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要策划香港民主运动的未来,要先掌握香港民主运动过去尤其是最近几年一些发展趋势。大体来说,有三方面趋势。
一、由半民主到半威权至重回民主
因《基本法》规定特首与立法会全部议员最终会由普选产生,即使时间表一拖再拖,但大家仍抱希望香港最终会全面实现民主,故仍算处于半民主阶段。在此阶段,法治与人权仍算处于合格水平。但在8.31之后,中共表明不会遵行实现真普选的诺言,让港人只会有经政治筛选的中国特色选举,民主运动的情况出现了质变。79天的街头占领不能改变中共立场,在之后几年到现在,中共忧虑民主运动会再次爆发大型的街头抗争行动,更加强打压,香港正式进入半威权时代,更日渐威权化,法治人权水平都在大幅下滑。
要重回建构真正民主的路,民主运动须作出调整,不要再以为透过一次过的社会或街头行动,就能达到目标。面对威权的压迫,民主运动要接受政治现实,争取民主的路会是漫长及崎岖的,故此须订出长远策略,再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行动去配合。没有长远策略,就难以知道何时当守、何时进攻、何时谈判、应否妥协,也不能明白坚持抗争的重要性。
二、由有大台到拆大台至重建大台
民主运动有很多年都是在政治领袖带领下推动,但自两位政治领袖司徒华及李柱铭退下火线后,民主运动的组织模式也出现了变化。在2010年后,因路线分歧及一些人有心挑拨,令民主运动分裂为激进与珉和两翼。为了重新整合香港民主力量,2013年的占中运动透过商讨及公投,把激进与珉和两翼重新统合起来,虽然内部仍存在不少分歧。
占中运动的组织,虽已超越过去以政党和政治领袖为中心的模式,容让各方力量更大程度参与决策,但仍不足以应对雨伞运动当时及之后的新形势。由催泪弹所催生出来的雨伞运动,带来公民的广泛觉醒,但也令过去较为集中的组织模式,不再能有效地统合已变得非常分散的民主力量。在雨伞运动的时候,更出现了所谓拆大台的行动,一些民主运动的支持者,不愿再配合民主运动的联合行动。
不过经过这几年的内部争拗,尤其是面对威权步步进逼,过去因争取民主的策略而出现的分歧,已变得没太大意义,因无论只是争取民主改革,或是希望民主自决或争取独立,在威权眼中都是容不下。要面对威权,民主运动的各方没有选择,必须团结一致,才有望抵挡威权打压,也才有机会最终达到民主的目标。因此,在大台被拆后,现在必须重建大台,不过,因着过去几年的公民觉醒,重建的大台必须超越过去的组织模式。民主运动的政治领袖,必须取得支持者的民主授权,而民主运动的支持者必须有更直接的权力,透过民主程序决定民主运动的方向及策略。
三、由非暴力到暴力至重回非暴力
民主运动一直采用合法的方法去组织示威游行来向政府施压,到了占中运动,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成为了主流的抗争方法。但到了雨伞运动爆发前后,即使是非暴力,也有不同演绎。占中运动采用的是被动式的非暴力方式,抗争者只会和平地坐在地上让警察搬走。但一些抗争者认为这太保守,接受与警察推撞这更主动的方式。之后,因认为非暴力行动的实时效果不大,更有些人开始倡议暴力的方法,终出现了2016年的旺角冲突事件。
面对威权加大力度打压,民主运动必须重回非暴力,因为一旦使用暴力,抗争者所要付出的个人代价必会更大。非暴力的方法也要符合更严格的要求,因按着终审法院最近的裁决,抗争者若与警察出现身体推撞,那已是暴力,虽然是低度的暴力,也不能因公民抗命而有减刑。虽然以非暴力方法去争取民主会变得更困难,但只要我们能更有创意及能有更好的统筹,非暴力仍是可持续性最强的方法,也是能争取更多港人支持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