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中国网站上几年前流传的一篇伪造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就轰炸中国使馆对国会议员的讲话,近期沉渣泛起。中国微信和几个网站以及不少网民论坛上有署名张召忠的文章,大量引述了这个所谓的克林顿证词。

 

“解密的总统讲话”?少将局座信以为真

 

201658,中国微信上有中国著名军事评论员张召忠少将的文章《美国为什么炸中国使馆?听听克林顿总统怎么说!》。手机腾讯网和上海的东方网转载了此文,中国西藏网转载了东方网的这篇文章。一些网民论坛更是积极转发。文章开头说:

 

“昨天我在‘局座召忠’微信公众号重发了1999510美国炸馆之后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网友热议。有人认为,美国炸中国使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使馆中藏匿了被击落的美军F-117A隐身战斗机残骸。2001年我在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学习期间,曾任北约盟军总司令、科索沃战争总指挥克拉克空军上将到学校演讲,我曾当众提问,空袭中国驻南使馆的命令是你下的还是克林顿总统下的,为什么要轰炸中国使馆。他也只是重复了一下美国政府的表态,并没有进行实质性回答。……美国为什么轰炸中国使馆?关于藏匿隐身战斗机残骸的猜测显然是无稽之谈,但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前几年刚刚解密的‘总统讲话’,或许能够解开这个谜团。

 

199958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之后,由于美国国会的议员们强烈要求说明真相,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于13日到美国国会作证。这个秘密讲话最终于2012731由凤凰网披露,它彻头彻尾地暴露了美国蔑视国际法基本原则,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的丑恶嘴脸。”

 

张召忠此文是以讹传讹。所谓的克林顿证词,其实子虚乌有,是某个或某些中国人的自编自导自演。

 

有网民怀疑,上述文章是别人写的 ,是张召忠的微信被盗号。但美国之音记者没有检索到张召忠少将或者其他知名人士的辟谣声明。

 

“克林顿证词”纯属托名伪作

 

克林顿担任总统期间和卸任后,确实对美国误炸中国使馆事件讲过不少话,美国之音做过不少报道,最近一次是在《 美国前高官谈1999年误炸中国使馆 》这篇文章中。

 

美国之音记者引用了克林顿自传,这是“有书有真相”,引文肯定是克林顿写的,而不像所谓 “克林顿证词” 那样,没有英文出处,似乎也没有人认领,没有人说自己就是这篇广泛流传的网文的原始作者。

 

从所谓 “克林顿证词” 的文风和用语来看,也不像是对美国总统英文讲话的翻译,而像是出自左派反美愤青的手笔,不是译文而是原创。

 

有个读者在 美国前高官谈1999年误炸中国使馆 下面跟帖反驳道:“ 我记忆犹新的是克林顿对美国议员的解释是-既定目标.这件事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脑海里和心里,狡辩毫无意义,况且中国现在也不能把美国怎么样,就别长篇大论用媒体来洗地了,有些账以后再算吧

 

VOA记者回帖辟谣说:你怎么知道你所谓的“ 克林顿对美国议员的解释是-既定目标 ”是真的而不是托名伪作呢?你是在正规媒体上看来的吗?

 

有图无真相;没有引文,创造引文也要上

 

中国一些网民军事论坛上有这篇托名伪作《美国炸中国大使馆 克林顿这么说:既定目标》。人民网强国论坛上201658一篇网文使用的标题是《前美国总统克林顿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后秘密讲话暴露惊天大阴谋》,这是转载《火炮军事网》网文。原文配了一张不说明时何地的克林顿讲话的图片,就说“有图有真相”。

 

这其实是“真图配假相”,根本不能说明所谓克林顿讲话是真的。

 

所谓的克林顿讲话中有一句说,中国“有一个愚蠢的承诺(指的是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的政策)”。

 

VOA记者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没听过克林顿或任何一位总统,甚至任何一位美国人说过这样的话。这倒很像那些反对中国这一政策者自己的心声。中国有些人表示这个政策过时了。

 

有些中国网民在引用外国人言论的时候,似乎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有真话要引用,没有真话编造假话也要“引用”。这种做法被人称作挟洋自重。

 

谣言起于何处?

 

中国的网上谣言通常是“民谣”,起于网民论坛,传得多了久了,有些会登堂入室,被媒体网站的编辑选用,成为媒体报道或者论文,或者被引用到书里。

 

记者没有在媒体网站的新闻版和评论版上看到所谓的克林顿证词。上述的张召忠文章提到“这个秘密讲话最终于2012731由凤凰网披露”。记者没有检索到凤凰网那篇文章,只找到凤凰网上后来的两篇博客文章。不知道张召忠所说的披露是谁披露,是编辑记者所为还是博客作者 “披露”

 

2010410,新浪网一名署名巫师的博客作者发文《科索沃战争中的秘密》,第一段说:

 

近日空闲,翻出一本介绍科索沃战争的书重温了一遍,‘剑与血:北约东扩的背后’(20001月出版),这本书披露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消息,摘录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然后作者引述了所谓克林顿和议员们的对话。

 

但究竟这些话是不是来自这本书,目前还不得而知。如果是的话,那么这本书是“源”还是“流”呢?这就要看还有没有更早的相关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