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鱼 法律学者
社会改良才是有效阻止社会发生激进变革的最佳通道。
118年前的今天,由于百日维新失败,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被处死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年龄:谭嗣同34岁,康广仁32岁,林旭24岁,杨深秀50岁,杨锐42岁,刘光第40岁。谭嗣同被押往刑场的路上,被愤怒的人群骂做洋奴,用鸡蛋砸。
通读清朝历史的时候,也有史学家对这段历史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做过多的描写。放在历史的时间轴里面去看,在戊戌变法之前,由于清朝内部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对外作战毫无建树,屡屡受辱。已经有相当的清朝高层官员积极于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努力,做大清朝的GDP,同时造洋枪,造洋炮,买军舰。
在这些积极建设社会的清朝高级政府官员之中,虽然有人在国外的探访之中,也意识到了国外政治制度的一定优越性,但是他们基于生存的政治智慧,在国内的时候一直避免提起这方面的制约因素。
这时,一些体制外知识分子基于对大清国羸弱不堪的现状,出于愤懑,于是乎联合了体制内健康力量,包括光绪皇帝,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
毫无疑问的是,要推动政治变革,必须要有足够的政治力量。即便体制内健康力量拥有光绪陵皇帝作为后盾,但也并不具有充足的社会资源,足以扭转局势。在当时的情况下,唯有拥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是决定政治话语权的重要因素。为此,当社会改良的政治运动推动不下去的时候,这些知识分子想到了联合体制内的武装力量来推动变革的进行。在当时接受西方军事训练的人群之中,相当多的人也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拥有极强的政治变革意识。他们甚至想出了自认为非常聪明的一招,联合当时新军的统帅袁世凯,希望借助在小镇练兵的袁世凯带领新军,将阻止政治改革的慈禧太后一举拿下,从而正大光明的打倒反对政治改良变革的旧官僚阶层。
不幸的是,基于政治计算,袁世凯并不认为社会改良力量能够真正地一统天下,对于慈禧太后来说,这个皇朝依然是她一手掌握之中,区区新军貌似强大,但毕竟不能扭转整个中国的局势。于是他做出了另外的一个选择,将这群人图谋发动武装政变的消息透露给了慈禧太后,也让慈禧太后从容地有了机会,将这些政治改良运动的人一举拿下。
在慈禧太后明确表态以后,轰轰烈烈的政治改良运动,一夜之间几乎销声匿迹,所有的体制内健康力量,转眼间不见了踪影。那些积极参与推动社会改良的底层知识分子,成为了慈禧太后祭旗的道具,六人被正法,史称戊戌六君子。
相反,那些怀有激进推动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正在积蓄他们的力量,并没有冒出水面。直到认同社会需要激进改革的行动家陆续出现的时候,整个中国历史,最终开始逐步地被改写。
很不幸的是,当后人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如果社会不能进行良性的社会变革,那么激进的革命力量就会占到上风。
表达这些观念的人似乎也忽略了,改良派知识分子当时也想到了依靠武装力量来推动政治变革的决心。他们和革命党唯一的不同是,他们希望借助体制内健康力量,用最低成本联合武装力量,而激进派的行动家通过自身的行动,积累起来足以震慑政治集团的对抗力量。
时至今日,依然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借纪念戊戌六君子就义的事件,来表达统治阶层似乎仍然不知道社会改良才是有效阻止社会发生激进变革的最佳通道。这些当代的知识分子始终回避的是,当年的社会改良家其实已经变成了激进革命党。
戊戌变法留给当时的清朝人,和我们后来人的启示是,在政治变革的道路上,从来没有任何简单的低成本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