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届的区议会及立法会选举都出现一个现象,区议会的投票率比立法会少了约11%。2011区议会选举投票率41.49%,较2012立法会选举的53.05%,少11.56%。2015区议会选举投票率47.01%,又较2016立法会选举的58.28%,少11.27%。
为何这消失的11%是那么重要呢?
这11%中的绝大部份,在立法会选举时都是投票给非建制派候选人。假设这11%选民也在区议会选举投票,且他们的取向与立法会选举时相近,那接近200个区议会选区的选举结果将会改写,加上手上的过百个议席,非建制派会有可能在十多个区议会取得控制权。但为甚么这批选民不投票呢?若能找出原因,并在2019区议会选举加进适当诱因,令这消失的11%出来投票,非建制派在区议会层面取得压倒性胜利的机会非常大,「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绝不是空谈。
现在为止,还未有系统的研究去探讨这消失的11%的原因。我与不少区议员、选举研究专家及时事评论员思考这问题,大体总结出他们不投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双无」。
第一个「无」是「无选择」。在不少选区,根本没有非建制派候选人参选。在上届选举,不计约70个由建制派自动当选的选区,还有约60个选区没有候选人来自非建制派,非建制派只能在431个选区中派出约230人参选。另外,不像立法会选举比例代表制下选民可有较多选择,在一些选区,即使有非建制派候选人,因路线分歧,一些非建制派支持者也不投票。还有,在一些选区即使有非建制派候选人,但因他们太迟落区,不能给人充份信心真的能做好区议员的工作或有足够的胜算,令选民不愿投票。
区议会绝不是无用
第二个「无」是「无用」。不少非建制派支持者,认为区议会相对于立法会是无用的,具体表现可能有三方面:
一、区议会只管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部份选民基于「蛇斋饼糭」投票,因而不看重区议会选举。
二、以现在情况看,非建制派无论怎样努力,也不能取得区议会的控制权,那多一个或少一个非建制派区议员对大局影响不大。
三、真正有用并与民主普选有关的是特首及立法会,区议会对实践民主普选的作用不大。
如「双无」真的是这11%不投票的原因,要扭转局面,也不是不可能。首先,就要有更多有质素、有承担及有决心的非建制派候选人参选,但他们不能在选举前的几星期才到地区工作,必须尽早在地区扎根。另外,如果同一区议会各选区的非建制派候选人能组成选举联盟,在协同效应下,应能提升选民的投票意欲。
在2016年前,的而且确,无论非建制派如何努力,也很难取得区议会的控制权。但由2016年第五届区议会起,因委任区议员的制度已废除,只保留少量新界乡委会主席的当然议席。在单议席单票制下,非建制派一向在直选的优势应能充份发挥出来,只要这11%愿意出来投票。
若非建制派能控制得到一个区议会,只要他们有足够想象力及意志,即使在现有的政治局限下,他们仍有足够政治空间在区议会层面实践民主管治及自治。因此,区议会绝对不是无用。
只要讯息能广泛传开,应可刺激过去只投立法会不投区议会的人,在2019区议会选举出来投票。香港的民主前景,就看这消失的11%能否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