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间传出,在中国有“钢琴王子”称号的李云迪因为嫖娼被捕。令人玩味的是,当所有媒体都以“李某迪”来报道这项新闻时,率先披露“李云迪”名字的是中国官媒人民微博。中国官媒火速接力发文点名批判李云迪,人民日报快评称“李云迪嫖娼被拘,黑白琴键容不得‘黄’”、央视网也在半夜发文“李云迪跌落神坛完全是自作孽”。

 

北京朝阳警方“平安北京朝阳”微博21日晚间发布消息,朝阳公安分局接群众举报称,

 

有人在朝阳某小区卖淫嫖娼。文章指,嫖娼违法人员“李某迪”(男,39岁)查获。经审查,上述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从媒体截图可以看到,朝阳警方的微博发出“10秒”,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在21号晚间9点07分转发这项报导,并且直接标记“#李云迪嫖娼被拘”。

 

“朝阳群众”由此随“李云迪嫖娼被拘”一起登上了热搜榜。该神秘群体被中国网民戏称为世界王牌情报组织之一。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网络文化工委周四在微博上发文指出,据统计,从2014年开始,李代沫、张元、宁财神、张耀扬、高虎、尹相杰、王学兵、张博、黄海波和王全安等(多位明星艺人),均遭北京“朝阳群众”举报,后被警方查处。

 

而在更早的2013年8月,北京警方发布消息称,根据群众举报,在朝阳区安慧北里一小区将进行卖淫嫖娼的网络大V薛蛮子抓获。此后,“朝阳群众”成为网络热词,引发各种猜测。

 

“朝阳群众”被中国官方高调宣传是从2015年开始。当年,北京警方官方微博以“我们”为话题发布博文,公开称赞“朝阳群众”积极向警方提供线索的举动。官媒《环球时报》 的微博也表示:“身为朝阳区群众很自豪”。《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当年更是走访了朝阳区一个样板社区,并解析称:“朝阳群众”主要由5支队伍组成,他们分别为治安志愿者、党员巡逻队、专职巡逻队、义务巡逻队和治保积极分子。

 

《北京青年报》当时还介绍:重点街区里,“朝阳群众”的身影已随处可见,他们可能是商场超市里身穿制服的保安,可能是身穿志愿者服装戴着红袖标的“小脚侦缉队”,又或者仅仅是晨练遛弯买菜时所见的一个个平凡毫无特点的芸芸路人。

 

2017年2月,“朝阳群众App”上线。官方的说法是旨在提供举报违法犯罪线索的“掌上”途径、搭建起“智慧公安”服务群众的互动平台。

 

有关“朝阳群众”的历史,2019年10月,中国官媒“人民网”在一篇相关文章里介绍:“朝阳群众”其实早在1974年,就“干”过“一票”大的。组织起来的民兵,与公安一起抓获了国外间谍,抓获间谍的地点就在朝阳区太阳宫地区。文章还总结称,2013年8月,“朝阳群众”因举报微博红人嫖娼正式“出道”。2014年开始,“朝阳群众”频繁出现。

 

据朝阳警方当年统计,朝阳区共有各类群防群治力量23万余人。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派出所所长秦东冉当时向“人民网”表示:“警力有限,民力无限,推动城市发展和社区治理还是要以群众为根本,要依靠’朝阳群众’”,“因为’朝阳群众’是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群体,涉及各行各业。警方破获的很多案件,都是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才得以解决的。”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韩旭在微信公众号“庭立方”撰文指出,官方向社会通报此事,并没有法律上的授权,因为李云迪涉嫌嫖娼之事尚未受到司法审查,在法院判定其有罪之前应该遵守“无罪推定”原则,况且即使他嫖娼之事证据确凿,也只是行政违法,其社会危害性小于刑事犯罪。

 

这位法学专家还指出,根据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其中也包括隐私权。公开“通报”对行为人造成的社会惩罚,不亚于行政拘留和罚款所带来的痛苦。嫖娼导致的“道德污名化”,使得行为人面临着被整个社会乃至家庭所抛弃。这就是“通报”超出行政处罚本身的“溢出效应”。

 

韩旭认为,在网络信息时代,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是一个重大课题,如果在执法中不能牢固树立“人权保障”的理念,那么“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永远不可能建成”。

 

▲自由亚洲电台(RFA)10月22日报道:李云迪被人民微博点名“嫖娼” 分析:政治意味不寻常

有“钢琴王子”称号的李云迪法新社图片

 

10月21日晚间传出,在中国有“钢琴王子”称号的李云迪因为嫖娼被捕。令人玩味的是,当所有媒体都以“李某迪”来报道这项新闻时,率先披露“李云迪”名字的是中国官媒人民微博。中国官媒火速接力发文点名批判李云迪,人民日报快评称“李云迪嫖娼被拘,黑白琴键容不得‘黄’”、央视网也在半夜发文“李云迪跌落神坛完全是自作孽”。

 

北京朝阳警方“平安北京朝阳”微博21日晚间发布消息,朝阳公安分局接群众举报称,

 

有人在朝阳某小区卖淫嫖娼。文章指,嫖娼违法人员“李某迪”(男,39岁)查获。经审查,上述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从媒体截图可以看到,朝阳警方的微博发出“10秒”,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在21号晚间9点07分转发这项报导,并且直接标记“#李云迪嫖娼被拘”。

 

在10点29分,人民网评微博就发出一篇“李云迪嫖娼被拘,黑白琴键容不得‘黄’”指,“这个世界的确不止黑白两色,但一定要分清和划清黑与白。这个,绝对不可以错……”

 

文章指,黑白琴键上容不得黄色,任何东西污点都会折损优美动听的旋律,也会让来之不易的艺术之路蒙上阴影,不可不吸取教训!但愿李云迪真正反思自己,但愿不再有下一个“李云迪”!

左图:人民微博率先揭露“李云迪”嫖娼被拘。(截图自网路)  中图:中国音乐家协会取消李云迪会员资格。(截图自网路)  右图: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要求会员单位抵制李云迪。(截图自网路)

 

人民快评的文章让人联想到,今年八月李云迪在个人微博宣传“披荆斩棘的哥哥”节目,曾写下“我的人生不是只有黑与白”。

 

不只是人民日报出手批评李云迪,中国另一官媒央视在午夜12点40分发表一篇网评,“李云迪跌落神坛完全是自作孽”,央视文章写道,“颜值不是违法的挡箭牌,才艺也不是胡来的护身符。‘钢琴王子’李云迪嫖娼被抓,再次给某些视国法为无物的明星大腕敲响警钟:遵纪守法是做人的底线。谁敢于突破底线,挑战国法和公德,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专家:李云迪曾任重庆政协常委 清除薄熙来残部遭流弹波及

 

一位要求匿名的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对本台表示,如果对一个普通艺文界身份的人,党报把他的全名发表出来,充满政治斗争意味在里面。因为李云迪曾是重庆市政协常委,重庆是薄熙来的老巢。联系到最近整肃孙力军,认为当年整肃的不清楚,薄熙来还有很多残部在重庆。所以这名政治分析家认为,这有可能是清理战场,打扫战场扫到李云迪。说明这是要完全清理、彻底清除薄熙来,认为薄熙来清理得不清楚。

 

李云迪的事件发生后,“人民视频”注意到,李云迪个人微博认证为“国际钢琴家、重庆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常委、香港青联副主席”,事发后,仅剩“国际钢琴家”。

 

此外,中国音乐家协会22日发布声明指,依据《中国音乐家协会章程》第二十五条规定,经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取消李云迪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资格。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2日发布公告,对演艺人员李云迪的违法行为进行道德申斥,并根据《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会员单位对其进行从业抵制。

 

矢板明夫:从吴亦凡到李云迪 宛如文革抓明星游街

 

日本产经新闻台北支局长矢板明夫接受本台访问时解读,弹钢琴不像歌曲歌词很难反党、反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也很少看到李云迪有相关发言。矢板认为就像文革一样,从吴亦凡开始,先打击艺术圈的人,因为这些人是偶像。

 

矢板明夫:“从吴亦凡开始就很像文革开始,整肃像赵丹电影明星先抓起来游街,独裁国家只需要一个明星就是习近平,有别的意见领袖应该不存在。另外,也有把所有明星集中起来不让大家浮躁,听党的话,我觉得是政治上加强禁锢的方式。”

 

矢板明夫提到,在男女关系不检点的形式攻击名人、把人搞臭是最容易,第一大家喜欢热闹、消息传得很快;第二对他形象打击非常大。矢板再往前推四五年,包括中共中央统战部前副部长薛子正的养子薛蛮子、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都是“被嫖娼”这样的罪名把名声搞臭。

 

矢板明夫:“演艺圈这种事,如果后面没有政治考量的话,这个马上就抹掉,即使被抓也很容易抹掉,这是一个很小的事,每天在中国每间派出所都能抓到几个。所以这个能跟媒体配合好,短期大量宣传,后面有政治上的色彩。”

 

李云迪成名后 演奏翻车事件不断重演

 

李云迪成名得早,18岁在2000年在第14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金奖,成为首位获得此殊荣的中国钢琴家。在李云迪之前,第12、13届金奖得主还从缺,李云迪获奖格外引起中国媒体吹捧,也五度上央视春晚表演。

 

不过,成名之后李云迪翻车的新闻也不少。李云迪2015年在韩国首尔在演奏《萧邦第一协奏曲》第一乐章时,记忆严重错乱断在了舞台上,演奏被迫突然中断和停止。当时舆论数落李云迪好几宗罪状,李云迪被迫在微博上公开回应并致歉,当时李云迪归咎是“舟车劳顿导致演出出现失误。”

 

更早前2013年,李云迪在工人体育馆演奏《野蜂飞舞》,出现了严重失误,现场乐迷称他“大约有20%的音符根本没有弹。”

左图:李云迪回覆披荆斩棘的哥哥粉丝质疑,没有高质量男性留言。(截图自微博)  右图:李云迪在2020年才刚获聘“广州城市形象大使”。(截图自网路)

 

这几年李云迪更是活跃于中国许多综艺节目,最近“披荆斩棘的哥哥”的宣传中,有观众在官宣微博的下面直接问道:“就不能选一些人类高质量男性吗?”李云迪还亲自回覆称,“我不算是人类高质量男性吗?”

 

杨宪宏:李云迪有错但错不在嫖娼 中共搞文革

 

台湾关怀中国人权联盟理事长杨宪宏本身也精于小提琴演奏,杨宪宏接受本台访问时提到,李云迪自己不自爱,曾在演奏前一晚喝得烂醉,不是整段弹错就是自己发明一段,李云迪也觉得他名气够大,即便是弹错,大部分的人也听不懂,但是,对于长期听古典音乐的乐迷实在忍不住摇头。杨宪宏说,李云迪自从萧邦大赛后就退步,现在中国的钢琴家包括王羽佳和其他新秀都已经超越他。

 

杨宪宏:“我也不喜欢李云迪,他们处理的李云迪手法很烂,我也不愿意讲得好像李云迪没错。但是我认为李云迪的错不在于他嫖娼,这是他的私生活,我也不批评。这就是文革,我觉得中国变成一个‘鬼域之地’。”

 

李云迪事件 网民正反讨论炸锅

 

李云迪丑闻爆发后,李云迪的恩师接受陆媒“封面新闻”采访表示:“李云迪是我的学生,他犯了大错,他自己应付法律责任,还应该吸取人生的教训。但是,李云迪还年轻,他才30多岁。希望他出来后,给他有改错走正路的机会。”

 

李云迪事件在微博讨论相当热烈,在人民日报的发文网民评论两极,有人认为“不能让失德艺人成为公众偶像”、有人则表示,“没必要否定一个人的艺术成就”,但随即被更多网民回怼,“品德也不能低于正常社会规范”、“违法了,还谈艺术成就”“首先得学做人”。也有网民发表意见称,“拿明星私生活的轻微犯法瑕疵广而告之,小题大做,不仅是对公权力的挥霍滥用,也是对公民私权利的肆虐侵害,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与蹂躏。”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黄春梅 台北报道 责编 许书婷 胡力汉   网编 瑞哲

 

▲美国之音(VOA)10月22日报道:知名钢琴家李云迪因涉嫌嫖娼被行拘

 

2001年12月9日,李云迪在香港的一个购物中心演奏。

 

北京朝阳区警方说,国际知名的钢琴家李云迪因涉嫌嫖娼,已经被朝阳分局行政拘留。

 

朝阳区公安分局的官方微博帐号“平安北京朝阳”10月21日在微博上发出一条消息,称近日,朝阳公安分局接群众举报称,有人在朝阳某小区卖淫嫖娼。

 

该微博说,“对此,警方依法开展调查,将卖淫违法人员陈某卉(女,29岁),嫖娼违法人员李某迪(男,39岁)查获。经审查,上述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随后“平安北京朝阳”还发微博表示,“这个世界的确不止黑白两色,但一定要分清和划清黑与白。这个,绝对不可以错……”

 

尽管警方根据规定暂不能公布嫌疑人的全部姓名,但是中国音乐家协会随后发布的声明,证实了李某迪,就是李云迪,并宣布“取消李云迪会员资格”。

 

李云迪1982年10月7日出生于中国重庆,是中国著名的钢琴家,2000年获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曾5次登上央视春晚。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的微博公众号说,昔日的钢琴王子登上违法失德艺人名单,令人唏嘘,黑白琴键,不容涉“黄”。

 

中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卖淫、嫖娼属于违法行为,涉事双方都要被处罚,一般处以10-15天拘留,并可以罚款5000元以下。

 

不过,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今年2月发布的《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演艺人员不得出现“违背伦理道德或者社会公序良俗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情形”以及“法律、行政法规明文禁止的其他情形”。

 

因此,相对于法律的处罚,行业抵制以及公众道德谴责给涉案人员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

 

▲德国之声(DW)10月22日报道:李云迪涉嫌嫖娼被拘 “立功”朝阳群众什么来头?

 

中国警方通报,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嫖娼因涉嫌嫖娼在北京被拘留,引起哗然。举报李云迪的“朝阳群众”再次受到关注。此前已有多名明星被这一神秘群体举报。

 

(德国之声中文网)有“钢琴王子”之称的中国钢琴家李云迪因涉嫌嫖娼在北京被拘留,北京警方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周四(10月21日)晚在新浪微博上宣布了这一消息。该通报还介绍,警察展开调查的原因是因为“近日,朝阳公安分局接群众举报称,有人在朝阳某小区卖淫嫖娼。”

 

“朝阳群众”由此随“李云迪嫖娼被拘”一起登上了热搜榜。该神秘群体被中国网民戏称为世界王牌情报组织之一。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网络文化工委周四在微博上发文指出,据统计,从2014年开始,李代沫、张元、宁财神、张耀扬、高虎、尹相杰、王学兵、张博、黄海波和王全安等(多位明星艺人),均遭北京“朝阳群众”举报,后被警方查处。

 

而在更早的2013年8月,北京警方发布消息称,根据群众举报,在朝阳区安慧北里一小区将进行卖淫嫖娼的网络大V薛蛮子抓获。此后,“朝阳群众”成为网络热词,引发各种猜测。

 

媒体揭秘“朝阳群众”

 

“朝阳群众”被中国官方高调宣传是从2015年开始。当年,北京警方官方微博以“我们”为话题发布博文,公开称赞“朝阳群众”积极向警方提供线索的举动。官媒《环球时报》 的微博也表示:“身为朝阳区群众很自豪”。《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当年更是走访了朝阳区一个样板社区,并解析称:“朝阳群众”主要由5支队伍组成,他们分别为治安志愿者、党员巡逻队、专职巡逻队、义务巡逻队和治保积极分子。

 

《北京青年报》当时还介绍:重点街区里,“朝阳群众”的身影已随处可见,他们可能是商场超市里身穿制服的保安,可能是身穿志愿者服装戴着红袖标的“小脚侦缉队”,又或者仅仅是晨练遛弯买菜时所见的一个个平凡毫无特点的芸芸路人。

 

2017年2月,“朝阳群众App”上线。官方的说法是旨在提供举报违法犯罪线索的“掌上”途径、搭建起“智慧公安”服务群众的互动平台。

 

由来已久

 

有关“朝阳群众”的历史,2019年10月,中国官媒“人民网”在一篇相关文章里介绍:“朝阳群众”其实早在1974年,就“干”过“一票”大的。组织起来的民兵,与公安一起抓获了国外间谍,抓获间谍的地点就在朝阳区太阳宫地区。文章还总结称,2013年8月,“朝阳群众”因举报微博红人嫖娼正式“出道”。2014年开始,“朝阳群众”频繁出现。

 

据朝阳警方当年统计,朝阳区共有各类群防群治力量23万余人。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派出所所长秦东冉当时向“人民网”表示:“警力有限,民力无限,推动城市发展和社区治理还是要以群众为根本,要依靠’朝阳群众’”,“因为’朝阳群众’是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群体,涉及各行各业。警方破获的很多案件,都是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才得以解决的。”

 

除了“朝阳群众”,还有……

 

如今,李云迪被举报的消息传开后,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网络文化工委评论道:像“朝阳群众”一样的“神秘组织”还有“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他(她)们为首都的治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互联网上,也有互联网违法信息义务监督员,为净化网络空间默默做着贡献!”

 

《成都商报》也就李云迪一事写道:并非“朝阳群众”有多么厉害,而是在互联网社会,一个人想要真正安全,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名人吸引大量眼球,也带来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纽约时报10月22日报道:钢琴家李云迪涉嫌嫖娼被拘留

 

2019年,中国钢琴家李云迪在波兰驻北京大使馆领奖。 VISUAL CHINA GROUP, VIA GETTY IMAGES

 

中国官方新闻媒体周四报道,中国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因涉嫌嫖娼在北京被拘留。

 

39岁的李云迪在中国因钢琴演奏和电视真人秀而出名,据执政的共产党的官方报纸《人民日报》报道,他被指控嫖宿一名29岁的女子。

 

北京的警方没有提供太多事件细节,只在一份声明中说,39岁的“李某迪”承认有违法行为,并已被“依法”拘留。

 

警方后来贴出了一张钢琴键的照片,配有这样的文字:“这个世界的确不止黑白两色,但一定要分清和划清黑与白。这个,绝对不可以错……”

 

中国政府经常利用嫖娼指控来恐吓政敌,目前还不清楚李云迪为什么被针对,以及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惩罚。李云迪及其代表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有关李云迪被拘留的报道迅速成为中国互联网上讨论最广泛的话题之一,数十万人参与其中。许多人对李云迪被拘留表示震惊。2000年,18岁的李云迪在华沙举行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International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中获得冠军,成为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从此声名鹊起。

 

一名用户在微博(类似Twitter的中国网站)上写道:“他多年积累的人气,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已经毁了。”

 

在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领导下,政府对艺术家采取了强硬立场,并且一直在努力“净化”国家的文化环境,通常是为了追求政治目标。近几个月来,当局一直在试图控制中国喧嚣的名人文化,并对名人崇拜和“饭圈”的危险发出警告。

 

李云迪在微博上拥有2000多万粉丝,是中国电视台每年有数亿人观看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常客。今年,他在晚会上演奏了爱国歌曲《我爱你中国》。

 

他以钢琴家的身份成名,在西方,人们有时只用他的名字云迪来称呼他。但在中国,他最近因为出演真人秀节目而更加出名,其中包括《披荆斩棘的哥哥》,在这个节目中,男明星们通过竞争组建一个表演团体。在李云迪被拘留的消息传开后,周四,该节目的几集从中国互联网上被删除。

 

中国的评论人士指出,这起案件是艺术家缺乏道德的例子。

 

“一旦毁掉人设,再高的技艺也弹不尽悲伤,”《人民日报》在一篇社交媒体帖子中写道。“崇德守法,才有未来。”

 

中国政府有利用嫖娼指控来排挤政敌的历史,专家说,应该以审慎的态度来看李云迪的被捕。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专门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法学教授孔杰荣(Jerome A. Cohen)表示,该案件缺乏透明度,令人不安。

 

“人们能确信所称的事实是真实的吗?”孔杰荣说。“嫖娼是共产党针对政治对手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说法,不由得人们对这个案件产生怀疑。”

 

▲德国之声(DW)10月23日报道:李云迪“一夜塌房” 法学家称公开通报“于法无据”

 

昔日的“钢琴王子”李云迪在被曝光因涉嫌嫖娼而被拘之后,不仅丢失了商业合作,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除名,在综艺节目上也“被消失”。舆论热衷“吃瓜”之风仍然盛行,但也有法学专家指出,官方是否应该向社会通报此行政违法事件,其实值得商榷。

 

(德国之声中文网)有“钢琴王子”之称的李云迪日前被通报涉嫌嫖娼一事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现年39岁的李云迪除了面临法律上的调查和惩处之外,公众形象也在一夜之间崩塌。

 

墙倒众人推?

 

据中国媒体报道,多家商务合作品牌已经宣布解除与李云迪的合作关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也宣布,因李云迪涉嫌嫖娼被拘留一事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决定取消他的会员资格。

 

在社交平台上,李云迪事件也成为热议话题。在新浪微博拥有2千多万粉丝的李云迪目前账号暂时处于“禁言状态”,其相关个人超话也显示“因违反社区公约”而被禁言。

 

李云迪近期参加芒果TV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他在10月15日还发布了一条相关的宣传微博。不过他个人形象“塌房”也导致这档综艺节目不得不连夜赶工,把视频中李云迪的所有镜头打上马赛克,甚至出现了钢琴键盘在飞舞,却不见弹奏者的“诡异”画面。

 

公众“吃瓜”乐此不疲?

 

近年来因为丑闻而倒台的艺人不胜枚举,从强奸到嫖娼,从逃税到“政治立场”问题,一旦出事,就会满盘皆输。李云迪也不例外。多家媒体在盘点他的“风流情史”,还扒出来他“并非首次嫖娼被抓”。李云迪微博被禁言之前发布的贴子下面,不乏“嫖老师你好”这样的讽刺热评。

 

此外还有不少网络文章分析了李云迪从“钢琴王子”到“流量艺人”的转变,批评他钢琴演奏水准下降。

 

微信公众号“海边的西塞罗”对李云迪的评价是“放着钢琴演奏家不当,非要去当艺人赚快钱,当了艺人又不看风向,顶风招嫖被拘”。不过该文也指出,其实除了这件事之外,同时间值得引发舆论关注的新闻事件还有很多,但是却没有李云迪这档子事儿的热度高,从受众的角度来说,是“对艺人窥私欲的情绪使然”。

 

法学专家质疑:涉嫌嫖娼人员是否应该被通报?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韩旭在微信公众号“庭立方”撰文指出,官方向社会通报此事,并没有法律上的授权,因为李云迪涉嫌嫖娼之事尚未受到司法审查,在法院判定其有罪之前应该遵守“无罪推定”原则,况且即使他嫖娼之事证据确凿,也只是行政违法,其社会危害性小于刑事犯罪。

 

这位法学专家还指出,根据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其中也包括隐私权。公开“通报”对行为人造成的社会惩罚,不亚于行政拘留和罚款所带来的痛苦。嫖娼导致的“道德污名化”,使得行为人面临着被整个社会乃至家庭所抛弃。这就是“通报”超出行政处罚本身的“溢出效应”。

 

韩旭认为,在网络信息时代,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是一个重大课题,如果在执法中不能牢固树立“人权保障”的理念,那么“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永远不可能建成”。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0月23日报道:纽约时报评李云迪“嫖娼”事件:中国政府常用嫖娼指控威吓政敌

 

《纽约时报》22日刊文,评中国官媒热炒的著名钢琴家李云迪“嫖娼”事件。指出:北京警方没有提供事件细节,中国政府经常利用嫖娼指控来恐吓政敌。

 

文章写道:有关李云迪被拘留的报道迅速成为中国互联网上讨论最广泛的话题之一,许多人对李云迪被拘留表示震惊。警方后来贴出了一张钢琴键的照片,配有这样的文字:“这个世界的确不止黑白两色,但一定要分清和划清黑与白。这个,绝对不可以错……”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经常利用嫖娼指控来恐吓政敌,目前还不清楚李云迪为什么被针对,以及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惩罚。

 

在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的领导下,政府对艺术家采取了强硬立场,并且一直在努力“净化”国家的文化环境,通常是为了追求政治目标。近几个月来,当局一直在试图控制中国喧嚣的名人文化,并对名人崇拜和“饭圈”的危险发出警告。

 

李云迪在微博上拥有2000多万粉丝,是中国电视台每年有数亿人观看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常客。今年,他在晚会上演奏了爱国歌曲《我爱你中国》。

 

“一旦毁掉人设,再高的技艺也弹不尽悲伤,”《人民日报》在一篇社交媒体帖子中写道。“崇德守法,才有未来。”

 

文章写道:中国政府有利用嫖娼指控来排挤政敌的历史,专家说,应该以审慎的态度来看李云迪的被捕。

 

《纽约时报》引述纽约大学专门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法学教授孔杰荣(Jerome A. Cohen)表示,李云迪嫖娼案件缺乏透明度,令人不安。孔杰荣说:“人们能确信所称的事实是真实的吗?”“嫖娼是共产党针对政治对手的一种历史悠久的说法,不由得人们对这个案件产生怀疑。”

 

▲德国之声(DW)10月23日报道:李云迪“一夜塌房” 法学家称公开通报“于法无据”

 

昔日的“钢琴王子”李云迪在被曝光因涉嫌嫖娼而被拘之后,不仅丢失了商业合作,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除名,在综艺节目上也“被消失”。舆论热衷“吃瓜”之风仍然盛行,但也有法学专家指出,官方是否应该向社会通报此行政违法事件,其实值得商榷。

 

(德国之声中文网)有“钢琴王子”之称的李云迪日前被通报涉嫌嫖娼一事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现年39岁的李云迪除了面临法律上的调查和惩处之外,公众形象也在一夜之间崩塌。

 

墙倒众人推?

 

据中国媒体报道,多家商务合作品牌已经宣布解除与李云迪的合作关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也宣布,因李云迪涉嫌嫖娼被拘留一事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决定取消他的会员资格。

 

在社交平台上,李云迪事件也成为热议话题。在新浪微博拥有2千多万粉丝的李云迪目前账号暂时处于“禁言状态”,其相关个人超话也显示“因违反社区公约”而被禁言。

 

李云迪近期参加芒果TV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他在10月15日还发布了一条相关的宣传微博。不过他个人形象“塌房”也导致这档综艺节目不得不连夜赶工,把视频中李云迪的所有镜头打上马赛克,甚至出现了钢琴键盘在飞舞,却不见弹奏者的“诡异”画面。

 

公众“吃瓜”乐此不疲?

 

近年来因为丑闻而倒台的艺人不胜枚举,从强奸到嫖娼,从逃税到“政治立场”问题,一旦出事,就会满盘皆输。李云迪也不例外。多家媒体在盘点他的“风流情史”,还扒出来他“并非首次嫖娼被抓”。李云迪微博被禁言之前发布的贴子下面,不乏“嫖老师你好”这样的讽刺热评。

 

此外还有不少网络文章分析了李云迪从“钢琴王子”到“流量艺人”的转变,批评他钢琴演奏水准下降。

 

微信公众号“海边的西塞罗”对李云迪的评价是“放着钢琴演奏家不当,非要去当艺人赚快钱,当了艺人又不看风向,顶风招嫖被拘”。不过该文也指出,其实除了这件事之外,同时间值得引发舆论关注的新闻事件还有很多,但是却没有李云迪这档子事儿的热度高,从受众的角度来说,是“对艺人窥私欲的情绪使然”。

 

法学专家质疑:涉嫌嫖娼人员是否应该被通报?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韩旭在微信公众号“庭立方”撰文指出,官方向社会通报此事,并没有法律上的授权,因为李云迪涉嫌嫖娼之事尚未受到司法审查,在法院判定其有罪之前应该遵守“无罪推定”原则,况且即使他嫖娼之事证据确凿,也只是行政违法,其社会危害性小于刑事犯罪。

 

这位法学专家还指出,根据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其中也包括隐私权。公开“通报”对行为人造成的社会惩罚,不亚于行政拘留和罚款所带来的痛苦。嫖娼导致的“道德污名化”,使得行为人面临着被整个社会乃至家庭所抛弃。这就是“通报”超出行政处罚本身的“溢出效应”。

 

韩旭认为,在网络信息时代,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是一个重大课题,如果在执法中不能牢固树立“人权保障”的理念,那么“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永远不可能建成”。

 

▲中国数字时代10月23日刊登边城蝴蝶梦文章:码头青年|一些媒体是“两面人”:批李云迪时义正词严,舆论监督时装聋作哑

 

“钢琴王子”李云迪嫖娼了。

 

这是昨天“@平安北京朝阳”通报的。

李云迪是中国钢琴弹得最好的两个男人之一,另一个是郎朗。他嫖娼了,轰动可想而知,所有人的朋友圈大概都被这一消息刷屏了。什么沈阳爆炸,什么欧金中,什么昌平疫情,统统没什么人关心了。

 

凡俗小民津津乐道于名人的下三路可以理解,人性使然。但是庙堂之上的一些所谓严肃媒体,板起脸来,义正词严,特别逗。同样是这些媒体,当一些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发生时,三缄其口。

 

四川华西都市报旗下的“封面新闻”,沾沾自喜做了一篇“独家报道”。

 

昨晚警方通报李云迪嫖娼后,封面新闻的记者连续多次拨打李云迪父亲的电话及微信电话,“电话通了却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这位记者又拨打81岁的李云迪老师的电话,要求进行采访。

 

“深夜10时,封面新闻记者第一次拨打李云迪的恩师但昭义的电话,他大为震怒,立即关闭手机。夜里11时30分,封面新闻记者再次致电李云迪恩师但昭义。”

 

将心比心,如果你的孩子和学生出事了,你接到记者电话是什么心情?深更半夜去打扰一个八旬老人,而且是一而再再二三,怎么就不怕他心脏受不了?

 

现在的一些记者,已经不知道什么叫新闻伦理。

 

挖这种“独家新闻”,不但不牛,而且很丢脸。真正牛逼的媒体,应该去挖欧金中的独家,应该去挖郑州水灾的独家。欺软怕硬,算什么英雄好汉。

 

李云迪嫖娼,只是一个普通的治安案件,违法但非犯罪,公众人物也有隐私权。一些媒体不去质疑有关方面通报李云迪嫖娼是否合适,这倒也罢了。甚至于简单转发一条短讯,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也是一个新闻。但是大张旗鼓,甚至补上一刀,进一步扩大伤害范围,这就很让人无语了。

 

媒体确实要遵守一些军规,不让你报道的不能报,否则吃不了兜着走。但是上头显然也没有要求大张旗鼓地报道李云迪事件,一些媒体上杆子凑热闹,像一堆苍蝇一样围着腥臭嗡嗡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为了蹭热点,连脸都不要了。

 

新闻每天都有,选择报道什么新闻、选择什么角度报道,最能看出一家媒体的水平和操守。

 

可以说,所有报道李云迪事件的大牌媒体,这次表现都不及格。从报道角度,到评论内容,多是陈词滥调,乃至虚伪不堪。

 

倒是一些自媒体人,从人性和法律的角度,写了一些不错的文章。

 

有些媒体人可能会喊冤,认为板子不应该打在他们身上。媒体如此表现,背后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是既然入了媒体这一行,面对一些不公现象,不敢发声不敢监督,就要有挨骂的自觉。如果受不了,那就转行,做品牌做公关,都是出路。没有情怀没有理想,趁早别在媒体干。

 

这次,正规军又被散兵游勇打败了。可见,如果屁股坐歪了,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如果只知欺软怕硬,堆砌再多的人,花费再多的钱,写出来的文章也是不堪入目。

 

屁股应该坐在哪边?坐在法律一边,坐在公理一边。

 

首先明确一点,李云迪嫖娼已经违反了法律,行拘没有任何问题,身为公众人物不知洁身自好,被批判也是活该。问题在于,他的嫖娼行为有没有必要向社会通报。

 

2020年11月,浙江披露了近5年的182695条嫖娼记录。可想而知,放大到全国,每年嫖娼人数是相当惊人的。

 

但是这些人的嫖娼行为,并没有全部被向社会通报。那为什么李云迪嫖娼了,就要游街示众呢?如果因为李云迪是名人,那么若干年前吴京醉驾被拘,为何并不影响他拍战狼拍长津湖呢?都是名人,都是被行政处罚,为何厚此薄彼?难道嫖娼比醉驾更具社会危害性?

 

这是很令人费解的地方。

 

这种尤其常见于针对名人的“通报”做法,有无法律可依?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韩旭撰文指出——

 

行使公权力的基本原则是“法无授权不得为”。然而,遍查《治安处罚法》,无一处规定公安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有权向社会进行通报。不仅如此,该法第5条第2款明确规定:“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李云迪虽涉嫌行政违法被处罚,但其作为公民的人格权并没有被剥夺,依然享有隐私权、名誉权等人格尊严。

 

如果对一项尚未确定的处罚决定进行公开通报,不仅不符合类似“无罪推定原则”,而且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力,行政权独大的现状难以受到控制。

 

一个性质并不严重的违法行为却要使行为人付出惨痛代价:家庭可能破裂、社会评价降低、被行业联合“封杀”。并且这些不利后果很大程度上是公开“通报”导致的。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实践中流行的通报制度的弊害。

 

可以说,公开“通报”对行为人造成的社会惩罚,不亚于行政拘留和罚款所带来的痛苦。嫖娼导致的“道德污名化”,使得行为人为人所不齿,几乎被整个社会乃至家庭所抛弃。这就是“通报”超出行政处罚本身的“溢出效应”。

 

我完全赞同韩旭教授的观点。

 

有些事即使现在不能做合法化处理,但总归可以在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人格尊严方面,做得更文明一点。

 

最新消息,广州已于今天中止了李云迪广州城市形象代言人的资格。此外,李云迪还受到了从业抵制。可以说,因为这个通报,李云迪被整个社会抛弃了。

 

李云迪遭受人生最大损失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再度欣赏他美好音乐的机会,这何尝不是社会的损失?

 

从昨天到现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人震惊,有人八卦,有人惋惜,有人调侃,但少有人大骂李云迪是人渣。

 

成年人的世界中,没有什么非黑即白,何况李云迪并未结婚,也没听说有女朋友,他的生理需求如何解决,纯属他个人私生活范畴。

 

让一个正常人没有情欲,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阉割。让世界没有性工作者,过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相信未来也不可能。既然它们都不可能在人类社会被杜绝,为什么要动用公权力去保护“性”这种东西?

 

一个把所有不雅行为都曝光在众人面前的社会,是该欢呼,还是该深思?

 

洗头洗脚可以,按摩也可以,几乎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可以通过付钱寻求舒适,但是唯独那个方寸之地,竟然需要出动公职人员来保卫。可以理解为历史和国情的原因,但是这合不合理,是可以探讨的。

 

叔本华说,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中徘徊。

 

一个不缺金钱,长相端正,口碑尚好的年轻艺术家,为何长期单身,最后会去嫖娼,进而被社死?人性的幽暗,复杂难明。所有的解释,也许都可以归结为压力和缺爱。

 

怎么看,都是一个悲剧。对于这件事,最合适的题材是深度报道,标题不妨叫《钢琴家李云迪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