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中国的政治敏感年,而其中最敏感的日子,毫无疑问,应该是从四月十五日到六月九日。二十年前,在那「惊心动魄的五十六天」,北京上演了震惊世界的大悲剧。一场因胡耀邦逝世而引发的反官倒、反腐败;争自由、民主的学生运动,最后竟以血淋淋的镇压收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一道永远都无法迴避的伤疤。
二十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已取代「广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形格势禁之下,愿效仿二十年前的大学生,去佔领「广场」的人少之又少;相反,在拥有三亿网民的中国,愿意「佔领」虚拟的「网络广场」,激扬文字、品评时事的网民则多如牛毛。
当下,已进入最敏感的时间段,当局为避免网民脱离官方口径,重评历史,进而动摇其现实统治的合法性,早已动手严打网络。针对网络的封、堵、熘、关四招,运用得也更为普遍与凌厉。
封:相关部门早在年初,即已抛弃奥运承诺,封杀海外媒体网络版,并封杀牛博网等民间知识分子的言论平台;现在,则连与时政无关,只是作视频展播的YouTube,也遭受时封时开的待遇。
堵:被网民称为「破网」软件的自由门、无界、花园门等,日渐失效,以前在GFW(国家防火牆,中国的网络封锁系统)上打开的小洞也要开始被它堵上了。
删:众多博客,偶遇敏感词,即遭熘帖命运;正在调查四川地震死难学生名单的艾未未,其博客遭遇的熘贴频率,恐怕要开创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纪录。
关:一月份开始,以「反低俗」之名,已经关掉超过三千家网站;接著,工信部发出通知,宣布将于二月二十四日十六点之前,关闭所有未备案的网站。
在当局针对网络,封、堵、熘、关的同时;针对言论出「轨」的网民,调查、谈话、关押也时有进行。而网民也并未就此妥协,「草泥马」等抗争手段层出不穷。六四前夕,中国网民跟当局,在争夺「网络广场」这个全新公共空间上,进入了激烈而複杂的缠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