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九十九岁的老人袁庚在上月的最后一天悄悄离开人世,却在中国社会各界带来一阵轰动性的悼念活动,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袁庚逝世的分析评论。
一位九十九岁的老人袁庚在上月的最后一天悄悄离开人世,却在中国社会各界带来一阵轰动性的悼念活动,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袁庚逝世的分析评论。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署名云上风的评论称:“今天中国,活到99岁的老人不算少,但活到这个岁数的老人,很少有人辞世当日,在官方一个字未吐之前,就能在民间引起强烈反响,能有那么多人来为他评功摆好。这个老人的名字叫袁庚” ,“袁庚之所以能令那么多人在身后尊他敬他,不是因为他的官位,他为人知之之初,也就是1980年3月出任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他最后的官职,也就是一个大国企的副董事长。但他身后被民间尊评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探索者’。”
广东《南方都市报》》的社论称:“ 百废待兴,常用来描述当时整个国家与社会的破败局面,但事实上这里的‘废’,不仅在于物质的匮乏,更重要的是制度对人与社会的禁锢,所以改变要从解放思想开始,活力得在回归人性中寻到。袁庚,正是那个大变革时代最坚定的实践先驱。”“现在回看,可以细数的袁庚改革年谱,引进外资,实行股份制,住房商品化,工程招标,取消粮票,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奖金制度……诸如此类,有非常多现在看来非常微不足道、习以为常的思想、制度乃至生活方式,在当年的实践中,却可能都要面临重重阻力、百转千回,甚至需要领军者承担个人前途、经济乃至政治的责任。”“招商局集团发布的官方讣告对其的评价可以说不吝笔墨,句句读来却丝毫不为过,特别是他‘敢想敢试,敢于担当,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投身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缔造出激情燃烧的蛇口试管’ 。”
北京《新京报》》的社论称:“在人们对袁庚的怀念中,他必然会被再次推到‘历史现场’。他参加抗日和解放战争,解放后曾主职情报工作,万隆会议保卫周恩来、参与破获了刺杀刘少奇案等,都很传奇,也在坊间留下轶闻无数。但从历史高度看,比起这些传奇,他后半生勇立时代潮头,参与‘打开局面’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更是影响了中国整个的现代化历程。”“从乔石到万里、杜润生,再到袁庚,近两年我们先后目送了多位故去的老人。他们身上的最大标签不是职位高低,而恰恰是改革者的头衔。悼念逝者,是为致敬,更是生者回眸历史与基于现实的一种感怀。一个社会选择悼念谁,向谁致敬,往往蕴藏着一种集体性的时代诉求。而悼念改革者,表达的就是对改革深化、推进的殷殷期许。”
香港《信报》的社论称:“‘中国还会有下一位袁庚出现吗?’这是内地民众的追思感慨,同时亦应是中央政府扪心自问的严肃课题。”“当年蛇口举行‘青年教育专家与蛇口青年座谈会’,与会的三位专家与蛇口青年就人生价值观等等问题展开激烈论战,”“此事随即引发全国讨论,袁庚的响应叫人津津乐道,他说:‘对那位被追问姓名并上了什么材料的青年人,我们一定要加以保护。即使他的发言有什么不妥,也不允许在蛇口发生以言治罪的事情。’在他看来,言论自由是一项神圣的权利,应该有一个使人免于恐惧的环境。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力量无疑是与日俱增,可是,人民拥有一个确实免于恐惧的环境吗?言论自由被国家领导人视作神圣的权利吗?前不久,维权律师唐荆陵和另外两名维权人士袁新亭和王清营,被控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在广州法院宣判,” “唐荆陵之前是浦志强,浦志强之前是陈光诚。在言论与新闻自由受限的环境下,内地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锦州监狱囚禁着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当今国家领导人口中的‘依法治国’若然不包括不允许以言治罪,改革开放到头来,崛起的是一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大国,则‘中国梦’尚余遗憾,人民的幸福有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