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稿可发”只是这国给北青们上的人生第一课,该抱怨、该愤怒、该沮丧的远远不止“电梯不好使”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
 
 
 
读大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样能够既不用上课,又骗到学分?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思考的问题变成了:怎么样既可以少干活,又多拿工资?再后来,年纪大了,面对七大姑八大姨没完没了没日没夜的催婚逼婚,我又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到最漂亮的姑娘?很遗憾,除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补考凑满学分勉强毕业外,我的上述愿望后来一个都没有成真。起初,还以为是自己目标定得太高,直到读到“北大青年”们的思考我才猛然醒悟,原来自己一直盯着“眼前的苟且”,忘记了生活还有“诗和远方”,惭愧惭愧,抱歉抱歉。
 
作为就读于我国最高学府的一时天骄,“北大青年”果然一开口便是一股浓浓的“形而上”味道:“作为一个校园媒体,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文章可以发?什么样的文章不能发?”而促使他们思考,进而发出“今天无稿可发”抱怨的,据说是因为有两篇文章未通过微信平台审查不能发表,其中一篇讨论的是关于教学楼电梯的安全问题。看到这里,我这个三流学校毕业的学渣,不禁对北大又平添了几份敬仰之情,要问我理由么,那就是:北大的教学楼居!然!有!电!梯!
 
至于像有些人说的什么“北大青年雄起”、“北大精神复苏”云云,拜托,人家港台青年为了争民主,为了反权贵,都已经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走上街头并取得胜利了,“北大青年”就因为个电梯的破事,开了个天窗,发个几句牢骚,你们就看到了希望,激动地直呼“挺住!挺住!”,这是真傻啊还是真傻啊?没看见即便是这篇“欲说还休”的文章,还招来了另一波“北大青年”的质疑、指摘、抗议,口口声声“对北大名誉造成影响,谁负责?”这难道就是你们口中所谓的“北大精神”吗?你让当年那些以天下为己任,存亡关头奋不顾身走上长安街,涌向天安门,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北大先辈情何以堪?让明报那三位为了扞卫新闻自由才使用开天窗权的新闻同行们又怎么想?
 
“北大青年”说,“话容易说,不容易的是讲真话,更难的是坚持讲真话”。言语之间好像自己受了多大委屈似的,一脸苦大仇深的模样。作为一名“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现主要研读《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的长者,它让我想到了伟大词人辛稼轩老师一句话:“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爱说愁,是不是一定就是坏事、蠢事,我看倒也未必,事实上我们都经历过抱怨“今日无稿可发”的傲骄年纪,相比未名湖畔那些等着与总理合影、向领导问好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稿可发的“北大青年”恐怕已经可算是“矬子里的将军”了吧,但也仅此而已。
 
记得人生赢家周小平老师曾不止一次、苦口婆心地教育过你们:“没有了北大,你将什么都不是”。虽说周老师的主业是研究带鱼人工养殖技术,但这碗鸡汤你们一定要乾了,如果不够,我还有第二碗更直白的:北大纵然有千般不是,但作为它的一份子,你们最最应该感激的还是北大。若不是顶着“北大青年”的光环,谁有闲心来关注你们的电梯是好是坏,你们的抱怨更是休想上门户的首页。
 
但就像提倡“兼容并包”的蔡元培校长不可能永远守护北大的自由精神一样,你们也不可能永远蹲在北大的光环底下叽叽歪歪。迟早有一天,你们要迈出校园走向社会。除非这一步迈得足够远,迈过台湾海峡,迈过伤心太平洋,那么恭喜,你得救了。否则你们就会发现,“无稿可发”只是这国给你们上的人生第一课,该抱怨、该愤怒、该沮丧的远远不止“电梯不好使”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坚持说真话,对别人未必有利,于自己更可能吃亏,而且是吃大亏。说不定哪天,说着说着你就“寻衅滋事”,就“煽动颠覆”,就进去了。
 
到那时,你们是否还能做到不忘初心,像今天这样敢说敢担当,还是开始“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甚至修炼起于丹老师的“鸡汤术”,没事就自我暗示:“当你遇到不公平时,不要抱怨社会,要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学会忍耐。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又何尝不是柳暗花明”?——That’s a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