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有些事是不会忘记的,哪怕只剩下一个人独自扛着,这条路还是要走下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前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到今年秋天87岁了,他这辈子简单而言就是一生都是2005记者。年电视台退休之后,没有从此隐出颐养天年,而是不停在网上写评论谈新闻。今年54日,丹拉瑟在实写了一段短文上载一段新闻片,至今有2.3万赞好,2万人分享,110万人看过。

 

港人对六四认知有变

 

那是197054日中午,美国国民警卫军在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开枪打死4名学生打伤9人的事后多年采访片段。片中,当年目击的社会学系退休教授路易斯(Jerry M. Lewis),详细从反战示威的背景谈起,说到国民警卫军「忽然停止发射催泪弹,急走过来」;之后,约810名国民警卫军朝着草坪另一边的学生人群走过去。片段中,路易斯一面来到现场草坪,一面以端着长枪瞄准的姿势说,「他们转身过去,往前踏出,开枪」。国民警卫军13秒内总共发射67发子弹,学生49; 4名死者之中,1920岁各两人校园内一个铜制艺术品,至今仍有当年留下的子弹孔; 4名死亡学生倒下之处,地上镌刻他们的名字,半个人高的六盏​​照明灯伴随。

 

48年之后的5月,美国媒体仍有肯特州立大学镇压事件相关消息。丹拉瑟在Facebook上说,希望大家看这片段,想一下,分发出去。过了快半个世纪,军队开枪打死根据宪法赋予自由示威反战的学生,美国社会没有忘记这一页血腥历史。丹拉瑟一般贴文有几百到数千的「分享」,他这一篇的「分享」特多,有的网民留言更有逾2,000赞好。留言的戈特沙尔克(Keith Gottschalk)说,每年54日,他总是在想,到底当年发生了什么事,他怕的是这些事情再来。他写道,现在太多美国人认为,对美国所有事都持异议的人,「就算不开枪,也要揍一顿」。漫长沉淀过后,历史从远处来到眼前,当年的一场屠杀,带出对今天美国政治氛围的诘问。这或许正是戈特沙尔克所说那样,「我父亲庆祝这次杀戮,像说「老早就应该这样做」」的保守思潮。

 

屠杀的历史不可遗忘,当肯特州立大学的镇压过了48年仍然萦绕美国社会的时候,人们更不可能忘记29年前北京的哒哒枪声每年这个时候,当年的种种涌现脑海心头:长安街三轮车上的血人,午夜街头高呼「打倒法西斯」,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军人,翌日街上的军队集结,只身挡坦克的王维林,网上的昔年报章版面,一张张各界谴责声明,150万人游行电视新闻,今天位高权重的建制派那年悼念同胞。相对丹拉瑟的肯特州立大学访问片段,分别只是先后于太平洋两岸发生,都是现场枪声,目击实况,当年今日,历历在目。

 

在各自范畴留下记述

 

对于纪念六四,香港这几年出现一些意见,有批评活动变成形式主义,也有学生组织认为并无责任推动中国民主。这些意见,客观上折射出,经过近30年岁月,香港社会对六四的认知有所变化。这是岁月的警号,也是如何令纪念八九民运,悼念六四死难者活动持续下去的挑战。事实上,停滞的游行人数,烛光晚会参加者减少,若仅视为欠缺凝聚力,未免以偏概全。一个大是大非的纪念活动,核心在于怎样坚持初心的同时拥有坚韧的生命力。这就不仅是支联会对未来工作的考量,也是香港社会对于视为安身立命这个海港城巿的自我期许。诚然,每年六四当晚维园万点烛光祭英灵的几个钟头,昔年的记忆再次唤起,可是,晚会灯灭之后直至下一年晚会的364天则是如何?

 

毋忘六四,来自拒绝遗忘的坚决;点点烛光,源于悼念死者的悲痛,一年一度的游行与晚会之后的未来世代接续,不让历史真相在时日之间成为过眼云烟,关键是日与日的细水长流教育。过去20多年,香港民众自发组织活动,拒绝遗忘这段历史,如今政治气候丕变,有系统的承传更有必要。丹拉瑟毋忘传媒工作者初心,在肯特州立大学惨案48周年再提历史固然值得赞扬,更具体的是美国社会在各自范畴系统留下记述,纪事,文学,电影,音乐一一俱全。事发的肯特州立大学为例,除了在校园标列当年屠杀事件,大学图书馆有大批手稿和纪录,胪列在May4 Collection分类。这个对外公开的电子资料库,那天键入,一下子就找到1982年路易斯教授纪念事件的25页手稿。一段重要历史的前因后果,永留在大学现场的碑石与遗迹以及全国各资料库,决不忘记。

 

然而,人心依然远高于一切,在纪念六四的形式,实践,意涵或者任何论争之间,人性始终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共同底线。全副武装军队向民众开枪残暴镇压,呯呯枪声之后的倒卧血泊,是文明社会绝对不能接受的侵害对真相的捍卫不退,没有你我之分;对公义的坚持不让,超越政见异同,在黑夜来临的64日晚上,维多利亚公园多一点烛光,人们就多一分力量,守住那年那夕就在人们眼前发生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