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郑月娥上任三个多月已不止一次说要修补社会裂痕,让香港可以重新团结,重新出发。前两天她在一个颁奖礼上又重提这个调子,说香港过去几年积累了很多郁结,社会严重分化。她希望努力修补撕裂,下周发表的施政报告将会有多方面的内容推动相关目标与愿景,如加强教育、关怀弱势、建立包容、和谐社会……等。

 

有商有量只有姿态

 

她上任三个月以来摆出的种种姿态的确跟梁振英有些分别,其一是减少在争议性问题上火上加油或主动挑起斗争,例如没有利用如何君尧的「杀无赦论」或大学校园的「支持港独」横额争议做文章,扩大变成「反港独斗争」。其二是愿意改变梁振英蔑视立法会的做法,把施政报告发表的时间提早到十月立法会会期开始的时候,又同意增加特首出席立法会答问会的次数,例如每月可能额外多出席一、两次30分钟的答问会以响应议员的质询。

 

跟梁振英的刚愎、好斗、侮慢立法会民意议员的态度相比,林郑月娥的姿态委实不同,也较不让人反感。可惜,林郑月娥到目前为止只是在姿态上表现得有商有量,表现得愿意听意见,实际上特别在重大问题上她其实绵里藏针,寸步不让。

 

就以高铁「一地两检」为例,民间监察团体经过深入研究及讨论后提出其它可行方案要求特区政府考虑,例如把一地两检的安排改在深圳福田口岸进行。这样既可令乘客方便乘车,也可避免一国两制及香港的司法管辖权受到削弱,可说是面面俱到的折衷方案。但是,林郑月娥及特区政府对有关建议根本不肯接受,甚至连认真讨论也谈不上,反而急急要在立法会提出没有约束力的议案,希望在建制派护航下迅速通过支持「一地两检」的议案,好混淆视听让市民以为大局已定,毋须再讨论。像这样为求让「一地两检」过关而搞小动作,置认真的咨询及讨论不顾,置港人对两制及司法权被削弱的忧虑于不顾。林郑月娥是真心听民意还是视民意为点缀实质强推官意不是很清楚吗?

 

不过,林郑最败笔,最缺乏诚意的是上任到现在都不敢、不愿面对政改及民主化的诉求,总是以时机不对,缺乏条件为借口左闪右避,不肯作任何承诺。从她近几天的口风看来,下星期发表的施政报告同样不会在政改、政治问题上有多少着墨。

 

然而,政治、政改问题才是当前的核心问题,才是社会特别是年轻人郁结的根源。稍稍看看过去几年的事就能明白,社会之所以撕裂内耗越趁严重,正因为政治体制失效,失去调和不同意见及解决争议问题的能力。

 

重启政改方可和解

 

特首及特区政府由小圈子产生,本身先天上已缺乏认受性,再加上立法会组成方式不公平公正,助长特权与建制派垄断,市民属意的代表反而沦为少数,市民意见往往被搁在一旁。结果自然是政令不畅,争议猜疑四起。

何况《基本法》早已答允让港人在特区成立十年后实行双普选,现在回归已经20年,双普选的目标不但没有落实,反而有越来越远的情况,市民感到愤怒与不耐实在理所当然。

 

正因为北京不肯履行承诺,甚至以形同伪选举的8.31方案敷衍港人,才催生了三年前的雨伞运动,才令不同阵营市民的分歧对抗白热化,才令香港分裂成蓝、黄两大阵营,争斗不休又无法摆平。过去几年港事之所以不堪闻问,中港关系大插水,建制与非建制阵营剑拔弩张,都从政改无功、民主无望开始。而港独思潮在部份人包括年轻人中间冒起,得到支持,同样跟民主二十多年停滞不前有直接关系。

 

林郑月娥若真的想为社会解决郁结,打破当前分裂、对峙政治僵局,唯一的方法是重启政改,让民主化重新启动,再逐步重建市民对政制、政府的信心,让政府及议会恢复有效运作,处理分歧。要是林郑一意回避难题,对僵局的症结视而不见或故意忽略,那不管林郑施政报告有甚么新猷都只是一堆口号与指标,对改变僵局没有丝毫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