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 林忌)
2007年3.18争普选游行,社民连等喊出「民主罪人梁家杰」,参加「小圈子选举猪牛不如」;2012年何俊仁参选,社民连出声明谴责,特别提到泛民搞的「模拟选举」,是「替小圈子选举鸣锣开道」,增加了小圈子选举的认受性。
今日的梁国雄出尔反尔,以两大理由来参加小圈子选举:1.四个参选人都不能代表民主派;2.雨伞运动提倡公民提名,是新的理由,打算收集3.8万个公民提名才参选。
然而,这些理由实在难以令人信服;第一,小圈子选举本身没有法理认受性(Legitimacy),无论民主派选委如何投票,本身也不能代表市民;第二,以公民提名来增加小圈子选举的认同性,正是社民连五年前批评何俊仁的理由,当年共有33,932人前往实体票站投票,去授权「泛民候选人」出选,难道「授权」和「提名」真的有分别?而3.4万人与3.8万人的差距,足以令小圈子选举由不应参加变成应该参加吗?第三,曾俊华的众筹运动,几日内已经收集440多万捐款,捐款人数超过2.2万人。2.2万个以信用卡资料来捐款的人头,是否比起电子公投或签名,更加有认受性与真实性呢?曾俊华的众筹又为何不能算是公民提名的一种方式呢?
泛民再选多此一举
历届特首一直都没有选举,甚至后来成为梁国雄党友的陈伟业,试过在2005年提名曾荫权做特首,最终曾荫权提名加上意向书,合共得到708/796个支持,令民主党的李永达不够提名入闸。事实说明本身没有认同性的小圈子,无论是689票或者全票,根本不影响其法理认受性,当年陈伟业的提名,也不影响后来从政的诚信。2007年梁家杰参选,目的是要打破没有人竞争局面,迫使曾荫权交代其政纲。这个合理性已随着2012年的唐梁之争,甚至今日的四人竞逐而消失,今日泛民再去选特首,不但是多此一举,以公民提名来做,就更是把小圈子选举的认受性增加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民主派高呼反对人大8.31的决定,其最基本要反对的,就是600票提名才可出选特首的筛选机制。因此,民主派选委亦大可以此为由去提名那些不足够提名者的建制派去参选,理由就是反对筛选──甚至要那些求提名的参选人,承诺会提出要求减低将来普选特首的提名票比例,以提名来交换条件,这正是曾钰成于半年前专栏所提到,中共所「不愿见到」的,而不是派人参选──「反正不用担心泛民会当选」。
事实至今大家仍未知道,究竟中共最终支持的是中联办力撑的林郑月娥,还是「习握手」的曾俊华。有些人常担心中共在最后关头一如上届,突然改为支持弱势的一方,如会令曾俊华「高票当选」云云。首先,中共如改变看法,必须派高层南下深圳「宣旨」,而由于建制派一盘散沙,这样的行动必然无法瞒过传媒,民主300+即可改投白票;另外,即使部份选委比「等埋发叔」的建制派更愚蠢「投错票」,但投票不记名,最多代表这些「投降派」或「一次选委」退出政坛,不会伤害香港民主运动的本身。
反之,梁国雄以至自决派的三位议员所背负的,却是「进步民主派」的力量,万一中共选择的仍然是林郑月娥,则必然会令主流追求lesser evil的选民,认为这些人的参选,是在帮西环的忙而怒不可遏;四位议员有三位面对DQ官司,一旦官司落败要补选,到时反对lesser evil的他们,又如何再次说服选民,在单议席单票制下,要多数民主派去投他们的一票呢?这种风险不是更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