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举国体制”的模式打造精英大学?经济学者沈凌认为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中国教育部的计划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而且有违公平原则。
(德国之声中文网)日前,中国教育部推出了一个类似于德国精英大学计划的”建设双一流大学计划”。计划中罗列了三类共计137所大学,作为未来重点资助对象,力求在不短的将来帮助他们成为世界一流。
这个计划其实并不新鲜。因为过去的教育部也有类似的”985″和”211″计划,内容大同小异,且资助大学名单基本和现在的一致。这样既可以认为是代表了政策的连续性,也可以认为是换汤不换药。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经济迟迟不能转型的今天,新经济或者叫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急切等待着中国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是中国教育部一直秉承着举国体制不变,期待通过扶植少数优秀大学,实现”扬眉吐气”,未能与时俱进。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地区经济越发达,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越旺盛,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越高。这也是我们观察到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一流大学都位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所在。当然,建设一所一流大学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也只有经济发达地区才提供的出来。那么中国的双一流大学建设,是不是符合”越发达的地区,优秀大学建设得越多”的规律呢?不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旨在为经济增长提供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支持,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有对市场效率的追求,另外一方面也要顾及公平教育理念,给普罗大众一个尽可能平等的机会。但是目前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既不能和市场需求相吻合,也不能给予中国老百姓公平教育机会。
广东Vs江苏 5:15
2015年中国地区GDP最高的是广东省,达到72800亿元,但是广东只有五所双一流大学,而同样超过7万亿元的江苏省就有15所。更加不公平的是一线城市,也就是所谓的”北上广深”。深圳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城市,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远超其他三个地方(其每年的专利数量是上海的两倍),结果却一所双一流大学都没有,而北京则多至33所,上海也有13所。
所以从每所大学所对应的GDP数量来看,表现就极为不均。北京每700亿GDP就要资助建设一所双一流大学,而广东省14500亿元GDP才有资格建设一所双一流大学。最夸张的是山东省,每所双一流大学的对应GDP超过了三万亿。
难道不可以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多建设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吗?
难道经济发达的深圳还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设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吗?
在这方面,教育部计划和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直辖市最牛 中原最悲催
其次,中国的地区差异很大,完全按照市场需求培育建设一流大学,或许会使得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教育资源,因此,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应该扶助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大学。从这个角度看双一流大学中容纳了新疆大学、西藏大学等一批实力欠缺但是区位特征明显的大学,我非常赞成。但是从整体上讲,这个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也没有贯彻教育公平原则。
还是以北京为例,1961万人口共计建设33所双一流大学,每59万人就分摊到了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建设计划一旦实现,这北京的人均高等教育资源将会冠绝全球,无人能比。因为按照目前的大学世界排名,人均教育资源(按照世界前200名大学算一流的话)最丰富的是瑞士,也要100万人才能拥有一所一流大学,美国这个大家趋之若鹜的留学目的国,也不过是每400万人才拥有一所一流大学。而北京即将每59万人就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那么中国人是不是应该继续以超过移民欧美的热情移民北京呢?雄安新区分流北京的千年大计恐怕要被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计划演砸了!
和幸运的北京相对应的是悲催的中原地区,山东河南两省每个省都有接近一亿人,但是却分别只有两所双一流大学,所以每五千万人才能有一所可能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北京相差80余倍。何谈公平?即便考虑到北京是首都,情况特殊,那么以另外两个直辖市天津和上海的平均数来衡量,也是每两百万人就有一所一流大学的指标,是山东河南的25倍。情况依旧不能乐观。
作者沈凌为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