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ziyang622-1.jpg
1987年11月2日,第13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赵紫阳向媒体致意。(AFP)
最近我们都看到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共,越来越向极左的方向发展,以至于很多人质疑,是不是第二次“文革”就要发生了。这不能不让我十分感慨,因为哦我想到,其实,在八十年代,中共本来有机会走向民主化的道路的。而那个时候的总书记赵紫阳,现在似乎已经被人遗忘,但是我们写历史的不会遗忘。所以向听众朋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之后的记者会上,记者问到作为党的总书记,什麽是他的首要任务的时候,赵直接说“政治改革”。

八十年代初,赵紫阳还自称“政治上的保守派,经济上的自由派”。为什麽会转变?第一是担任总书记,当然在政治问题上的思考就会多一些;第二是多年的经济工作,使得他认识到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改革搞不下去。回顾他的政治体制改革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赵紫阳对“精神文明”的解释扩大化,从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宣传,文明礼貌的教育,发展到理想,社会改革道德甚至民主。这为进一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其实,这就是公民社会的雏形。

2.河殇与新权威主义:当时张五常积极建议,需要有一个具备新思想道德强人出现,用铁腕粉碎官僚和社会的抵抗来实现市场化的历史任务。赵紫阳未置可否,但是后来背了黑锅,导致邓小平开始对赵警惕。

3.赵紫阳的政治改革思路,第一是很重视扩大公民权利和政治参与:人大旁听制度,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提高政策透明度,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和讨论等都是尝试。赵的企图是利用民众的民主热情作为改革的动力,这个思路其实跟邓小平推进经济改革是一致的,都是80年代国家与社会还有共识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有借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经验的因素。

4.赵紫阳的政治改革的第二个思路,就是“党政分开”。与邓小平不同的是,邓是为了提高效率,而赵是为了权力制衡。例如,厂长负责制,思想政治工作的改善,党组推出部委等提法,就是让党只负责“政治领导”:就基本方针提出建议,以及提名国家领导人。这与西方的政党已经开始接近。

5.第三个思路,是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专业化取代政治评估标准。

6.第四是建立言论自由,减少党对媒体的渗透。八十年代末期的媒体环境是最好的,新闻自由正式提上日程,胡绩伟主持起草新闻法的工作,已经草拟了开放报禁的条款。89民运中更是完全放开了言论管制,作为新闻自由改革的尝试。

总之,赵紫阳其实并不是要改变一党专制,而是要改变党的领导的方式。这时他的政治体制改革得核心思想,但是,邓小平连这样的温和改革也无法接受,赵紫阳只有黯然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