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了十个月「大龙凤」,特地请了美国前国务卿、中国问题专家基辛格当顾问提供意见,汇控最终还是决定继续把总部留在伦敦,不迁册回香港。这个决定对特区政府及金管局而言难免有点遗憾,因为出走了的「大笨象」决定回归是对香港投下信心的一票,对提升香港的形象及金融中心地位有重大帮助。可遗憾归遗憾,汇控今次的决定实在非常合理,也是对中国及香港的及时提醒。不迁册回港一方面让北京政府明白有钱或有庞大的市场不是「大晒」,她不能因此而偏离国际认可的标准及规范或自定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市场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也令特区政府知道一面倒倚赖中国不是出路。

 

汇丰去年初提出考虑迁册,把总部从伦敦迁回香港当然有很多不同的原因。英国金融监管当局计划加强规管银行固然有影响,欧洲市场发展空间有限同样令汇丰蠢蠢欲动。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中国庞大的金融市场,还是中国金融体制开放改革产生的庞大商机。乘着金融改革浪潮落户香港的话,汇丰不但可以借香港的地利(邻近中国市场)取得优势。更可以借此向北京示好,让北京看到汇控支持中国的金融改革。这个政治资本将来肯定妙用无穷,随时为汇丰开启更多机会之门,扩展在内地的业务更方便。此外,香港作为地区金融中心也可以进一步协助汇丰加强在亚太区的联系及业务,尽享亚太高增长市场的好处。

 

内地市场成政府工具

 

可惜,如意算盘打不响,因为中国金融体系及市场在过去十个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逐步走向世界跟国际市场接轨变成乱搞一通,任由政府及官僚的行政指令主导,不按市场规则办事。最典型的例子自然是去年夏天的暴力救市。为了挽救插水式下跌的内地股市,北京当局「茅招」尽出,出动「国家队」入市以公帑托市只是前戏,北京财金官员还采用各种非市场手段包括限制买卖,迫使金融机构出资回购股份,把正常买卖及沽空行为变成刑事罪行,规限证券行只准买不准卖货,派出公安人员进驻怀疑沽空的金融机构等。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的高层因此而惹麻烦及成为调查对象。而自此以后,不管内地或国际金融机构都长时间不能正常运作,不能正常在市场交易,必须看政府的指令及脸色办事。

 

在这样的暴力救市措施下,内地金融市场不但跟公平公正公开等原则相距十万八千里,甚至不再是一个市场,而是一个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而北京高层信誓旦旦要推行的金融改革则完全不见影儿,市况比提出改革前还要恶劣。对国际银行及金融机构而言,内地市场出现的已不是机遇而是陷阱,看不到公平的游戏规则,反而可能动辄得咎,成为代罪羔羊。一心想大展拳脚的机构如汇控怎能不三思,怎能不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风险。

 

港国际化色彩趋淡薄

 

另一个大变动是内地经济迅速放缓。不同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正从高增长大幅回落,并将持续往下走;整个金融体系正面对重大压力,包括坏账增加、资金紧绌、业务收缩等,内地银行股价已因此大跌,随时出现危机,国际银行不但没有多少开拓业务空间,反而可能接下一堆堆坏账。可以说,原来形同金矿的内地市场变成藏金已尽的废弃矿洞,剩下的只有危险的气体、脏水以及叫天不应的暗黑环境。一心想以香港为踏板到内地掘金的汇控面对「废弃矿洞」自然避之则吉。

 

香港本身的情况在过去大半年也明显转坏,大大降低了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应该看到,过往香港虽然跟内地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但政府的基本经济发展策略还是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尽可能强化跟不同地区的联系,争取更多不同国家资金。可自从梁振英上台后政府的策略明显有变,把大部份精力放在加强跟内地的联系上,对加强香港在亚太区及全球经济的位置则放软手脚,被对手如新加坡远远超过。最新一份施政报告更清楚反映梁振英政府只懂片面配合内地的经济发展策略,其他海外联系变得非常次要。看在汇控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眼里,香港集中向内望意味她未来的国际联系越来越薄弱,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淡薄,她们怎么会愿意把自己的总部移到香港呢?

汇控不迁册回港当然是商业决定,但决定背后反映的是对内地及香港发展有戒心,是对中国金融改革走回头路的担忧,是对香港只懂向内望的不接受。这些讯息,中港两地政府听到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