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转型与十字方针征文)
 
 
 2017610baoliao.jpg (398×398)
 

爆料(网络图片)

 


 

引言

 

爆料,当下俨然已成中文圈自媒体热点词汇之一,甚而至于渐于大陆内外的官方、半官方媒体显彰。略究当今爆料主题,不难看出,其中多为政治性主题。对其持续关注的群体之中包括大量民主维权人士,其中不乏知名民主维权人士。不少民主维权人士于当下政治性爆料寄望甚重,冀求颇切,热度有增无已,梦里梦外渴盼爆料传遍神州、引发大规模街头运动和激烈高层内斗者大有人在。此种现象值得关注。政治性爆料行为以及关联性群体在当下和今后对大陆民主转型的影响,更值得思索。

 

1.“爆料”的含义

 

百度百科对爆料之解释为:爆料是指向公众揭发他人可疑罪行的行为。这种行为不同于正式的检举,并没有正式地向司法检调机关提报案情,且不需负责。爆料行为表面上是揭发弊案,但实际上隐含了政治的权力斗争与媒体垄断等社会现象。爆料内容通常没有具体的证据,可能仅是事实的一部分。爆料内容通常并非爆料者所提供,而是另有情报来源。爆料内容可能是不合法取得的证据,因此在司法上不一定能当作直接证据。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爆料(方言)指发表令人感到意外或吃惊的新闻、消息等[注1] 。

 

新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学者们通过对比“报料”一词等方式,对爆料一词作了较为缜密的推敲和界定。陈金华认为,“报料”与“爆料”这两个词用法大相径庭,并从新闻传播领域对这两个词语进行了对比辨析,认为“报料”偏向于新闻报道的原始材料,着眼于新闻事实,而“爆料”则重于出人意料之奇闻怪事,相较而言,前者体现了媒体注重拓宽新闻来源的渠道,较为严肃、规范,而后者多为吸引眼球和新闻炒作[注2]。

 

邹雪认为,“报料”和“爆料”在作动词或名词时基本相同,分别表示“提供某种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或爆炸性的信息”、“某种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或爆炸性的信息”。除此之外,“爆料”还有单独的语用功能,即表示“热闹的”、“火爆的”等意思。粤语中,“爆”字有“兜、揭”之意,也有“爆人阴私”说法,“爆料”就是一种对他人隐私的揭露。因此,相对“报料”而言,爆料的表达效果要生动活泼得多[注3]。

 

赵燕华认为,“报料”与“爆料”是异形同义词语,均可作动词、名词与区别词,表示“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向媒体提供的新闻线索”,但“爆料”作名词时最初可能也有“爆炸性新闻”之意,二者意义并非完全等同,“爆料”含有“爆响”之音响效果与“突然爆发”之形象色彩,语义内涵扩充,且并非是“报料”的一个简单谐音,而是代表了语言的发展[注4]。

 

葛俊易认为,“爆料”既有“报料”二字之意,而又体现时代的进步;联系新闻传播领域,“爆料”,或者是“新闻爆料”,具有多层语意内涵。不管用于“热闹的”“火爆的”还是“出人意料”和“奇闻怪事”,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了当下新媒体环境中喧哗之态[注5]。

 

笔者以为,上述关于“爆料”含义的界定和解读是符合语境和现实的。因此,当下热传的政治性“爆料”和热火的政治性“爆料”现象,包括如下特点:具有强烈的政治诉求以及其他方面的诉求;具有政治派系、利益集团的斗争背景;隐含着传统媒体、知名媒体对新媒体、自媒体之热点的吸收、抢占本能;具有强烈的或隐匿的炒作色彩和私人目的;真假糅杂,不少虚假成份一望便知或隐约可辨。

 

2.政治性爆料之利

 

2.1 有利于唤起某些民众的政治热情

 

素来将“政治”视为禁脔的中共暴政,在持续疯狂地打压言论自由之际,对政治性言论封杀尤烈。然而,向往言论自由的人性本能,愈禁愈奇的逆反心理特点,加上互联网、自媒体等传播方式日益大众化,使得政治性话题经常成为大众关注焦点。尤其是权力打压权利、强势摧残弱势之类的政治性话题,往往在自媒体上稍露头角便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在极短时间飞传大江南北。因此,就社会心理层面而言,政治性爆料的沸沸扬扬,对于某些民众而言,有助于唤起他们的政治热情、促使他们看清政治环境和专制政治的黑暗、强化他们的政治诉求、激发他们追求民主政治之决心。

 

2.2 有利于促使某些民众暂时集结

 

促进政治诉求相同、相近者集结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相同或相似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诉求,相同或相似的精神追求,某类揭批性政治信息的沸沸传播,等等。某类政治性爆料在网络广传,能够将某些政治诉求相同、相近者吸引到网络某处,形成网上集结。当网上集结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引发较多的网上联系;当网上联系发展为互信关系,很可能会在某些程度上发酵为网下集结效应。不过,政治性爆料因具有某些天然缺欠,因此,除非在后续爆料过程中,以非爆料方式对爆料的天然缺欠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弥补,不然,网上网下的集结效应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

 

2.3 有利于加重某些专制统治者的心理恐慌

 

从中共篡权之后的民间政治性爆料的效果来看,能够引发中共高层剧烈内斗的情况极少。随着中共统治危机日渐加深,中共上下尤其是中共高层抱团心理愈发强烈,利害关联愈发密切,因此彼固然矛盾重重,争斗频频,但力避两败俱伤,尽量适可而止。因此,民间政治性爆料与中共高层剧烈内斗之间关联愈微,尤其是最近十几年之间,XX斗之声愈发高涨,然而结果每每不遂其意。但是,民间政治性爆料并非在撼动中共专制统治方面全然无效。民间政治性爆料的广传,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某些专制统治者的心理恐慌,尤其有助于弱化下层统治者和基层鹰犬走狗捍卫专制的政治意志。

 

2.4 有利于在某一时期增强民主国家的反共声势

 

由于中共在八九之后采取了韬光养晦、积累实力之长策,一边收买民主国家的政客、资本家,一边加强粉饰,对民主国家潜攻暗渗,因此欺骗了相当部分的民主国家的民众和政客。当来自中国的揭批性政治爆料通过自媒体风传于世时,多半能够通过民主国家的主要媒体获得进一步传播,因此有利于民主国家的部分民众和政客认清中共政权之邪恶本质和对民主制度的巨大的显隐危害,不受或少受中共的欺骗。虽然此种效应最初主要局于民主国家的部分民众之中,但是,由于民主制度的能效之使然,民主国家的部分民众对中共邪恶本质的认知必然会在一段时期内扩至政治高层,因此有利于在某一时期内增强反共声势。

 

3.政治性爆料之弊

    

3.1 使某些民众反感和排斥

 

上文有述,政治性爆料具有显隐炒作色彩和私人目的,以及政治派系、利益集团的斗争背景。只要是政治性爆料,便无法脱离这些特点或曰缺欠,但是,如果某些政治性爆料漠视尺度,扬短避长,与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无甚关系或关联不大,只是出于强烈的自我炫耀、自我粉饰、自我抬升、自我吹嘘、自我保护等个人目的,服务于某个或某些利益团体,甚至向最高专制头目暗送秋波,和专制统治高层频频互动,完全可以说,这样的表现和认识,充其量就相当于“反贪官拥皇帝”的一般访民,本质上属于罔顾现实、耽于幻想、已然破灭、名声不佳的改良主义范畴,必会引发相当部分的民众的反感和排斥,弱化某些民众的关注。

 

3.2 集结效应难以持续存在

 

上文有述,政治性爆料因有某些天然缺欠,若不在后续爆料过程中以非爆料方式对爆料的天然缺欠进行及时有效的弥补,因爆料而生的集结效应不可能维持很久。以政治性爆料中的虚假证据和信息为例,虽然爆料者一般无条件逐一核实爆料信息、资料之真伪,但,亦要本着坦诚无欺的原则处理爆料之中的虚假信息、资料,最大限度地规避或弥补爆料的天然缺欠。若疏于验证,以假为真,或者自作聪明,刻意营虚造假,以求维系和增强爆料的轰动性,至少,笔者是绝不看好这种虚假充斥的爆料之效。世上最擅骗人的,自非中共莫属,然而,中共苦心营造的谎言和虚假如今残存有几?靠着虚假充斥的爆料,岂能持续集结反共力量?

 

3.3 无法有效打击专制要害

 

何谓专制要害?专制制度;最高专制头目;最大的利益团伙。要获事半功倍之效,须以有限力量全力攻击专制要害。然而,相对于理论批判、民运维权行动而言,即便是最大限度避开了先天缺欠的政治爆料,亦与民运维权行动相去远矣,更非理论批判,甚至未必能充作理论批判之论据。其实,目前已有巨量确凿事实充分曝光了中共暴政之滔天罪恶,已有大量精辟理论有力论证了专制制度之重重弊病,已有不少民运维权行动接连冲击了万恶匪帮之统治根基,真假糅杂、访民口吻的爆料岂及其万一?这些事实曝光、理论批判、民运维权行动仍不足以灭专制建民主,何况此类爆料。此类爆料只是压垮专制的一根稻草而已,且绝非最后一根。

 

3.4 无法深远影响民主国家

 

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理论、事实和行动,必然具有直击要害、揭出本质等特征。虽然民主国家的不少民众和政客饱受中共欺骗,对大陆实情和中共专制制度之害认识有限,但是,在大陆民主维权人士的持续努力下,在全球民主化浪潮和现代化通讯科技助力之下,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大陆的种种惨淡真相和黑暗现实,以及那些投身维权、献身民主的真正勇士。真实性不高、批判力有限的种种政治爆料,会日渐失去市场。也许爆料者曾经的名声和现有的财力能够在一段时期之内助其兴波生澜,名噪一时,然而,政治性爆料的先天缺欠,加上爆料者自身的种种不足,必然会不断降低爆料的影响力和可信度。莫道爆料正劲,跨逾高峰,也许便渐入低谷。

 

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政治性爆料亦不例外,虽有利于唤起某些民众的政治热情,促使某些民众暂时集结,加重某些专制统治者的心理恐慌,在某一时期内增强民主国家的反共声势,然而,其先天缺欠,加上爆料者自身的种种不足,必使某些民众反感和排斥,集结效应难以持续存在,无法有效打击专制要害和深远影响民主国家。我无意扫诸君的兴,只是自觉有必要来提醒:漠视缺欠、围聚爆料的亢奋和狂欢,无法催生民主的中国。

 

注释:

[1]百度百科:爆料

[2]陈金华.报料与爆料[J].语文月刊.2010:71.

[3]邹雪,杨文全.“报料”与“爆料”的用法差异[J].语言文字应用.2004(2):70-73.

[4]赵燕华.“报料”的语义弹性及“爆料”[J].修辞学习.2007(5):65-66.

[5]葛俊易.渠道化新闻爆料与价值延展——广东电视台《DV现场》个案研究[D].暨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