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北京,一场大火烧“红”了一个词——“低端人口”。
在民间声音谴责北京市政府采取的所谓”清理火灾隐患”整治行动,实为驱赶外来基层打工弱势群体时,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的负责人对北京火灾隐患之处有这样的描述:
“有些企业用大量的易燃材料改建或扩建员工宿舍,薄薄的墙板一点就着,万一有个火星,都可能让整栋楼付之一炬;”
“有的工厂把厂房改成公寓出租,几百人住在一间狭小的厂房里,屋里屋外私拉的电线密得像蜘蛛网;”
“有些村民占着村里的疏散通道盖房群租,万一出事救火车、救护车都进不了村;”
“有些快递收发点里快递摞得两层楼高,屋里的插座一用就冒火星,不少快递员就住在里面,消防通道被密密麻麻的快递车完全堵死。”
这几句话,信息量很大,反映了工厂打工者、快递员们,等大量外来者在北京的生活环境和状况。
简陋、人口密度大,设施缺乏,低收入者集中,这些与世界各地贫民窟的特点是否非常相似?
据联合国估计,全世界有大约10亿人生活在贫民窟内。这大约占全世界人口的八分之一。真正的贫民窟情况又如何呢?
五大贫民窟
- 1)巴基斯坦/卡拉奇的沃兰奇镇(Orangi Town, Karachi, Pakistan)世界最大的贫民窟,居民人数估计为240万。
- 2)墨西哥/墨西哥城店曲达德内扎(Ciudad Neza, Mexico City, Mexico)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部的曲达德内扎,居民估计120万。
- 3)印度孟买达拉维(Dharavi, Mumbai, India)印度孟买达拉维曾是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拍摄的地点。这里居住人口约100万。
- 4)肯尼亚内罗毕基贝拉(Kibera, Nairobi, Kenya)离内罗毕中心五公里外的基贝拉,居住了约70万人。
- 5)南非开普敦的卡耶利特沙 (Khayelitsha, Cape Town, South Africa)2011年人口普查称,这里住着40万人,但权益人士认为,这里人口应该至少有120万。
贫民窟选民
2009年,印度大选期间,BBC记者曾前往孟买采访,有机会走访了位于孟买西北部的贫民窟帕森瓦迪(Pathanwadi)。
帕森瓦迪当时有部分供水点,但完全没有下水道和厕所设施。当年的采访日记这样写道:
“帕森瓦迪贫民区弥漫着浓烈的怪味,因为这里没有下水道,污水排放就靠一条被垃圾淤塞的水沟。
眼睛所及之处几乎看不到有墙体结构的房子。绝大部分的小棚子仅用木棍破布搭出一个容身之处,再在外面裹上一层或者几层塑料而已。
这样的容身之处相互依靠着,几十户人家连成一小片。尚未连片的零星棚子边的空地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会被继续进城来谋生的人们填满。”
相对于中国用户籍政策限制人口自由迁移,印度宽松的城市管理政策,让贫穷者可以自由出入孟买这样的大都市。
这一点让印度的政客们相当自豪。在他们看来,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在国家法律和制度层面没有歧视穷人的做法:即便是赤贫人口也可以自由跻身在大都市,靠劳动谋生,既不需要政府审批的户籍也不需要暂住证;而且他们可以自由地养儿育女。
他们以小小简陋的窝棚为居所,还可以登记为选民,在大选期间,成为政客们不能忽视的票源。
城乡结合部
11月18日发生大火的地方,在北京大兴区。这里在中国被称为“城乡结合部”。火灾发生前不久的8月下旬,大兴区政府首脑刚刚对全区的火灾隐患做过“调研指导”,对农村出租房的整顿已经开始,不幸的是这些并没有能阻止大火的发生。
过去15年,中国大规模推进农村城镇化。大城市高昂的房价,使许多到城市讨生活的低收入人士栖身在城市的边缘——“城乡结合部”,其特点被归纳为”环境恶劣、垃圾堆积,治安混乱、案件高发,基础设施落后,集聚了大量低收入群体、流动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
这样的描述,与联合国对贫民窟的定义非常相似。据联合国的专家定义,贫民窟是一个在不同程度上显现以下特征的地区:安全用水不足、卫生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不足、住房建筑结构差、人口过密、居住权没有保障。
除了“城乡结合部”,另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是“城中村”——城市迅速发展,将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乡村纳入城市,成为低收入者“蜗居”之地。
北京大兴区发生火灾后,中国各地政府已经开始新一轮对“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的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