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是法国国庆节公休日,只有《解放报》和《费加罗报》出版纸板报纸。国庆节活动引出的对法国国防预算是增势减争论以及美国总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阅兵典礼引发的争议是各全国性媒体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无论是报纸还是全国性报刊的网络版都没有忽视中国诺贝尔奖得主刘晓波去世的消息。

《费加罗报》报道文章将刘晓波称作是“温和的中国民主烈士”,指出,北京听任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这位中国最著名的异议人士在囚禁中死亡,这是自纳粹政权以来的首次。文章以刘晓波在狱中写给妻子刘霞的情诗开篇,指出,刘霞是刘晓波面对牢狱的最后一道防线。刘霞,这位在1996年,他还在牢狱中时与他结婚的妻子是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与外部世界的唯一联系。这位知识分子被中国政权看作是国内头号敌人。这使他失去了从一个被1989年的抗议活动吓坏了的政权任何获得宽大的可能。直到最后,北京都没有放松对这位垂危的中国民主使者的控制。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变成了政权、家人以及西方国家之间的一场较量。国际特赦组织东亚事务负责人林伟指出,刘晓波象征着一党政权下的中国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牢笼。文章写道,刘晓波的作为,以及他对低头就范的拒绝使他在红色审判者眼中承载在了一切罪责:自由思想,有文化、受西方哲学影响、天安门运动老将等等,最重要的是他要求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实行民主改革。这项罪责让他付出了自由的代价。他参与了《零八宪章》的起草,招致国安部门的上门,将他带到一个秘密地点。为了既压制抗议之声又不在北京奥运刚刚结束的国际社会引起波澜,政权曾以各种威胁,逼迫所有零八宪章起草者反悔,但北京异议人士胡佳向费加罗报记者表示,但刘晓波顶住了压力,没有让步,他虽然不是唯一起草人,但他一人担当起了所有责任。

“刘晓波,直到生命最后仍被关押的自由使者”。这是《解放报》文章的标题。文章写道,那张空椅子将永远空着。2010年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他正因为颠覆国家政权罪名在监狱服刑。诺委会在颁奖仪式上设立了一张空椅子,人们当时想,这可以帮助他获得释放。但本周四,61岁的他因肝癌而死。当局只是在最后时刻才将他从牢房转入受到严密监控的医院病房。这位诗人、评论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一直认为,公民社会可以利用法律工具,挣脱开中共强加在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民头上的铁幕。

连日来发表文章关注刘晓波命运的《十字架报》网络版的报道标题上写着:中国异议诗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去世。文章写道,这位61岁的作家和诗人曾是1989年的天安门运动的领头人物及共产政权的死敌。那些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很朴实的人,很有尊严,对自己的为之奋斗的理想深信不疑。文章写道,他平静轻柔的语气与言词之力量形成鲜明的反差。刘晓波在2007年刚刚告别近4年的囚禁生活之后接受采访,表示,他相信在一个独裁体制下,要想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必须诚实,必须为人权、为言论自由而奋斗。他当时补充说:坐牢也是这场奋斗的一部分。文章介绍说,刘晓波常常提起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俄罗斯物理学家萨哈洛夫,视萨哈洛夫为抵抗政治体制压迫的榜样。2002年,刘晓波曾在一次与美国某电视台的采访中表示:倘若中国也有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异见人士,那对于政权来说将会是一个大难题,因为政权不可能永远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关在监狱里。文章写道,在1989年许多异议人士逃往国外的时候毅然返回中国的刘晓波那时想象着中国会面对世界展示出人性。文章简单回顾了刘晓波在1989年以后的试图推动民主的努力,指出,2009年他因参与起草《零八宪章》而被判刑时,国际人权组织、美国和欧盟都曾发出谴责。然而北京从未向压力让步,以致直到最后也没有允许他出国治病。

《巴黎人报》网络版的文章侧重国际社会的批评以及中国政府的反驳。文章指出,在被以颠覆国家政权罪名关押8年多后,这位作家和教师成为自德国和平主义人士奥西茨基之后第一位死于囚禁中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文章综述了挪威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美国、欧盟以及法、德、英等国政府、还有中国国内民主人士的批评,指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以及官方媒体均做出反驳。而周四晚,刘晓波治疗组医生在沈阳召开记者会,他们表示,他们曾尽全力救治,但外国医生前来会诊并要求他出国治疗后,刘晓波病情急转直下。国际特赦组织香港研究院潘嘉伟向该报表时,他目前对刘晓波妻子刘霞的命运十分担心。刘晓波夫妇在美国的律师(Jared Genser)则认为,北京方面将很难继续没有任何指控地关押诗人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