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利益、喜好、认知的不同,凡有人群社会,便有观点分歧,即使残暴如斯大林、毛泽东,终其一生也未能\”统一\”全社会的思想,在一般政治生态下,对应社会思想的两端,会以党派的形式,形成代表两极思想的政党,如英国历史上的辉格党、托立党,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台湾地区的国民党、民进党,尽管现代政党制度的架构是多党制,但由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多党制竞争的结果,一般是形成观点分歧的主要两党,吸纳中间人群的利益和需要,从而形成有效的张力,以对立与合作的交叉,分别代表各种基本的社会思潮和利益取向。
一些当代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分别对应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实际政治运作当然会复杂得多),两党的竞争与合作,使社会在稳定中求变革,变革中求稳定,兼顾各种人群的需要,形成一种稳妥而有活力的社会结构。
两党制之所以成为现代国家的主要政党结构,并非来自政治哲学发展的有意设计,而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考察非两党制国家,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对这种张力的需要,比如日本的自民党,自1955年以来,可谓一党独大,但在其党内,有公开存在的派系,分别代表不同观点和利益,形同于两党制,在德、法等欧洲典型的多党制国家,一个时期内,各政党的联合与分歧,也往往是两种观点或利益驱动的结果,即使在一党专制的国家中,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力量,往往也会体现出两种主要政治势力共存的情形,如文革前的毛刘、文革中的林江、文革结束初期的华邓以及此后的邓陈。
但是,六四之后,在官方权力体系中,要清楚地划分出两派政治力量变得困难起来,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了整个权力阶层的共识,原有开明派被彻底清洗后,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划分早已成为陈旧的标准,与此对应的,则是民间与官方的关系破裂和紧张,在政治领域,权力者自始至终是一种保守的面目,而民间对于改革的需要和呼声变得越来越迫切。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政治现实。
八九民运以六四屠杀画上句号,这一结局表明中国的两极政治力量尚不具备对立中妥协的能力,在二十年前的那两个月中,政府始终不肯给学生和市民以撤出天安门广场的台阶,甚至屡屡在关键时刻故意刺激民意,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运动则被李鹏等顽固派激怒,提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口号,最后,学生提出的否定《人民日报》四·二六社论和平等对话的合理要求,未被接纳,反而被血腥镇压,成为一场罕见的悲剧。六四之后,私有化迅速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社会的利益和观点呈现更加复杂的局面,但宏观而言,以权力为代表的稳定派沦为犬儒主义,要求变革的民间力量因屡屡遇挫,而形成极度绝望和焦灼的心理。六四之后,越来越多的针对政府权力的维权行为绝大多数以不了了之终局,显示社会两端仍然缺少共同的沟通平台和基本价值认同。两极思维中对立过多而妥协太少。
《零八宪章》自去年底发表以来,至今仍有海内外人士继续参加签名。按照我的个人理解,《零八宪章》不是宣扬对立和分裂,恰恰相反,它是在试图寻找权力者与民间沟通的最大政治公约数。《零八宪章》当然不是跪地上书,但其表述的对象除了民间力量之外,同样也包括权力者,希望与他们建立共同的话语基础。《零八宪章》的六条基本理念和十九条基本主张,对于一般现代国家来讲,是再基本不过的常识,并无独特的创造与发挥。因此,我们可以说,《零八宪章》是一块试金石,试探中国社会和权力者是否具有接纳人类\”普世价值\”(在中国,对这个概念存有争议)的意愿和行动。
应该看到,在政治稳定的背后,自六四起,国人对于权力体系和中国未来走向的判断与所使用的语言,都形成了惊人的分裂,官员越来越漠视民众利益,在信仰、土地、拆迁、教育、医疗和工作权等问题上,几乎是肆无忌惮地侵害民众而基本无须承担责任,腐败成为普遍而公开的事实,弱势民众在抗争无效的情况下,则对政府采取了完全敌视和不信任的态度,针对权力者的暴力行为开始出现,这使中国社会陷入长期无法沟通与合作的危险之中,迄今为止,我们看不到这一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景,利益、观点的分歧和长期斗争哲学的影响,使中国的一潭死水之下,实际是全社会沟通和妥协能力的低下,因为在利益与观点的对立之外,社会分裂的结果是社会成员缺少基本的共同价值观。
《零八宪章》试图超越现实政治与焦躁的理想主义诉求,以有可能被广泛接受的表达,确立未来中国的基本价值体系。在传统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破产后,无论民族主义、犬儒主义还是形形色色的激进主义,都不符合时代精神或存在太大争议,唯独《零八宪章》系统表述的理念,有可能被广泛接纳,比如说,即使在传讯和约谈宪章签署人的过程中,国保警察也没有对《零八宪章》本身的内容予以批判,而只是以起草人的敏感身份和\”险恶用心\”来做借口。从这个意义上说,《零八宪章》以其没有\”创新\”的最大被接受程度,对每一个接触到文本的人产生影响。事实上,《零八宪章》的许多表述文字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只是,宪章的文字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公民表达,使这些文字具有了真正的宪政含义,由于签署者的勇敢和真诚,这些宪法性文字不再显得苍白虚伪。《零八宪章》是关于政治的表达,但这不是令人讨厌的政治,也不是空泛而虚伪的政治,当全社会因多年的虚假政治话语而对政治麻木的时候,《零八宪章》试图建立一种真实的政治话语。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政治变革的艰巨性我们应有充分估计,幻想走捷径是不现实的,不从无可争议的基本理念以及对这些理念的传播出发,任何急迫的心理可能都只会事倍功半。《零八宪章》并不以激进地反政府为己任,或许,为取得民主进程的实际效果,条件具备时,它甚至需要与权力者的沟通与妥协。但有人说《零八宪章》是跪地上书,是向政府祈求和解,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宪章是向全体社会成员发言,既不单独针对权力者,也不只是针对民间人士,民主宪政体制下,社会成员是既拥有权利也承担责任的公民,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是推进和完善民主体制的参与者,我们没有特定的敌人。
《零八宪章》没有任何组织,它尝试建立人与人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对话,随着签署和关注人数的增加,它会形成滚雪球效应,每一次的滚动都因其外表面的增加,而粘附更多的重量。《零八宪章》不是暴烈的革命行动,也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取巧行为,它应该是包容性的持续的思想启蒙和公民行动。
就其条文而言,除\”联邦共和国\”因内涵较少被国人理解而引起一些争议,可以说是获得了阅读者广泛的认同,就连来自官方的批评都只是针对起草人背景的诛心之论,而没有看到对其有说服力的逐句批评。而且,零八宪章没有针对政府和现实政治的具体要求,它寻求理念的认同,而不提出政治操作的方案与设计,也是为了避免无谓的纷争,试图首先确立社会基本共同价值。
今年是\”六四\”悲剧二十周年,在我看来,《零八宪章》恰是解决因六四导致的社会分裂的良药,我们应该学会用对立双方(乃至多方)能够听懂的话进行交流与沟通(至少是内心认同的话语)。作为共同生活的社会成员,对立之外需要有基本的价值认同与合作,在任何正常社会内,观点的差异应寻求理解与理性解决之道,而不是在过度对立中玉石俱焚。
不能否认中国二十年来的经济进步,但这绝不是阻挡民主、自由思潮的理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亦如此,人既是经济动物,又是精神存在,对很多人来说,物质富足的今天,未来却成了不去想,也不敢想的问题,麻木与沉沦中,我们是否还有自省与自救的能力?
《零八宪章》用平实、温和、坚定的语言提出了我们的价值愿景,而且在政治高压之下获得了难得的社会认同,这正是民族自救能力的体现,作为形而上的文本,它会以我们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方式传播并形成影响,而它也将持续性地,因签署者、传播者和关注者的努力,不断增添新的历史内容,这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由于《零八宪章》不诉诸于权力的恩赐,因此,无论权力者如何对待宪章签署人,都不影响《零八宪章》的传播,由于没有设定有计划有预谋的操作方案,蕴含在民众中的智慧与力量才是宪章真正的精彩之笔。每一次签署,每一次传播,都必定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而为中国未来的政治话语奠定基础。
这种具有最大政治公约数的鲜活的公民表达和行动,应该是扎实推动中国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可依靠方式。时间不会消磨良心者的意志,只会使人们更加乐观,并逐渐看到《零八宪章》的表述从理念到现实的政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