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骑在网络管制和语言障碍的墙头上,摘下海外多汁的果子做成营养液,抛给墙内渴求趣致信息的大众,有几只烂果子,并不妨碍投资人重金青睐。


在中国,要翻过大陆围闭网络的“防火墙”,才能进入 Buzzfeed、Reddit、Tumblr 等国外新闻资讯整合网站。图为中国一家办公室。摄:Imagine China

于小姐说:“如果翻墙软件挂了,我们就没法工作了。”她在北京一家传媒工作室以写稿为生。这家工作室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运营的账号,是如今中国大陆无数“新媒体搬运工”之一。

每天上午10点,于小姐会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翻过大陆围闭网络的“防火墙”,进入 Buzzfeed、Reddit、Tumblr 等国外新闻信息整合网站,找出能引起大陆读者兴趣的内容,搬运下来,用中文重新组织编辑,配上生猛热辣的标题,发表在自己工作室运营的社媒账号上。

这样的稿子,于小姐每天给工作室做三篇,每一篇从采编到排版只需大约一小时到几个小时不等,但发布后不消几分钟,就能得到数百个“赞”和留言回复,而且由于多是海外的奇闻趣事,这些内容在大陆网络信息审查制度下,寿命往往更长。

越过从网络到媒体的重重管制和语言障碍,于小姐把自己的工作形容为:信息的走私客。

骑在墙上把外面的果子摘进墙里

于小姐认为,自己是一个特定社会结构在特定社会时代中创造出的特殊职业。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古巴的‘信息走私客’。因为古巴网络审查太严格,经济条件又不好,古巴人上网都要靠‘走私’。有的人会每周去美国,把视频、网页、电影、杂志、App 的更新包之类全部下载到一个上千 G 的硬盘里,直接卖给古巴人。这叫‘每周信息包’(el Paquete Semanal / the weekly package)。我所做的事情和他们一模一样——骑在墙上把外面的果子摘进墙里。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我还得把果子按照国人口味打成营养液;中国人现在太忙了。”

在社交媒体爆炸式普及以前,负责将海外信息带入大陆的正规“信息贸易商”,主要是传统中文媒体。他们会系统性地将海外新闻采编、翻译,通过报纸杂志、电视频道、官方网站等自家平台进行发布,不过数量非常有限。移动社媒时代的到来,令传统的“海外信息贸易商”一下子多了无数对手——会翻墙、擅编写的个人或小组,可以通过设立社媒账号随时向网络大众发布信息。

这些“信息走私客”没有传统媒体的种种包袱,可以专挑吸引眼球和点击的国外趣闻来译介,什么火就“走私”什么,再用大陆网民熟悉的语言重新包装;加上大陆长期存在的新闻审查制度,让相对年轻的移动互联网读者对传统媒体信任度降低,对非传统信息供应胃口大增,一个庞大的“搬运号”产业,就这样在一个畸形的缝隙中蓬勃了起来。

于小姐总结道:“新闻管制压住了传统媒体,防火墙挡住了外媒,我就有工作了。”


数据来源:微信推广平台 “微小宝”。图:端传媒产品组、中国组

英国报姐与北美留学生日报

“搬运号”中,比较典型的可数“英国报姐”。这个“自媒体”生于2013年底,专门做海外趣闻的译介,内容有趣,语言轻快,连环球网、人民网等官方平台也大量转载。截至2017年初,“英国报姐”在微博上坐拥1335万粉丝,微信上也有58万关注者。单篇内容常常达到上千万阅读量。

按“报姐”(化名)本人的说法,她所做的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对于海外信息的“趣闻文摘”。“报姐”曾经在英国读书,后来在香港攻读博士期间创建了“英国报姐”账号,起初希望能够分享高校内的新闻和一些留学生攻略,但没想到账号越做越大,慢慢成为中文互联网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之一。现在她辞去了在大陆一家大学的教职,专门打理“英国报姐”账号。

“我们每天会发布七到八篇不等的文章,选题都是选择外网首页比较好玩的帖子。我们和我们竞争者每天能搬运的信息源其实差不多,因为大家都是从相似的网站中获取灵感,只能努力在编辑采编上更有趣一点,脑洞更大一点。”

与“英国报姐”相比,另一个“搬运号”——“北美留学生日报”更敢于涉足“硬新闻”。

“北美留学生日报”主要立足微信公号,每天会推送五到六篇文章,除留学生相关信息外,还有大量美国主流新闻的内容。其头条文章平均阅读量一度达到六万左右,最高阅读量可达十万以上。由于紧跟热点,内容浅显,这个号迅速成为了许多来自大陆的留学生了解美国政治新闻的主要来源。

“北美留学生日报”的主编林国宇本科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读会计学,2012年毕业之后加入加州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14年大陆全民创业大潮席卷社媒平台,林国宇辞掉了“实在太无聊”的审计工作,全力投入创建“北美留学生日报”的账号。

无论是平台的构想,还是采编的方式,北美留学生日报都更接近传统媒体。林国宇称:“我们会用‘Google Alert’、‘微博热门’、‘百度指数’等工具每天抓捕网络上的热点,扫一遍‘大媒’(路透社、纽约时报、CNN 等),然后尽量在写文章过程中把争议的双方都表现出来。”


“英国报姐”生于2013年底,专门做海外趣闻的译介,内容有趣,语言轻快,连环球网、人民网等官方平台也大量转载。摄:陈朗熹/端传媒

“编辑的角色不是核实,而是提高爆点和可读性”

然而,作为千万人摄取海外信息的主要窗口,“搬运号”的信息质量引发了大量争议。

一位中国籍美国新闻工作者称:“在美国大选期间,英文世界内的许多低质量内容、甚至包括假新闻网站上的内容,都被营销号不加筛选地包装成新闻大量进口。像‘Spirit Cooking’(‘邪教门’)、‘希拉里暗杀官员’等消息,在美国只被当做花边新闻传播,大媒体大多并没有报导;而中文世界里许多营销号都添油加醋把它当做当天新闻头条,给很多人留下了‘希拉里那边稀奇古怪的负面新闻很多,不可能全是假的吧’的印象。”

北美留学生日报也出过错。2016年8月31日,该号刊登了一篇题为《面对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确,芝加哥大学校长站出来,反对言论控制》的文章,翻译芝加哥大学校长 Robert Zimmer 的文章 “Free Speech is the Basis of a True Education”(言论自由是真正教育的基础)。

然而,很快就有网民指出,这篇文章在翻译过程中被添油加醋,原本克制的行文被改得更具煽动性,“探讨言论自由对教育的正面影响”被翻译成“反对政治正确”。勘误者认为,这样做可能是为了迎合一些留学生反对政治正确的情绪,博取更高的阅读量。

曾经在北美留学生日报担任编辑的天天(化名)称,由于从业门槛低,许多没有新闻经验的人担任了为大量中国人提供新闻的工作。“基本上这个工作谁都可以做,会英文就行,也确实什么样的人都在做。”

当缺乏专业训练和经验的写手和编辑,遇上了迅疾巨量的新闻信息流,就常常为了抢时机和博眼球而牺牲质量。“因为翻译错误被要求重翻的可能性很小;编辑担任的角色不是检查事实,而是提高文章的‘爆点’和可读性。如果原文是某校学生受到‘性侵’,编辑就会把题目改成‘强奸’。”天天说。

除了对内容编辑的不严谨,“搬运号”对于搬运来源也常常掉以轻心。

传统媒体一般会以可信度(credibility)和原创性(authenticity)等原则来选择和查核信息源,而“搬运号”们更倾向于根据趣味和可读性来选择。这导致“参考链接”列表中常常出现豆瓣、文学城、知乎、Reddit等网络论坛,或《每日邮报》(Daily Mail)等不严肃的“小报”(tabloid)。

2016年2月,《每日邮报》因为存在严重的信息失实、误导等问题,被维基百科列为不可信赖的消息源,然而这不妨碍坐拥千万粉丝的“英国那些事儿”以《邮报》作为大量文章的信息来源。

2017年3月13日,“英国那些事儿”发布一篇关于苏格兰独立公投的长微博,用戏说的口气把政治斗争称为“英剧”,并代入英国首相 Theresa May 的口气揶揄苏格兰“熊孩子装完逼就想跑”。然而在长微博下面只有三个草率的链接作为“参考资料”,其中两个来自英国著名小报《镜报》,另一个来自《每日邮报》。

对于“搬运号”提供信息的可靠度问题,“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林国宇对端传媒记者解释说:“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在防火墙上搭一个梯子,让大家知道美国现在在讨论什么。我们会做到展现出每一个争议的双面性;但是我们时间能力都有限,不一定有能力辨别哪一面是正确的;只能说把两面都展示给读者,让大陆民众自己做出判断。如果有人被误导,我们只能说十分抱歉,但是人总是会看到自己想看的。”

而“英国报姐”对端传媒记者表示,“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会努力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主动去迎合主流的观点、放大一些情感。但是我们不会扭曲事实,也不会去刻意站某一个观点;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同时,她选择对比较专业的题材敬而远之:“不能通过现查资料来教育读者,这个很不负责任。”


“北美留学生日报”主要立足微信公号,每天会推送五到六篇文章,除留学生相关资讯外,还有大量美国主流新闻的内容。摄:陈朗熹/端传媒

内容操作远远及不上严格新闻规范的“搬运号”,却非常受投资者青睐。

2016年2月25日,“北美留学生日报”宣布,已于2015年12月份获得 Pre-A 轮1000万元投资,由留学服务公司“小站教育”领投,兼做时尚博主和海外导购的“北美省钱快报”等上轮参与投资的公司跟投。
一个“海外信息的搬运工”,为什么能值这么多钱?因为流量。

这些“搬运号”能够迅速量产吸引点击率的内容,坐拥大量粉丝,而且这些粉丝会为了源源不断的有趣内容存留在平台上,形成巨大的流量,而流量正是广告主愿花重金购买的。如此,通过这些“搬运号”,就能搭建“内容—读者—广告”的利益链。

林国宇称:“内容当然耗费大量精力,但并不是目的;我们靠团队化的生产机制生产出内容是为了把留学生这个指数型增长的群体留在我们平台上,这样我们的商务团队可以对接留学行业内的其他企业,甚至可以帮助本土公司出海。”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传播学博士方可成认为,这种商业化模式下的内容生产,对信息市场将产生大量负面影响。“资本推动的‘内容创业’热潮在很大程度上以流量为导向,流量意味着估值,而信息的质量、价值、准确性则不是资本考虑的主要因素。而此前,推动译介工作的多是媒体机构,它们对信息的准确性和质量看得很重。”

方可成表示:“我最期待的是,新媒体领域的投资人能够在做投资决策时既考虑经济收益,也考虑社会责任。以流量为导向、无视信息质量的风气,就如同以 GDP 为导向、无视环境污染一样,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给‘内容创业’的大潮抹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

但在投资人的眼中,信息质量未尝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就算“搬运号”带来的信息中有“次品”,只要整体有增值空间,就已是好事。

“信息质量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学界所认为符合新闻标准的信息如果没有传播性,只能‘酒香可惜巷子深’,也是没有价值的,”一位内容产业风险投资者对端传媒记者说,“信息的价值在于有它和没有它之前的差异;‘搬运号’迅速把大量海外信息以可以趣味、门槛低、可以病毒化传播的方式搬运进大陆,开阔了很多人的眼界,激发了一些有价值的讨论,我认为总体是好事。”

另一位投资者认为,“搬运号”归根结底是特定阶段市场的选择,中国读者要先吃饱,再来谈吃好:“要相信市场机制,自由竞争自己会让这件事改变。中国大多数人以前信息摄取量不足,互联网时代好歹先能看到一些东西了,然后其中一部分人的需求在升级,随之会有供给端升级。我知道有投资人也在寻找内容消费升级的投资机会。中国读者整体素质提升到美国日本的程度需要的不是几年,而是一两代人,急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