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考拉模式被更多地使用,主客场易位分分钟就会发生。一种新的对垒已经拉开帷幕。
维权律师助手考拉(赵威)近期成为大陆维权人士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她到底有没有真的自由,她对声援者的攻击是不是真的,她对警察的感谢与忏悔是否发自内心,总之一句话:那些支持者们要如何对待这样一个陡然反转的考拉?要如何处理这种舆论?
考拉在传说中的取保候审之后,以她的名义发布的微博与声明围绕著一个中心展开:她被维权分子欺骗了,警方和政府帮助她新生,她绝对不接受维权群体对她继续操弄。这个时候,究竟是不是考拉本人的真实意思表达,舆论战已经展开,而维权人群似乎并不适应。
这次舆论战堪比央视认罪,但它更高明之处是让关键信息更含糊,因而在短时间内让维权群体无法分辨真假。随著时间推移,这种含糊而有效的分化,越来越取得明显效果。显然,考拉名义的舆论战,目标受众不只是维权者及其同情者,重心更是普通民众。
因为设定了多重的目标受众,使得维权人群的反击变得无效。其中之一,是否定考拉所有声明的真实性,认定是警方作为。这种对舆论的否定,也许可以在维权人群内部有点效果,定住阵脚,但是对大量一般社会人士而言,这种否认考拉叛变的澄清效果实在有限。
这是当局典型的操控舆论的手法,它也预示著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过去那种不重视舆论操作、或者将舆论从属于办案的模式有了改进,不止要用强力办案,实现人身控制,还要利用强力制造舆论,达到认知改变。相较于反对群体的资源,这种舆论战具备了优势。
过去,强力与舆论是分开的。政治反对者没有实际力量,但是在舆论上占优,一旦出事,就动员海内外舆论攻势,形成压制性的谴责与声讨。很长时间里,这种舆论完全掌握在反对者手里,从而塑造出强权压制人权的普遍认知,消解压制行动的实际效果。
舆论上齐头并进,从央视认罪开始实施,但它遇到了很强烈的反感,以致于效果非常不好,甚至被反对者继续当做攻击的材料。现在利用微博忏悔来取而代之,反映了舆论操控上的迭代。而从实际应用看,舆论战与办案的融合更加密切,这预示著当局对洗脑术的钻研未有停步。
就政治案件而言,舆论几乎是决定性的,这从铜锣湾书店事件、林荣基事件等都有反映。具体到考拉这件事,在它之前当局的舆论颓势可见一斑,自它开始,颓势已经扭转。仅仅是否认忏悔、不承认事实,于事无补,如何改善舆论对攻,成为反对人士的挑战。
当然,借助考拉事件实现舆论反制,当局也在评估与改善中。比如,“考拉”在微博和声明中所使用的“解释”立场,导致“她”需要不断地“解释”,这对稳定输出舆论认知相当被动。这也可以看出来,当局在舆论作业上并非没有漏洞,这是舆论战升级的契机。
考拉真假不打紧,但这事确实提出了一个转折性的问题。当局不只是要在力量上压制反对者,更是要在道德情操上取得话语权。而后者,向来是政治反对者的主场,随著考拉模式被更多地使用,主客场易位分分钟就会发生。一种新的对垒已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