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二战题材历久弥新
 
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在中国引起的争议是前所未有的。抨击它的人知识欠缺太大,而反抨击的人情绪化严重,无疑陷入了前者的圈套。
 
我写过一些影评,其如选入文集《我从来就不喜欢鲁迅》(台湾,秀威,2013)中的《那么体面,何以没有上帝?》一文,是评论外国片《惊惧黑皮书》的。那个电影也是二战题材,影评则是我自己认为的得意之作。
 
     一、纳粹的梦想“飞地”
 
 不过,这篇短文不是影评,而是说一些上面抨击与反抨击双方都未注意的历史细节。或者说,双方阅读量都比较小,才使本来优雅的艺术讨论变成“骂战”。而在我看来,阅读量是优雅的基础之一,并且最重要的基础。
 
首先说敦刻尔克这个地方。它是法国诺尔省(也称北部省)的一个海港城市,但不是首府(省会)。诺尔省与它南面的加来海峡省以及比利时的东、西佛兰德斯省,还有荷兰的泽兰省,一起称为“佛兰德斯地区”。【图中红线区域,是佛兰德斯的大概范围;蓝线是德军装甲部队进攻路线。比例尺:三百五十万分之一。】这个跨三国、有五省的地区,主体人口佛兰德斯人与德国主体民族日耳曼人是同一种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就有心让这块地方变成德国的“飞地”,名义是独立成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国家。佛兰德斯地区内也有呼应希特勒(纳粹德国)的政治力量在活动。由于这样的政治原因,希特勒不希望在敦刻尔克发生激战。
 
     二、加来港口的情形也很糟糕
 
别看英国支援欧陆的军队(号为英国远征军)被困了,毕竟是有九个师的兵力,再加上法国的十个师与比利时的一些部队,要做鱼死网破之拼,德军也会有巨大损失。还有,这个地方彻底打烂了(比如英法比联军反向冲击,在佛兰德斯地区乱干一气),对希特勒名誉不利。简单地说,佛兰德斯人会认为希特勒豁出他们去了。基于政治考虑,希特勒压低了军事诉求。
 
在德军装甲部队进攻到离敦刻尔克还有二十英里(约为三十二公里)的地方(一道运河南岸),希特勒命令德军停止前进。当然,敦刻尔克附近的地理状况也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作战。
 
 隶属德国陆军的装甲部队是从加来海峡省南边邻省索姆省的阿布维尔北进的,他们已经包围了加来海峡省的港口城市加来。加来离敦刻尔克很近,被围状态给敦刻尔克的英法比军事指挥人员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希特勒不想立刻拿下敦刻尔克给了英法比联军撤退时间。在中国语境里,这叫“天不灭曹”,或者“冥冥之中有神助”。
 
三、第二个隐秘因素不难理解
 
希特勒这次犹豫也为二战中的德国总体失败打下了伏笔,因为英法比联军虽然弃掉大量装备,但兵员保存下来了,而且,那些兵员有较好的战斗力。加上这次被围后的死里逃生,他们战斗经验更充足了。正是由于这一点,丘吉尔才在撤退成功后,发表了心情沉重但又牛气十足的演说,说英国要解放欧洲。按着中国人看法,尤其以当下网络心态视之,大体会有人嘲笑丘吉尔,“洗洗睡吧”。因为你没取得胜利,你的军队只是侥幸逃脱。然而,历史的本真十分奇妙——这次成功撤退大大鼓舞了英国全民战争心理。
 
 希特勒确实是了不起的战略大师。但是,毕竟他成为德国元首缺乏正当性,是靠欺骗、施压、大搞个人崇拜才“成功”的。这样的所谓领袖无一例外都有小团伙心理——难干的事儿让别人承担,结尾收好果子时,自己的亲信上。这是敦刻尔克撤退大成功的第二个隐秘因素。
 
德国陆军将领一向很牛,当然指挥官才能也非常了得,希特勒对他们都是限制性使用。所以,在隶属陆军的装甲部队唾手可得敦刻尔克之际,希特勒命令停止进攻。一方面要保护佛兰德斯人的利益,一方面要自己的亲信戈林来博取荣誉。戈林掌握空军,并且,德国空军确实为拿下敦刻尔克而与英国空军血拼了一场。不过,当时的天气不利于空军作战。
 
    结语:独裁者任用亲信有瘾
 
戈林的空军也不是没有一点功劳,毕竟它炸沉了敦刻尔克港的不少船只,增加了英法比联军的撤退难度。民主人士没人同情纳粹的失败,尽管他们在失败之前很有气势。
 
他们失败的不二原因是任用亲信,以至于有瘾。任用亲信上瘾会激化整个体系的矛盾,因此,暗杀成了必不可少的剧目——希特勒不止一次地遭遇暗杀,有的还成为电影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