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能绕过为改革开放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赵紫阳同志。胡耀邦、赵紫阳都是身居一线的改革开放的设计师、工程师和总指挥。邓小平只是中国共产党的大老板。

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里,赵紫阳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逐步形成了主导改革开放的邓、胡、赵体制。他因思想解放、厉行改革和政绩突出,1980年从四川省的一把手升任国务院总理,1987年继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这十年里,他与胡耀邦并肩奋战在改革开放第一线,辅佐邓小平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大业。他披坚执锐,破冰开拓,终于使改革开放由初始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了不可抗拒的时代洪流,写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壮丽的新篇章。这一历史,如铁打铜铸,彪炳史册,已在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任何人也掩盖不住,抹杀不掉的。

赵紫阳晚年的政治身份是中共党员。笔者谨以一个退休党员的名义,对老党员赵紫阳给党的改革开放事业所做的主要贡献,作一概略回顾。

一、探索农村改革  支持家庭承包

赵紫阳1975年奉调主政四川省时,“天府之国”这个深受文革动乱之害的产粮大省竟然成了缺粮省,要从外省调粮。他通过深入田间地头直接与农民和基层干部交谈,从群众中找到了纠正当时四川农村学大寨推行极左措施的办法,果断决定在川西平原和川南地区,变种三季为种两季,“与其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在种“望天田”的川中丘陵地带和川北山区,改种水稻为种旱粮,“水路不通走旱路”。这两项因地制宜的耕作制度改革措施,既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又促进了粮食增产。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在四川农村大力推行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改革,是和安徽万里同志一起最早坚决支持家庭承包的省委第一书记之一。在他的支持下,以极大的勇气于1980年在全国首先把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改为向阳乡政府,开启了全国恢复乡村政权组织改革的先河。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四川农村恢复了生机与活力,粮食连年丰收,农民吃上了饱饭,摘掉了吃调进粮的帽子。新民谣“要吃粮,找紫阳”,道出了当时四川人的心声。

二、率先企业改革  实行简政放权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四川在赵紫阳的领导下率先进行了川棉一厂等“老五户”企业财务包干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后来扩大到“新五户”企业并逐步拓展到了全川上千个国有企业。在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落实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和生产经营责任制,打破“大锅饭”和“铁饭碗”,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理顺企业党组织、生产经营班子和工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企业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赵紫阳在1980年进京担任国务院总理以后,一直把企业改革作为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常抓不懈。他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改革的探索,完成了企业两步利改税,积极引导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由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变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

三、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发展横向经济联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在经过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促进横向经济联合”的战略构想,组织领导了对重庆、武汉、大连、青岛等大城市实行计划单列的改革,对于突破过去按行政区划配置资源的旧体制,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落的作用,按经济区域内在经济联系和商品合理流向组织经济运行,使各地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落在经济生活中的骨干作用得以发挥,使各省市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得到蓬勃发展,对后来各地的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发展商品经济  改革价格体系

1984年,赵紫阳在主持起草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认真吸取正确意见,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得到广泛认同,这是对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突破,与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和坚持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

价格改革是经济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当时供求失衡的“短缺经济”条件下,价格结构性上涨的压力很大。赵紫阳当时作为全国经济工作的“大管家”,顶着巨大的压力和冒着很大的风险,积极稳妥地推行价格改革。从以调为主、调放结合,对重要商品和物质实行计划与市场价格“双轨制”,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解决商品和物资短缺问题,到最终被迫实行价格“闯关”,尽管引发了诸如群众抢购和实行限价等暂时性的问题,以及少数不法分子钻“双轨制”的空子滋生腐败等,但总的趋势一直朝着根据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方向前进,为在后续的改革中理顺价格奠定了基础。

五、实施沿海发展战略  发展外向型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经党中央批准,赵紫阳积极组织实施,首先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实行灵活政策和特殊措施,扩大对外开放。紧接着,陆续兴办了深圳、珠海、厦门、海南经济特区和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引进海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赵紫阳提出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对外资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掀起了外商来华投资办厂的新高潮。在外商投资集中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企业成了带动我国经济增长腾飞重要的一极。据统计,在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中,外资已占57%,进口也占58%.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3%上升到2007年的67%,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以上。目前国家外汇储备总额已达1.9万多亿美元,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国家经济发展有如此喜人的大好局面,不能不说赵紫阳当年力主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改善国家宏观调控  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赵紫阳根据深化城市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十三大报告中对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作了新的概括和总结,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著名论断,取代了过去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老提法,对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和使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推动,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为日后最终确立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了充分准备。

七、阐释初级阶段理论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提议,由赵紫阳牵头成立了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并相继成立了直属党中央的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和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着手系统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报中央审批。这些重大举措,都是建国以来的首次。可以说,赵紫阳是当时中共核心领导层中第一批系统研究和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敢于吃螃蟹的人”。

1982年和1988年,在赵紫阳的主持下,进行了两次政府机构改革,使国务院的部门由100个精简为41个,直属机构和人员也得到了大幅度精简,为后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打下了良好基础。

1987年秋赵紫阳在十三大的政治报告中,集中全党全民的智慧,全面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理论,为全党推进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在报告中还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框架设想,从实行党政分开、精简机构、扩大民主、提倡公开性、提高决策透明度、实施差额选举和基层直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得党心民心,并为后来的改革实践证明是十分正确的。正如邓小平后来所反复强调的那样:十三大报告一个字都不能改。

八、反思改革经验  构想民主政治

赵紫阳在被革职失去自由之后,仍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关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认真反思和总结了自己亲历亲为第一个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他深刻指出,解决未来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生活中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开放党禁言禁,取消一党专政和个人专制,真正实现多党竞争,由人民当家作主,使共产党在竞争中巩固和完善自身的执政地位;政改应从实现党内民主做起,允许党内不同意见存在,允许党内有多个候选人竞选产生党的负责人,实行有领导、有秩序的民主;确立宪法和法律的崇高地位,真正实行宪政民主,平稳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转变;切实保障公民权利,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民主、自由、人权、结社、出版、言论、宗教信仰等项公民权利逐一落到实处;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从制度上根治腐败滋生的土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实事做起,不能光停留在一般号召和标语口号上,用行动激发党员和公民积极参与改革的热情,等等。应当说,赵紫阳的这些深入思考,代表了广大党员和民众迫切希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

赵紫阳从我国政治舞台上骤然消失已近20年了,整整一代新人已成长起来并进入了社会生活。笔者曾多次问过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他们均一脸茫然,不知赵紫阳为何许人。一代党和国家的主要政治领导人竟不如一个时下流行歌星,不禁使人喟然长叹!历史不应忘记。这一奇异的现象折射出我们制度的缺失和教育宣传的不足,惟愿今后在修党史和国史时,能补上这一页不应忘却的记忆。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2009年1月17日,是赵紫阳辞世4周年忌辰。他曾在1982年至1987年兼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风云际会,笔者此时恰系体改委的工作人员。毋庸攀附,他也是我的一位顶头上司。谨以此短文,略表对这位意志非凡的老党员的深切怀念。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作者为原国家体改委理论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