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新华社近日在习近平发表文艺讲话一年之后发表其讲话全文。在讲话中,习近平高度评价了中外一百多位思想家和作家。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显示其博学多闻。自从上任以来,习近平曾多次表示读书是最大的爱好,尤其在对多个国家访问时晒出所读世界名著,涵盖古今,纵横中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习近平推崇的中外名著都是哪些?从中我们能解读到什么?


 

参加这个话题讨论的四位嘉宾是:中国民间学人王康; 中共党史学者、《晚年周恩来》一书的作者高文谦;专栏作家,政治分析人士陈破空; 普林斯顿社会学博士,转型问题学者程晓农。


 

王康表示,普通人读书学习,开卷有益;统治者博学,未必是好事。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都好读书,但他们并没有让人类更了解更亲近。习近平模仿毛泽东开文艺座谈会,是意识形态的倒退,为自己树立“内圣外王”形象。他在国事访问场合历数受访国文化名著,显得了解并尊重对方,却难免摆谱之嫌。其阅读基本限于19世界西方和俄国文学作品,停留在上世纪60年代文科大学生水平。这种阅读与他执政所主张提倡的似乎南辕北辙。共产党领袖有向被统治者推荐书目的爱好,以显示其博学于高明。无论如何,习近平罗列外国名著,总强过毛泽东只要人看《张鲁传》、《水浒传》。真正称职的政治家,应尊重言论、出版、结社自由,西方民主国家政治家都不以无所不知自傲,但人民自由,聪明,好学,才是正常的国家。


 

程晓农表示,习近平推崇中国和外国文化界名人、晒书单,主要是用以显摆,并不代表他真了解自己提到的每一位。仅举一例,在外国文艺界名人当中,他对俄罗斯文艺名人算是最熟悉的,但他错把普列汉诺夫列入文艺界,而且不知道普列汉诺夫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列宁、十月革命和俄共(布),恰恰就属于他最讨厌的“吃饱了饭没事干”的独立知识分子群体。其次,习近平的文艺偏好本身也暴露出自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他称赞18位俄罗斯/苏联文艺界名人时,挑选哪些人,会与早已亡党亡国的苏共保持一致,所以排除了苏联历史上的四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的三位;另一方面,他从自己错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教训中明白了,苏共统治下的文艺界捧不得,推崇苏共培养的“文艺战士”们,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要显示自己有文化,只能在晒书单时喜旧厌新、喜沙俄厌苏联。第三,尽管喜欢通过推崇外国文艺界名人来显示自己的文化素养,但他的实际言行与读书无关。从意识形态复旧、媒体管制强化等政策思维来看,没有一本他所读的欧美著名文艺界名人的书教他这么做。在中国,推崇中外文化名人,就象是摆放文艺座谈会主席台下的鲜花,用来装点气氛;“散发正能量”的所谓“文艺战士”才是中共要用来占领文化阵地的依靠力量,尽管这样的“文艺战士”正好就属于习近平推崇的那些文化巨人们生前蔑视的鹰犬。


 

高文谦表示,习近平晒书单,我的感觉就一个字:假。这已经成为习执政的一大特色。原因就在于先天不足,学历问题是习的一个软肋。人的天性是缺什么往往就喜欢炫耀什么。这和当年没有文化的非要在上衣兜插支钢笔,显示自己是文化人一样。其实,没有文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文化还装有文化,结果穿了帮,这是习近平外交公关的一大失败。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把周小平和中外文化大师相提并论,非常愚蠢,就好象一个音乐爱好者,把古典音乐和淫曲“十八摸”相提并论一样。这次座谈会成为习近平在政治上的滑铁卢,从那以后,他的形象大损,声望一路下跌。习的问题,不是读什么书的问题,而是要学以致用。既然习上台后一心效仿毛,我就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毛语录将他一军: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希望习能把书单里的思想理念付诸实施,造福于国家民族;否则就真像毛所说的:书读得越多越蠢!


 

陈破空表示,习近平说他年轻时爱读书,并不令人惊奇。那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电视,没有电话,交通也不便,作为一个下乡知青,停了学业,生活中也没有其他娱乐,看书,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大多数下乡知青都如此,只要谁手上有一本书,大家都借来借去的翻读。考其背景,其实是一代人的历史悲剧。原本不值得再提,习近平却动辄拿出来炫耀,而且夸大其词。 “假作真时真亦假”,说得过头了,就成了吹牛,反而不真实。


 

陈破空说,处处晒书单、掉书包,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生怕人家说他没学问。习近平列举的西方书籍,要么是饱含人性、博爱、人道主义的书籍,要么是富有人权和自由理念的书籍,习近平说他都读过,但其执政中的行为,却与这些书籍的人性、人道、人权主题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让人疑问:他究竟是在暗示有朝一日他要变天、或者纯粹是在忽悠外国人?从他言不由衷的神态来看,后一种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