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屆人民不行」成為網絡熱詞,間接反應出老百姓對於當家做主的渴望。

    最近一段時間,「這屆人民不行」成為了網絡熱詞,不管是什麼事情,只要是沾上點老百姓的窩囊事,這句話就會蹦出來。網民調侃「這屆人民不行」走紅網絡,背後其實有著諸多複雜的因素。

    這句網絡熱詞的起因,是一個月前的3月24日,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紛紛刊發署名習驊的文章《我們都是風氣「一分子」》,文章從患者給醫生送紅包說起,批評整個中國社會辦事就要走後門、拉關係的社會現象。文章形容: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如:給門衞遞支煙,大門立即打開;停車費明明30元,司機遞上10元錢說「不要票了」,收費員開心放行;給辦事員塞點錢,戶口兩天辦妥,別人也許要等上一年半載……人們的這種行為污染社會空氣,是催生腐敗不軌最溫暖舒適的環境。在享受所謂的「反腐成果」的同時,人人要思考自己的責任。

    文章刊發後,出現在評論中最多的話是:「這屆人民不行」、「這屆人民配不上這屆領導,是這個意思嗎?」、「這屆人民不行,很不聽話,拉了很多領導幹部下水,拖本屆政府的後腿,給國家丟臉了」、「都是人民的錯,多好的政府多好的黨啊,全讓人民帶壞了」……

    無疑,「這屆人民不行」將會成為2016年最火的網絡熱詞。那麼,這句話流行的背後,傳遞出來的是哪些信息呢?

    第一,這是一種民間自虐聲音,透露出普通網民對當下現實的不滿和無奈。稍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官方術語中的「人民」,其實是一個毫無邊界和外延的模糊概念,怎麼說都可以。誰是人民,誰不是人民?完全由官方說了算。「這屆人民」與「這屆政府」不同,前者本來就是一個不存在的虛擬概念。拿一個壓根兒就沒有過的東西來說事,本身就是一種荒唐。而這種「裝傻」的荒唐能夠成為網絡熱詞,只能說明這是一種民間的集體自虐。

    第二,「這屆人民不行」成為網絡熱詞,表明當下官方與民間的兩個輿論場,正在加速背道而馳。在今年的「兩會」上已經出現了這個苗頭,個別代表、委員的發言和表態,給人以前後矛盾的印象,其實就是源自於他們內心的矛盾:既不想得罪官媒,也不想得罪網民。目前,在互聯網上,這種官說官話、民有民意,各自之間、自說自話的現象十分突出,看不到彼此之間有效的交流和互動。

    第三,網民的調侃,其實是一種真實的民意。類似「這屆人民不行」之類的自虐調侃,不知道高層領導是否能聽到?網絡段子的背後,往往代表一部分真實的民意。一個執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真實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之大忌。

    第四,「這屆人民不行」成為網絡熱詞,也間接反應出老百姓對於當家做主的渴望。中共執政以來,人民當家做主一直是一個高調宣傳的亮點,憲法中也寫明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可是現實生活中,普通老百姓很少嘗到過當家做主的滋味,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是導致當下互聯網上網民經常躁動的根本原因。

    「這屆人民不行」,這句貌似調侃的網絡熱詞背後透露出的隱情,執政者不可不查,更不可不防。政治上「還權於民」,經濟上「還利於民」,真正做到執政為民,才是未來取信於民的關鍵。隨著民智的開啟,這屆人民不行不要緊。也許,下屆人民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