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 近日席卷中国银行界并导致市场剧烈波动的“钱荒”或许因为央行暗示干预而缓解。中国央行在过去两周给金融系统“断奶”的做法被广泛视作决策者展示改革决心的一个姿态。但央行立场松动后,有批评者对政府是否真的有决心对利益集团下手不感乐观。
经过数日波动,中国股市星期二(6月25日)再度震荡。当日闭市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个公告,似乎意在平复投资者的情绪。而在这之前,官媒还曾放话说,证监会和央行不是“奶妈”。
*央行有意结束“钱荒”?*
央行表示,近日“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
《华尔街日报》在星期三的一篇分析报道中说,中国央行此举是在暗示它正试图结束意在挤出信贷泡沫的“钱荒”局面,因为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出现大幅下跌后,表明央行的政策可能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并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大幅放缓。
不过,央行并没有明确是否已经决定结束此次针对过度放贷而采取的非同寻常的做法。《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这也显示出中国央行在运作方面缺乏透明度。央行因为没有向市场解释这次行动而广受投资者和分析师的批评。
中国央行从6月初开始削减向银行间借贷市场投放的资金量,导致银行间利率从通常的2%到3%,飙升到上周末的两位数。星期二时,该利率降至5.8%,仍远高于正常水平。
*投资者:央行运作缺乏透明度*
外间对于央行在未作说明的情况下就采取紧缩信贷的行动,进而导致市场波动的做法感到不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对《华尔街日报》说,他对中国央行应对“钱荒”的做法感到“奇怪”。蒙代尔说,收紧资金更多的是宏观经济上的问题;信贷紧缩会削弱经济扩张,不利于增长。
另有分析认为,央行不作声,是因为它在重大问题上没有决策权。伦敦的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的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在24日的一份分析报告中说,利率是由国务院掌控;央行过去曾有权决定准备金要求,但过去两年似乎也失去了这方面的权力。
尽管引发市场剧烈震荡,中国央行或者其他决策者,在金融机构资金趋紧时不予干预的反常做法还是赢得了不少掌声。一些分析认为,这是中国的决策者在展示他们愿意用阵痛换取长期收益的决心。
凯投宏观的中国经济分析师王秦伟说:“过去几年以来信贷快速增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风险,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将来会造成更大的影响。目前来看,可能需要金融机构和一些信贷快速增长的企业进行一些调整。”
*“钱荒”展示改革决心?*
王秦伟说,从此次决策者应对“钱荒”异于以往的做法,以及政府近几个月来对信贷、引资银行和理财产品等方面监管的加强,以及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认识和重新清查等,表明新一届政府正在做一些事情,推动改革向前发展。
至于本届政府如何走,能走多远,王秦伟认为还有待观察。他说,关键还要看今年晚些时候召开的三中全会将有什么样的政策出台。
新任领导人习近平上任后,外界对他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推动改革曾有相当大胆的期望。但是过去几个月,许多曾对习近平抱有期望的人开始感到失望。
曾因撰写《中国即将崩溃》一书引发争议的章家敦在谈到他对中国新领导层的看法时说:“我们真的摸不清新任领导人到底想做什么。有关改革的问题众说纷纭。不过我们没有看到有什么政策计划。这方面的计划要等到秋天召开的三中全会。但重要的还不是看他们怎么计划,而要看他们实际上做了什么。”
*章家敦:强大的既得利益会竭力反对改革*
章家敦对于新领导层能够制订出可实施的大胆计划并不乐观。他说,不幸的是,北京有太多的既得利益,他们会竭力反对改革。
章家敦说,过去十年间,中国的领导层也曾表示要推动经济改革,但是结果却截然相反。他说,本届政治局常委中只有李克强算是真正的改革派,但他不认为这位身处代表既得利益的其他常委之中的新任总理能有何作为。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经济学教授彼得·纳瓦罗说,他不清楚中国的新领导人是否真的了解中国的经济,在这方面他们需要接受检验。
纳瓦罗教授说:“我们要关注的是他如何处理长远的危机,因为眼下的危机会过去。中国经济存在大量产能过剩,而且房地产存在的泡沫可能会在一夜间破灭。我认为,不经历一些阵痛,这些问题是无法得以解决的。”
纳瓦罗说,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最担心的是新的中国领导人会象他们的前任一样,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仍然会回到以低廉成本向全球市场倾销产品的老路子。
经过数日波动,中国股市星期二(6月25日)再度震荡。当日闭市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个公告,似乎意在平复投资者的情绪。而在这之前,官媒还曾放话说,证监会和央行不是“奶妈”。
*央行有意结束“钱荒”?*
央行表示,近日“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
《华尔街日报》在星期三的一篇分析报道中说,中国央行此举是在暗示它正试图结束意在挤出信贷泡沫的“钱荒”局面,因为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出现大幅下跌后,表明央行的政策可能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并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大幅放缓。
不过,央行并没有明确是否已经决定结束此次针对过度放贷而采取的非同寻常的做法。《华尔街日报》报道说,这也显示出中国央行在运作方面缺乏透明度。央行因为没有向市场解释这次行动而广受投资者和分析师的批评。
中国央行从6月初开始削减向银行间借贷市场投放的资金量,导致银行间利率从通常的2%到3%,飙升到上周末的两位数。星期二时,该利率降至5.8%,仍远高于正常水平。
*投资者:央行运作缺乏透明度*
外间对于央行在未作说明的情况下就采取紧缩信贷的行动,进而导致市场波动的做法感到不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对《华尔街日报》说,他对中国央行应对“钱荒”的做法感到“奇怪”。蒙代尔说,收紧资金更多的是宏观经济上的问题;信贷紧缩会削弱经济扩张,不利于增长。
另有分析认为,央行不作声,是因为它在重大问题上没有决策权。伦敦的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的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在24日的一份分析报告中说,利率是由国务院掌控;央行过去曾有权决定准备金要求,但过去两年似乎也失去了这方面的权力。
尽管引发市场剧烈震荡,中国央行或者其他决策者,在金融机构资金趋紧时不予干预的反常做法还是赢得了不少掌声。一些分析认为,这是中国的决策者在展示他们愿意用阵痛换取长期收益的决心。
凯投宏观的中国经济分析师王秦伟说:“过去几年以来信贷快速增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风险,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将来会造成更大的影响。目前来看,可能需要金融机构和一些信贷快速增长的企业进行一些调整。”
*“钱荒”展示改革决心?*
王秦伟说,从此次决策者应对“钱荒”异于以往的做法,以及政府近几个月来对信贷、引资银行和理财产品等方面监管的加强,以及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认识和重新清查等,表明新一届政府正在做一些事情,推动改革向前发展。
至于本届政府如何走,能走多远,王秦伟认为还有待观察。他说,关键还要看今年晚些时候召开的三中全会将有什么样的政策出台。
新任领导人习近平上任后,外界对他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推动改革曾有相当大胆的期望。但是过去几个月,许多曾对习近平抱有期望的人开始感到失望。
曾因撰写《中国即将崩溃》一书引发争议的章家敦在谈到他对中国新领导层的看法时说:“我们真的摸不清新任领导人到底想做什么。有关改革的问题众说纷纭。不过我们没有看到有什么政策计划。这方面的计划要等到秋天召开的三中全会。但重要的还不是看他们怎么计划,而要看他们实际上做了什么。”
*章家敦:强大的既得利益会竭力反对改革*
章家敦对于新领导层能够制订出可实施的大胆计划并不乐观。他说,不幸的是,北京有太多的既得利益,他们会竭力反对改革。
章家敦说,过去十年间,中国的领导层也曾表示要推动经济改革,但是结果却截然相反。他说,本届政治局常委中只有李克强算是真正的改革派,但他不认为这位身处代表既得利益的其他常委之中的新任总理能有何作为。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经济学教授彼得·纳瓦罗说,他不清楚中国的新领导人是否真的了解中国的经济,在这方面他们需要接受检验。
纳瓦罗教授说:“我们要关注的是他如何处理长远的危机,因为眼下的危机会过去。中国经济存在大量产能过剩,而且房地产存在的泡沫可能会在一夜间破灭。我认为,不经历一些阵痛,这些问题是无法得以解决的。”
纳瓦罗说,作为一个美国人,他最担心的是新的中国领导人会象他们的前任一样,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仍然会回到以低廉成本向全球市场倾销产品的老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