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斯(Michael Collins)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东亚中心副助理主任,上月20日,他在美国阿斯本安全论坛会议主题「中国崛起」的小组讨论说:「从(中国官员)的言辞和习近平所宣扬的东西来看,我要提出的论点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种冷战。」美国政府设立及资助的《美国之音》报道这段新闻时称:「科林斯在其讲话中所表达的观点,显然也是当今美国政府内的一种相当广泛的共识。」
这是美国情报部门官员,罕有地公开谈论中美之间的新冷战。过往华府高层亟力避免用「冷战」字眼,乔治布殊和奥巴马也许在战略规划有这种倾向,但公开场合对「冷战」一词颇为避忌。乔治布殊在9.11恐袭后组建全球反恐联盟,奥巴马央求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以济金融海啸之急,两人那时再笨也不会说中美冷战。情况到了特朗普年代出现根本变化,国安和外交系统最近半年相继换上鹰派的博尔顿和蓬佩奥。博尔顿是60年代共和党右翼大佬高华德(Barry Goldwater)的信徒,高华德曾出来竞逐总统,是著名的亲台派国会议员,博尔顿把高华德的政治和外交衣钵都继承下来。蓬佩奥是中央情报局前局长,加上退役四星上将的国防部长马蒂斯,从外交到国防,今天的特朗普内阁,是80年代总统列根与国防部长温伯格时代以降,美国最鹰派的内阁。
美高官轮流放狠话
新冷战的势头,在最近一段时间陆续冒现。几天之间,先是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卡着中美谈判;第二天,白宫顾问纳瓦罗指摘中国在贸易是零和博弈;之后特朗普亲自出手,说可能对全部入口美国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到了这个星期一,轮到商务部长罗斯指这时对中国施压是好时机。在阿斯本安全论坛谈到中美冷战的科林斯,1996年加入中央情报局,入职到2013年都在东亚局,从分析专家一路做到如今职位。美国情报部门官员公开场合讲话有严格限制,不存在个人意见,科林斯在阿斯本安全论坛一席发言,时间与特朗普和内阁官员轮流放出狠话时间接近,看来并不简单。
美国是冷战老手,1950年代到1990年代,美国整个军事、外交、贸易操作全部服膺冷战,从而带动全球围堵战略,包夹苏联与中国等共产主义国家。军事有遍布各大洲的战略联盟如北约等,与军事紧密结合的是外交跨国组织如东盟之类,此外还有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从地缘政治到国际金融层层相扣,处处围堵,这一切皆源于围堵论始创人、有「冷战之父」之称的乔治肯楠(George Kennan)。他1946年仍在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时,写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报给国务院,力主围堵苏联。一年后,他再以笔名「X」投书《外交事务》,在著名的〈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苏联行为根源〉一文中,力促美国政府及早围堵苏联。
肯楠是书生论政,思考及文笔甚佳。 1950年代初,他向国务院申领长假,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做学问。当时普大高等研究院学术翘楚如云,院长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更有鼎鼎大名的爱因斯坦。肯楠其后在自传中,夫子自道围堵论来龙去脉说,由于眼见苏联势力快速扩张,朝着他所担忧的前景发展,「我的一些忧虑需要被注意」。专门研究冷战历史的美国学者盖迪斯(John Lewis Gaddis)在《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围堵战略》引述肯楠1947年在美国国防大学的演说,指美国的战略重点不在于反对共产主义,而是在于共产主义与美国安全及美国目标的关系。盖迪斯说,肯楠的应对之道是「实力平衡」,其实便是「减低苏联未来投射超越国境的影响力」。
围堵中国已成主流
肯楠于2005年高寿101岁去世,可是围堵论仍不时被翻出来研究讨论。乔治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希尔(Paul Heer)今年4月在政治及外交期刊《国家利益》撰文〈Containment and China: What Would Kennan Do?/围堵与中国:肯楠会怎样做? 〉,答案在他的文章甫开始就写出来:围堵论在肯楠当年的战略概念,只是针对苏联影响力扩张或控制与美国利益攸关的战略地区,笔锋一转,「若然肯楠仍然在世,他定会支持限制中国在东亚影响力的战略」。希尔这篇文章,可视为美国其中一派东亚问题专家的取态。不过,事实上,最近10年美国的东亚战略已经完全由泛亚派垄断。希尔假设肯楠仍然在世的回答,不过是借故人的战略概念,套在今天美国主流战略的头上。况且,比起希尔更激进的大有人在,包括如今大权在握的博尔顿。博尔顿一路以来的亚太战略观,始终不离台湾这一只牌,北京重点盯着博尔顿,自有其原因。
中美冷战论已从柯林斯的嘴巴说了出来,大势既成,只要留意近期美国的动作,包括投资逾亿美元在印太国家基建,金额虽然不多,针对一带一路却是彰彰明什。美国官员重提冷战,肯楠围堵论重新出土,若说未来中美关系将会好转,如此大气候之下,要人确信是难之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