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中运动」发起人戴耀廷先生前两天在本报撰文,提出「雷动计划」的构想,呼吁非建制派政团、组织、参政者及市民携手合作,在九月立法会选举争取35个议席,令非建制不再是议会少数,不必再任由建制派主导议会大局包括议程、及重要委员会的任命。根据戴先生的分析,要完成这目标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重要的是非建制派不同力量能衷诚合作,争取在35个立法会直选议席中取得23席,超级区议会中保住3席,再在传统功能组别内争取额外3个议席,把功能组别非建制议员的数目增至9个,便可达成立法会议席占半数的目标。

 

壮大抗争力量遏威权管治

 

从过往的选举结果来看,戴先生这个「雷动计划」的确不容易达成。首先,建制派在传统功能组别议席上有先天优势,特别是那些只有公司票的界别都由建制派政团及人士垄断,要成功攻破他们的「堡垒」绝不容易。此外,一般选民可参与的35个直选议席及5个超级区议会议席建制派的战斗力也不容低估。他们的候选人有庞大的资源及人手支持,再加上中联办及北京在幕后操盘配票分票,令他们较容易把有限的选票均匀分配,争取更多议席。上届新界西选区民建联就成功透过配票赢得三席,泛民倒因选票不匀而丧失议席。非建制派要在功能组别及直选议席都有进账委实不容易。

 

但正如戴先生所言,困难不代表不该做或不能做。在政府及建制派垄断行政、立法权力,不顾民意肆意推动多争议及市民反对的政策及基建项目的情况下,泛民主派及其他非建制团体及参政者都该认真考虑「雷动计划」或类似的合作计划,壮大议会、体制内的抗争力量,遏止特区政府及建制派倒行逆施,阻止他们继续滥权及搞威权管治。

 

应该看到,北京当权者及香港建制派的「管治同盟」正肆意滥用权力,破坏香港的核心价值及制度。面对这样的强权,体制外的抗争,街头的抗争当然不能放弃,抓紧机会在不同争议性议题反击以展示市民不接受强权也需持续进行。只是,单凭体制外的抗争未必足以撼动北京及建制派的阵地或改变他们的政策路线,同样重要的是强化体制内的抗争力量。这样做进可以削弱建制派对「硬权力」的把持操弄,退可以增加建制派行使权力的难度,拖延、阻止恶法劣政通过。政府推动的网络23条一直未能通过,建制派一直不能加强钳制网上创作自由,靠的就是议会内外合作抗争。

 

 

扭转议会向建制倾斜局面

 

要强化体制内的抗争力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泛民及非建制力量在立法会的议席,增强他们在议事堂内的声音,九月的立法会选举正是这样的好机会。若果泛民及非建制派能攻​​下比现时更多的议席,甚至像戴先生的「雷动计划」那样成功争取一半议席,那不但可以大大加强非建制派的影响力,令他们有能力否决不合理及损害市民权利的法案与政策,更可以清楚向北京及建制派表明,他们过去几年在香港的政策路线如何失败,如何不得民心,从而迫使他们需要调整及更弦易辙。

 

要做到这一点,要落实「雷动计划」,当然需要很多主、客观条件配合,包括泛民及非建制政团之间加强协作,包括市民的广泛支持及参与。最根本的一条是不搞分化内斗,团结一致反击北京当权者及建制派。刚过去的台湾大选能成功令立法会变天,能把资源、人脉雄厚的百年老店─国民党边缘化,靠的不仅是有魅力的候选人及漂亮的选战策略,更重要的是能把进步的力量整合、集中精力及资源挑战国民党的铁桶江山,最后成功把一个又一个国民党的资深议员拉下马,令她在立法会议席大减至不足三分一。香港的选举制度跟台湾不一样,市民、民意能直接影响的议席不过40个,但只要非建制力量成功协调,团结对外,扭转现时议会一面倒向建制派倾斜的局面还是有可能的。也是值得努力推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