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凌晨爆发的俄罗斯公然侵略乌克兰的战爭,充分证明这是西方民主国家领导人,继承了他们的前辈张伯伦、达拉第的绥靖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恶果。

自从崇尚并奉行“大俄罗斯主义”的前苏联克格勃官员普京登上俄罗斯总统宝座之后,他为了迎合自彼得大帝以来,在俄罗斯人头脑中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大俄罗斯主义”思想情怀,和转移俄罗斯民众对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倒退、腐败盛行、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所产生的不满,普京上台后,在对内加强个人集权独裁的同时,对外强力推行“大俄罗斯主义”。

普京上台后,即不惜代价打赢了第二次车臣战爭,把前苏联解体后已宣佈独立的车臣伊奇克里亚共和国重新纳入俄罗斯的版图。

在归还原属日本的北方四岛问题上,普京从日苏联合声明曾答应先归还四岛中齿舞、色丹两岛的立场上倒退到普京扬言苏日之间不存在领土爭端的立场,至今未将北方四岛中的任何一个岛屿归还日本。

2008年8月普京出兵干涉格鲁吉亚内政,支持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茲独立,並占领了格鲁吉亚。在国际压力下从格鲁吉亚撤兵后,普京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茲独立。

2014年乌克兰爆发颜色革命,推翻了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政权后,在普京领导的俄罗斯的幕后策划和支持之下,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通过“公投”,先宣佈脱离乌克兰“独立”,然后宣佈和塞瓦斯托波尔市一起加入俄罗斯联邦,普京隨即派兵进驻克里米亚。

普京上台以来的一系列对外扩张行为,迎合了俄罗斯人的“大俄罗斯主义”思想情怀。尽管他上台之后,在发展经济和改善国民生活方面表现平平,但他在俄罗斯仍获得了俄罗斯人较为广泛的友持,这使他能从2000年初上台一直执政至今(尽管这期间,为规避俄罗斯宪法对总统任期的限制,有过一段总统普京与总理梅德维杰夫共同演出的职位互换的政治丑剧,但即使在这段时间,俄罗斯的政局仍被时任总理的普京所掌控)。

对普京上台后一系列穷兵黩武、对外使用武力威慑扩张的政策和行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国家及其领导人,因未能意识到它对世界和平和文明社会所造成的潜在的巨大威胁,而未能采取坚决有力的实际行动加以针锋相对的抵制和回击,而是仅仅停留在口头谴责、反对,顶多,也就是对俄罗斯进行一些作用不大的经济制裁。

这使以普京为首的俄罗斯认为西方世界软弱可欺,最终导致爆发了这次乌克兰战争危机。

面对俄罗斯赤裸裸的大规模入侵乌克兰的公然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侵略行径,美国的拜登政府和北约各国领导人居然都像当年面对希特勒德国吞并捷克的苏台德地区,以及后来的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时,对希特勒德国奉行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样,继续对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行径采取绥靖政策。

当2月22号晚上普京宣布承认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自治州独立之后,看看美国总统拜登的反应吧!拜登在对俄罗斯公然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对乌克兰表示支持之后,宣称的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居然是禁止美国商人前往乌克兰的这两个州投资和进行金融活动,这也算制裁吗?要知道这两个州压根就没有美国人在那里进行投资和其他金融活动。倒是德国继默克尔之后上台的新总理舒尔茨宣佈的制裁措施:停止“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认证,这对俄罗斯还有点实质性的作用。

此后当2月24日贼喊捉贼的普京命令俄军越过边界在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后,普京发出威胁声称:“无论是谁企图干扰我们,甚至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构成威胁,都应当明白,俄罗斯的回击将是迅速的。”并扬言将对介入者造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后果”。

面对普京的威胁和讹诈,美国总统拜登和北约秘书长斯托尔腾贝格都先后发表谈话,虽然都对普京令俄军侵入乌克兰表示谴责、对乌克兰表示支持,也采取了一系列较有实际意义的对俄制裁措施,并向乌克兰提供了一些经济和军事援助,但都明确表示不准备派兵进入乌克兰与俄军开战。这无异于给俄军对乌克兰的侵略行径发放了一张许可证。要知道普京在对乌克兰动武之前,唯一忌惮的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经济军事实力和美国与北约直接的军事介入。

因为普京知道,自2014年俄罗斯侵吞克里米亚后,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和国际油价下跌的双重打击之下,俄罗斯经济已江河日下(时下,俄罗斯的GDP只相当于中国大陆的广东省或江苏省),其军事科技和军事实力也停滞不前,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相比,相差的不止一个档次。

所以普京在发动侵略乌克兰战争之前是有所顾忌的,这从他在战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进行的一系列试探行动中就可以看出:以演习为名在俄乌边境、白(俄罗斯)乌边境集结了约二十万人的俄军和大量武器装备;鼓动乌克兰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自治州的俄裔民众的“独立”运动;歪曲乌克兰的历史,为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寻找借口;并有意将要对乌克兰釆取军事行动的“情报”透露给美国的情报部门以试探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的反应。

结果美国和其他北约盟国除了口头谴责、警告和拜登几次提醒乌克兰俄军即将入侵之外,未釆取任何足以阻止普京入侵乌克兰的实质性的行动。这让普京心里有了底,那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为了自身的和平与安宁,不会为了乌克兰而与俄罗斯动开战,这坚定了普京武装入侵乌克兰决心和勇气。

就这样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的战爭就在一贯对俄奉行绥靖政策的美国总统拜登和北约领导人的忍让和纵容之下,于2月24日凌晨爆发了。

至于这场战爭对俄乌两国人民将要造成多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目前尚无法估量。因为原来普京及俄罗斯军方估计在俄罗斯前几轮导弹、巡航导弹和飞机的“精准”打击之下,乌军的指挥系统、防空系统和抵抗意志都会被俄军摧毁。

然而俄罗斯的武器系统实际上远没有美国和北约国家的那么精准,所以俄罗斯的“精准”打击,远没有产生俄方预料的效果,乌军的指挥系统、防空系统和地面武装力量都没有被完全摧毁,俄军的侵略行径反而激发了乌克兰军民抵抗俄罗斯侵略的决心。

战前并不被看好的乌克兰民选总统、前喜剧演员泽连斯基在战爭爆发后,表现出了一位称职的民选总统应有领导能力,和与军民共存亡的崇高品德。

从目前的战局来看,这场俄罗斯挑起的侵乌战爭,十分有可能发展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反侵略战爭。如果是这样,这将对俄乌两国军民带来一场持久而深重的灾难;这场战争也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多国被卷入的规模更大的战争,这将对全世界带来一场更加巨大、更加深重的灾难。

然而这一切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试想:如果,拜登和北约领导人,在普京宣佈承认顿湼茨克和卢甘斯克两州独立,并根据情报确认俄罗斯即将入侵乌克兰时,美国总统拜登和北约领人能像当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根据准确情报,获知苏联正在古巴建立针对美国的中程核导弹基地之后一样[註:1],立即派兵进入乌克兰(当然是应乌克兰政府的请求),并立即宣佈陆海空军进入临战状态,摆出一副为了维护联合国宪章,和为了维护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惜与俄罗斯一战的架势。此时的普京,他作为一个精明的前克格勃官员,他是知道俄罗斯与美国和北约之间在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上存在多么巨大的差距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普京是不敢贸然入侵乌克兰的,因为在一场常现战爭中,面对美国和北约先进的高科技、而且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武器,普京深知俄罗斯是完全没有胜算的,而普京也不至于愚蠢到会把战爭升级到一场核大战导致全人类都一起毁灭的地步。

面对这种情况,普京唯一的选择就是寻找借口退却。如能这样,那么这场俄乌战争和它将带给俄乌两国人民的灾难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现代人类的历史已经毫无疑问地表明:西方民主阵营政治领导人对一切极端思想和各种极权政权奉行绥靖政策,是釀成近代人类一切重大灾难的最主要的根源。

让我们來回顾一下上世纪至今的历史:在1917年列宁、斯大林的共产极权暴政苏维埃政权诞生之初,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二十世纪最伟大、最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丘吉尔,便准确地预见到奉行共产极权主义的苏维埃政权对人类社会潜在的巨大威胁。丘吉尔向全世界提出警告,并大声呼吁要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襁褓之中。可惜的是未能引起正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美各国领导人的重视。

欧美各国领导人对苏俄共产极权政权发出的,要在全世界推进共产革命赤化全球的威胁,未能采取针锋相对的坚定措施加以遏制、扼杀。相反,它们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这个初诞生的共产极权暴政采取容忍、姑息、妥协的态度。

欧美各国先后正式承认这个共产极权暴力政权,与它通商、建立外交关系,通过贸易、资金、技术扶持它发展壮大,最后使这个共产极权怪胎成长为一头共产极权巨兽。这头共产极权怪兽在世界上除吞噬了苏联的十六个加盟国之外,还吞噬了蒙古、波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的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北朝鲜、中国大陆、越南、古巴、柬埔寨、老挝这一大片地域。给这些国家和民众带來了至今仍未穷尽的深重灾难,在这些国家造成一亿数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

试想:如果在列宁、斯大林共产极权暴政诞生之初,欧美各国领导人面对新生的共产极权暴政要通过世界共产革命赤化全球的威胁,团结一致采取针锋相对的坚决措施,像丘吉尔所呼吁的那样,将这个共产极权主义怪胎扼杀在襁褓之中。那么,这个怪胎以后带给世界大片地区的难以穷尽的灾难,和一亿数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

再看看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纳粹主义是日尔曼人至上的极端种族主义,和希特勒的日尔曼人要统治全世界的狂妄野心相结合而产生的另一个种族极权主义怪胎。

混乱、贫困、愤怒和绝望是滋生极端思想和极权主义的温床。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德国,承受了割地、赔款、限制军备的屈辱。赔款割地使德国的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大批工厂、企业倒闭,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再加上德国共产党的推波助澜,鼓动工人罢工、游行示威,在德国试图推动共产革命而造成的混乱。上世记二十年代,整个德国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失业工人陷入极度的贫困状况,处于贫困状态的广大民众,因一战的战败,德国丧失了10%的国土面积,失去了12.5%的人口,割让煤铁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的洛林和阿尔萨斯地区给法国[註:2]。萊茵河西岸至德法边界地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萊茵河东岸划出一条50公里宽的非武装区(萊茵兰地区)。德国不仅要向战胜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金额高达200亿金马克),军队和军备都要受到战胜国的限制。

这使得处于贫困状况下的广大德国民众心中充滿愤怒,而且因看不到改善处境的希望而陷入绝望状态。此时的德国,滋生极端思想和极权主义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均已具备。于是希特勒的纳粹种族极权主义便应运而生,并且在德国不断发展壮大。到1933年获得大多数德国人支持的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在大选中获胜,纳粹党攫取了德国的政权,其党魁希特勒成为大权独揽的德国总理。

希特勒上台伊始,在重整德国经济的同时,也开始大力重整德国军备,开始研发、制造被凡尔赛和约严格限制的飞机、大炮、坦克、大型军艦等重型武器。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对此采取纵容、忍让的方针。

此时,又是英国那位最具远见卓识的伟大政治家丘吉尔,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到希特勒及其纳粹种族主义,对全世界所构成的巨大的潜在威胁。当时作为英国议会议员的丘吉尔,在希特勒刚一上台便在英国议会的讲壇上发出:“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的上台,对世界而言就意味着战争”(大意如此)这样的警告,要求英法等国对德采取坚定的态度,严格限制德国扩张军备,对希特勒发出的战争叫嚣予以坚决的针锋相对的应对。可惜丘吉尔的警告和预言像1917年一样,未能引起英法等国当政者的重视,世界再一次重蹈覆辙,终致墮入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到希特勒发出要扩大日尔曼人的生存空间,要收回划为非军事区的萊茵兰地区的战争叫嚣时,奉行和平主义、绥靖主义害怕战争的英国张伯论政府和法国达拉第政府,均未采取必要的实际行动对希特勒纳粹德国政府进行警告、斗争、制裁或施加军事压力。

当希特勒决定进军萊茵兰地区,以试探英法等国维护一战结果的决心时,不料遭到德国军方的強烈反对。德国军方认为:当时德国国防军因受凡尔赛和约限制只有十万人的正规部队,而且缺乏重型武器。而英法两国便拥有一百数十万人的军队,且拥有重型武器装备。如果真打起來,德国军队是不堪一击的。

但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审时度势、精明而富有冒險精神的希特勒,早就看透了“一战”后的英法民众及其政府厌战、怕战、一心只想把和平状态不计代价地延续下去的心理。希特勒不顾德国国防军几乎所有高级将领的反对,断然决定于1935年3月7日凌晨先派3营国防军进入萊茵兰地区。结果正如希特勒所料,英法等国除了发表一些空洞的抗议、法国在德法边境集中了十三个师(未采取任何实际军事行动)之外,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的政治、经济、军事行动加以阻止或进行制裁。

实际上鉴于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希特勒进军萊茵兰地区时并没有绝对把握。他已作好一旦英法态度強硬不惜一战时,立即把那3营国防军撤出莱茵兰地区的准备。外交上也作好了撤军后立即与英法谈判妥协的准备。

结果英法的反应让德国的高级将领们大跌眼镜,果然如希特勒所料,德国未付出任何代价便成功收回了萊茵兰地区。这使德国的高级将领们从此再也不敢小覷这位普鲁士二等兵(希特勒参加一战时军衔为二等兵)。

摸透了英国张伯伦政府和法国政府及英法民众厌战、怕战、不惜代价维持和平的心理状态的希特勒,受进军萊茵兰意外顺利的鼓舞而得寸进尺、气焰嚣张。马上以维护日尔曼民族的统一和权益为借口,加快了吞并奥地利(与德国同为日尔曼民族) 的步伐。从1934年开始希特勒就通过在奧地利的纳粹党徒在奧地利制造动乱,一步一步地实施吞并奥地利的计划。到1938年3月11日以平定骚乱保护奥地利日尔曼人的利益为借口,希特勒下令进军奥地利,实现了对奥地利的吞并。英法等国同样未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进行阻止。甚至连抗议和谴责的声明都没有发表。

英法等国的纵容、忍让助长了希特勒纳粹德国的对外扩张侵略的野心。下一个目标就轮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通过他的纳粹党徒挑动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日尔曼人(该地区约有三百二十多万日尔曼人)闹事,他们要求回到德国的日尔曼民族大家庭。希特勒便以维护该地区日尔曼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的无耻要求。遭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拒绝。

于是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出战争威胁,声称为维护苏台德地区日尔曼人的利益,和他们要求回归德国日尔曼民族大家庭的愿望不惜与捷克斯洛伐克一战。

面对希特勒的战争威胁,一贯对德奉行绥靖政策,不惜一切代价维持欧洲和平的英国張伯伦政府和法国达拉第政府为了维护欧洲虚假的和平,居然决定牺牲他们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背着捷克斯洛伐克与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簽定了胁迫捷克斯络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议。原准备对希特勒德国的侵略进行坚决抵抗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面对自己的盟国英、法的背叛、出卖和胁迫,最后也彻底丧失了抵抗德国侵略的决心,不得不接受慕尼黑协议的结果。希特勒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让德国国防军的高级将领们又一次目瞪口呆。不久希特勒又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在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的一再纵容、妥协、退让之下,希特勒的胃口越來越大。到1939年9月初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英法才不得不相继对德宣战。从此正式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世界再一次为西方民主国家对极权暴政的姑息、纵容、忍让和绥靖政策付出惨重代价。人类又一次墮入世界大战的深渊。

二战造成全世界约一亿军人和民众的死伤。无数的家庭家破人亡,无数的城镇被夷为平地、财产的损失无法估量。这一切深重的灾难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设想:当希特勒纳粹党刚上台开始重整军备时,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即采取強硬的态度加以阻止,迫使纳粹德国遵守凡尔赛和约限制其军备的条款,那么纳粹德国便不可能重新武装、不可能重整军备。纳粹德国便没有能力发动侵略战争。当时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是有足夠的经济、军事实力做到这一点的;当1934年希特勒派三个营的国防军进入萊茵兰非军事区时,英法不是仅仅发表声明表示抗议,而是采取坚决的军事行动,那么纳粹德国马上就会撤出进入萊茵兰的那三个营的国防军。如果是这样,不仅会严重打击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的嚣张气焰,而且希特勒不顾几乎所有德国高级将领的反对,坚持进军萊茵兰地区的冒險政策的失败,还将直接导致希特勒纳粹政府的垮台。因为当时德国的民众和高级将领们都不希望发生战争。这样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将再也没有机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时,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不是采取绥靖政策出卖、牺牲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來换取虛假的短暂和平。而是采取坚决的态度,不惜以武力來维护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和主权。那么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包括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内)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迫使希特勒不敢轻举妄动,迫使他退缩,使希特勒的战争政策破产。这也将导致希特勒纳粹政权的垮台。

据战后的资料表明:由于担心希特勒的扩张政策和统治世界的野心将把德国拖入世界大战的深渊。许多德国高级将领正在密谋一项废黜希特勒的政变。然而张伯伦、达拉第的绥靖政策促成了希特勒的“丰功伟绩”。让他兵不血刃地就得到了德国高级将领们以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得到的东西(非军事区、奥地利、苏台德地区、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这样为避免德国陷入战争而废黜希特勒的理由似乎就不那么充分了。致使政变将领们猶豫不决,迟迟未能采取行动,以致错失良机。

此外希特勒兵不血刃的“丰动伟绩”也使德国的高级将领产生分化,许多原來看不起他、害怕他把德国带入战争深渊的高级将领,开始对希特勒的天才佩服得五体投地,开始对他唯命是从,甘愿死心踏地跟隨他去征服世界。另一部份将领更清楚地看清了希特勒的真实面目,继续致力于推翻希特勒的宻谋。

如果没有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议,英法采取的是对德強硬的态度,也许希特勒就会被政变将领集团搞下台甚至被处决,那么二次世界大战也就不会发生。所以说二次世界大战是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面对希特勒纳粹极权暴政的软弱、无原则的妥协、纵容,和它们奉行的不计代价的绥靖政策所造成的。

如果一战后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面对新崛起的希特勒纳粹极权暴政的重整军备、扩张、侵略行径采取的是坚定的针锋相对的政策。希特勒纳粹极权暴政不可能生长壮大,也就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是本可避免这一浩劫的。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如果没有美国和其他西方民主国家对中共所奉行的绥靖政策,中国大陆也不可能沦为国际共产阵营中的一员,中国大陆民众所经历的史无前例的深重苦难和所蒙受的巨大屈辱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中共“改革开放”之后,如果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民主阵营不是对本质未改的中共当局釆取一直延续至今的(仅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的短暂几年内有所改变)绥靖政策,对中共当局一贯的纵容、忍让;如果没有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的喂养,中共当局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十多年内,便从一个经济濒临全面崩溃,连飯都吃不飽的皇权式共产极权国家,成为一个颇具经济军事实力,足以威胁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未来命运的半市场化权贵共产极权怪兽。

以上人类近代的历史表明: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造成重大威胁和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不仅仅是各种极端思想和各种极权政权本身,还有对这些极端思想和极权政权奉行绥靖政策的世界民主国家的政客们,而后者对人类前途和文明所造成的危害和灾难甚至比前者更大。

一真溅雪2022年2月28日写于南海之滨

[註:1]:当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得知苏联在古巴建立针对美国的中程核导弹基地的确切情报后,立即要求苏联拆除在古巴的中程核导弹基地,同时命令美国三军进入临战状态,并命令海、空军对古巴进行全面封锁,一切进入古巴的舰船都要接受美国海军的登船检查,凡是带有与导弹、核武器有关物品的舰船一律不准进入古巴,要求苏联立即撤出在古巴的针对美国的核导弹,肯尼迪摆出为了消除苏联在古巴针对美国的核导弹对美国的威胁不惜与苏联一战的架势,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也不甘示弱,也宣布包括其核火箭军在内的陆海空军进入临战状态,并指示前往古巴运送核导弹的苏联商船继续往古巴方向行进。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双方通过热线电话,进行了一番唇槍舌战之后,在1959年访问过美国,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有了深切了解的赫鲁晓夫;对核大战的惨烈后果有深刻了解的赫鲁晓夫,在运送核导弹部件的苏联货船快要到达美国对古巴的海上封锁线时,不得不命令这些苏联货船掉头返航。经过一番外交斡旋之后,肯尼迪也给了赫鲁晓夫一个台阶下,那就是作为苏联撤除在古巴的核导弹基地的“对等”回报,美国也答应撤除美国在土耳其等地佈署的针对苏联的中程弹道导弹。
肯尼迪总统面对共产极权体系对外扩张时,采取的针锋相对的抵制和对抗时,所表现出的维护民主阵营的勇气、智慧和决心成功化解了这场由苏联挑起的“古巴导弹危机”,成功地维护了美国和世界民主阵营的利益。
[註:2]:该两地区原属法国,1871年普法战爭法国战败后,割让给普鲁士(后来的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