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言:向莉《渡口》,蔡楚 和诗《渡口》读后感

数日前,偶读五年前向莉诗作《渡口》,及蔡楚和诗《渡口》,感触良多,想说上几句话。

我不识向莉,顾名思义,是位女士吧,但文如其人,我想我还是能从诗作里窥见到作者的境界大概。蔡楚先生乃“民中”主编,于我已然亦师亦友。他们的诗作,我这个半吊子文人的意见若离谱,还请他们笑谅。

先附上他们的诗作《渡口》。

向莉:《渡口》



走到渡口
要穿过悠长的街巷
电线上落满
鸽子和忧伤

月色笼罩
风急浪高
偶尔撩起心痛
河水浸没了眼眶

村上春树
在岸上赛跑
我什么都可以不要
在这起伏的波涛上

离开渡口
要穿过悠长的街巷
拎着山竹
如同拎着沉甸甸的希望

2017年10月8日

 

蔡楚 和诗《渡口》:



你的渡口
穿过悠长的街巷
我的渡口
落满百年的沧桑

天幕低垂,大漠荒野
悠悠黄河,青青芦荡
一叶孤舟
守着古朴和梦想

走吧,把忧伤留给渡口
走吧,把鸽子带到广场
到海上扬一只希望的帆船
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2017年10月8日

 

先就诗谈诗。

两首《渡口》,题意相同。反映的都是面对人生的拐点,“渡口”,内心的复杂情感。那条“悠长的街巷”留下了多少思念与恩怨,拂之不去,难舍难分,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爱恨情仇,一时的无力、无奈。那句“河水浸湿了眼眶”,那句“我什么都可以不要”,那句“我的渡口,落满百年的沧桑”,读过之后,我仿佛看见了她的如泣如诉。如泣如诉之中,我眼前甚至隐隐浮现出孟姜女的哭长城画面。我又仿佛看见他的负重而行,满脸的风霜,偶尔肌肉抽慉,两只眼睛仍透着深沉的光。

我感觉,向莉《渡口》以柔情为主,表现的多为柔情凄美,蔡楚《渡口》,表现有点不懈天问类似的情愫,阳刚气跃然纸上。那两句重复句“走吧”“走吧”,配上那句结尾“去托起明天的太阳”,彰显了诗人虽被生活打败却不言放弃的心海波涛。因此,就艺术的感染力来讲,两首《渡口》可平分秋色。就对“明天”的憧憬而言。蔡诗格调更偏向登高望远。毕竟“明天”要比“昨天”更重要。无疑,这个“明天”,不是对尘世喧哗骚动的追求,是对后人命运的关爱。也许,是性别影响了不同的风格。

这就有了必要对两首诗作再掉几句文。

这样的诗作,历来不是多数人能引起共鸣的,读得懂读不懂是次要的,主要是要读懂它,产生强烈共鸣,得有类似经历,敏感心灵,特别不同于世俗男女和达官贵人的情怀。但命中注定了此类人是个孤独的小群体。

然而这类小群体并非中国独有现象。无分中外,这样的群体实在多多,不说太远的历史了,近代欧洲前往北美的流亡者讨生活者,中国人的下西洋下南洋和几次逃港潮,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他们不免鱼龙混杂,但多数人皆有一段内心悲痛的不堪回首。这只能是社会压迫的产物,但又不能不说,真正敢于回首往事勇于面对未来的人不是很多。

之所以说这是个小群体,理由就在这里。从来如此,被压迫被凌辱又不甘心命运的人,总是性格比较强韧者,文明又总是因他们而不断改变。因为他们留下了或多或少的不同脚印,这脚印多了,便渐成新的文化新的文明的因子。浅薄时代的世俗不可能认同它的作用,但是千年的历史沧桑能够证明它的价值。

2022年11月25日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斯言:向莉《渡口》,蔡楚 和诗《渡口》读后感

数日前,偶读五年前向莉诗作《渡口》,及蔡楚和诗《渡口》,感触良多,想说上几句话。

我不识向莉,顾名思义,是位女士吧,但文如其人,我想我还是能从诗作里窥见到作者的境界大概。蔡楚先生乃“民中”主编,于我已然亦师亦友。他们的诗作,我这个半吊子文人的意见若离谱,还请他们笑谅。

先附上他们的诗作《渡口》。

向莉:《渡口》



走到渡口
要穿过悠长的街巷
电线上落满
鸽子和忧伤

月色笼罩
风急浪高
偶尔撩起心痛
河水浸没了眼眶

村上春树
在岸上赛跑
我什么都可以不要
在这起伏的波涛上

离开渡口
要穿过悠长的街巷
拎着山竹
如同拎着沉甸甸的希望

2017年10月8日

 

蔡楚 和诗《渡口》:



你的渡口
穿过悠长的街巷
我的渡口
落满百年的沧桑

天幕低垂,大漠荒野
悠悠黄河,青青芦荡
一叶孤舟
守着古朴和梦想

走吧,把忧伤留给渡口
走吧,把鸽子带到广场
到海上扬一只希望的帆船
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2017年10月8日

 

先就诗谈诗。

两首《渡口》,题意相同。反映的都是面对人生的拐点,“渡口”,内心的复杂情感。那条“悠长的街巷”留下了多少思念与恩怨,拂之不去,难舍难分,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爱恨情仇,一时的无力、无奈。那句“河水浸湿了眼眶”,那句“我什么都可以不要”,那句“我的渡口,落满百年的沧桑”,读过之后,我仿佛看见了她的如泣如诉。如泣如诉之中,我眼前甚至隐隐浮现出孟姜女的哭长城画面。我又仿佛看见他的负重而行,满脸的风霜,偶尔肌肉抽慉,两只眼睛仍透着深沉的光。

我感觉,向莉《渡口》以柔情为主,表现的多为柔情凄美,蔡楚《渡口》,表现有点不懈天问类似的情愫,阳刚气跃然纸上。那两句重复句“走吧”“走吧”,配上那句结尾“去托起明天的太阳”,彰显了诗人虽被生活打败却不言放弃的心海波涛。因此,就艺术的感染力来讲,两首《渡口》可平分秋色。就对“明天”的憧憬而言。蔡诗格调更偏向登高望远。毕竟“明天”要比“昨天”更重要。无疑,这个“明天”,不是对尘世喧哗骚动的追求,是对后人命运的关爱。也许,是性别影响了不同的风格。

这就有了必要对两首诗作再掉几句文。

这样的诗作,历来不是多数人能引起共鸣的,读得懂读不懂是次要的,主要是要读懂它,产生强烈共鸣,得有类似经历,敏感心灵,特别不同于世俗男女和达官贵人的情怀。但命中注定了此类人是个孤独的小群体。

然而这类小群体并非中国独有现象。无分中外,这样的群体实在多多,不说太远的历史了,近代欧洲前往北美的流亡者讨生活者,中国人的下西洋下南洋和几次逃港潮,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他们不免鱼龙混杂,但多数人皆有一段内心悲痛的不堪回首。这只能是社会压迫的产物,但又不能不说,真正敢于回首往事勇于面对未来的人不是很多。

之所以说这是个小群体,理由就在这里。从来如此,被压迫被凌辱又不甘心命运的人,总是性格比较强韧者,文明又总是因他们而不断改变。因为他们留下了或多或少的不同脚印,这脚印多了,便渐成新的文化新的文明的因子。浅薄时代的世俗不可能认同它的作用,但是千年的历史沧桑能够证明它的价值。

2022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