显然并非如此,而应归功于中华民族的优点。必须承认,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具有超强的自愈能力。只要给点阳光她就灿烂,只要政府不瞎折腾,中国人民就能创造出经济奇迹。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而且比较世俗化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富起来一点也不奇怪,贫穷才是怪事。因此,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以及当今所谓的“盛世”,在我看来都非统治者之功,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其次,中国经济奇迹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对于中国来说,人口红利还包括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世界第一。正是由于劳动力资源的丰富及其成本优势,使我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据一些机构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27%得益于人口红利,与此前人口红利对日本、新加坡等国经济腾飞的贡献率基本相当。可见,人口多不一定是负担,关键在于人口结构。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开始消失,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红利”理论也能解释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循环。为什么每个朝代的盛世往往发生在建国几十年后?那是因为建国前的乱世损失了很大一部分人口,社会稳定后人口开始增加,人口红利一般要20年之后(即新增加的人口成年以后)才能出现,然后在60年以后逐步丧失。而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每个劳动力所能创造的超出其自身生存需要的剩余财富非常有限,也就是所能供养的人数非常有限,但是,在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同时,特权阶层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基本上跟建国时间成正比),使得民众不堪重负,一旦遭遇大规模灾害,农民起义就不可避免了,然后人口大幅度减少,开始一个新的轮回。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口红利丧失后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会减慢,但一般不至于造成太大的社会动荡。
 
再次,中国经济奇迹还来源于技术进步红利。所谓“技术进步红利”,不是指本身的技术多么先进,而是指原来技术非常落后,因此进步的空间很大,取得进步相对容易,亦即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但是技术进步到一定程度(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后,这一红利就会丧失。打个比喻说:一个人原来学习基础很差,只能考30分,现在经过努力,他很容易就上了60分,相比于以前的成绩堪称突飞猛进,但要上80分,就要付出双倍的努力,而90多分,则可能永远都可望而不可即。中国80年代初的总体技术水平大约相当于西方四十年代的水平,因此进步的空间很大,可以通过引进西方已经淘汰的五、六十年代的技术而取得快速发展,但越往后进步就越慢,这也算是边际效应递减吧。
 
在近几十年来促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制度重要还是技术重要?本人认为技术更重要。即使有制度的作用,也主要是指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而跟政治体制无关。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不仅不是经济奇迹的促进因素,反而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比如中国吃饭问题的解决。包产到户是农民自发的创造,但官方出于意识形态考虑长期予以禁止。其实,包产到户本身还不足以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七十年代末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曾经反对包产到户,理由是:“中国单干了几千年,还是没粮食吃,还是受穷。”那么,为什么80年代初包产到户后中国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了呢?主要原因是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以及化肥的使用。当然,制度的改革也能解放生产力包括促进技术的进步,自由民主体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条件,而专制体制虽然偶尔也能通过集体攻关取得一些技术进步,但总体上是不利于技术创新的。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所谓的“改革红利”。近年来,“改革是最大红利”成了一句流行口号。这话如果是表示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期望,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人口红利和技术引进红利丧失之后,制度创新就成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希望。但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是对过去这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释,那就错了。因为中国改革对制度创新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回归正常之举,而不是创新。比如让农民分田单干,中国古代和近代就是这样做的;又比如市场经济,都是源远流长的东西。在“市场经济”之前加个“社会主义”,这不叫创新,而是尾大不掉,是改革不彻底的表现,连正常都算不上。中国改革之所以不彻底,是因为中共不愿放权,只要中共一党专制的政体不变,改革就只能是小修小补。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改革的天花板只能靠革命才能冲破。
 
当然,改革要比不改革好,那是因为原来的状态过于不正常,所以只要通过改革稍稍回归正常就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这样的改革能称得上伟大吗?只要不是毛泽东那样的疯子,任何一个正常人、一个平庸之辈都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中共贪人民之功、资源之功与科技之功,将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归功到自己的头上,一批御用文人借此歌功颂德,甚至炮制出所谓“中国模式”来想跟西方抗衡。如今红利纷纷丧失,中国经济奇迹已经成为历史。潮水正在退去,裸泳者即将现身,中共还能拿什么来遮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