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传统文化有不少批评,但是也有不少肯定的地方,如中道文化。自上古尧帝以来,中华民族悉以中道为立国的根本,有人认为中道就是中国得名的来源。“所谓中道”也就是寻找合理点,并坚持实践。“中”即合理,坚守合理便是守中。《中庸》中有一名句:“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程子在《中庸章句》开头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道被佛教认为试最高的真理。所说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大形容词积经》卷一百一十二:“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儒家根据阴阳平衡的原理提出中庸,论语中“执两端而用其中”,即不偏不倚的意思。五千年来,这个中道传统一脉相传,后人便称之为“道统”。历代兴衰,也都是得中、失中的结果。圣经里曾说“这是正路,要行在其间。”基督教也强调正道,不要过分行义,也不要过分行恶。

以中道政治应对极端主义

共产主义运动就是一场悖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极端主义运动,共产党就是思想极端行为极端的激进主义政治团体。如何应对这种激进主义组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中道政治来纠偏,另外一种就是以另外一种极端主义来针尖对麦芒,以毒攻毒、以恶制恶,以《零八宪章》为主体的公民行动即是属于前者。

儒教之所以强调中庸,是有一个仁字作为内核的,佛教之所以强调中道,是以慈悲作为内核的,基督教之所以强调正道,是以博爱,甚至爱自己的敌人为核心的。这也恰恰是中道政治的意识形态基础。

关于中道政治的内涵,国内学者范亚峰做过诸多论述。在范亚峰9月初发表的《中道取势与战略选择》中,他将“激进派以高、郭为代表;温和派以许志永为代表,包括笔会;中道派以范亚峰本人为代表”。我个人认为这种划分的准确性值得讨论,但是亚峰在中道政治的诸多表述上有可取之处。

《零八宪章》的政治操作价值

关于《零八宪章》,我认为就是一份中道政治的模范文本。《零八宪章》除了具有整体性和全局观之外,《零八宪章》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以下几个中道政治的特征:1、团结阶层的广泛性:可涵盖未来中国政治变革中最关键的三大板块:中产阶级、体制内开明派和体制外温和派;2、政治体制改革的可操作性:除了《零八宪章》明确提出联邦制遭到来自各界的非议和争论之外,几乎达成广泛的高度共识。联邦制这个概念,挑战了中国人既有的大一统思维,就实际情况而言,中国现在已经具备了联邦制的特点,已经成为既定事实。《零八宪章》不过只是对国体出现新的变化的现实肯定和外在延展。3、妥协性。现代政治的特征就是妥协,有人说妥协是金色的,可见妥协在实际政治操作中的价值含量;《零八宪章》内在的妥协性为未来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进行圆桌会谈提供可能性;当然,《零八宪章》的妥协性也遭到激烈的批评,有些团体属下的媒体与《零八宪章》整体切割,《零八宪章》实际上造成了反对阵营中激进力量和中道力量的分野;4、可操作性,1989年的学生运动可以说把中共吓破了胆,他们绝无志向启动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中共只是进行浅层次的司法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但是绝不敢触及政体层面。而这些改革反过来孕育了一个日渐成熟的市民阶层,也就是中产阶级群体,他们必然会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零八宪章》就是一份中产阶级提出的政治文本,兼顾了各方利益,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当然《零八宪章》不是中国民间的全部,它提供了一个中国走和平转型的图景。当然《零八宪章》也不否定其他政治力量,包括激进的政治力量,如果没有激进的政治力量,中道政治可能在当下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零八宪章》有助于中国民间政治生态的进一步分化,使得民间政治光谱多元化。由于《零八宪章》倡导多元合作共赢的政治格局,同样也适用于民间的政治整合,这种精神可以同样适用于民间培养一种宽容协作的精神,来加强民间的自身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成长的空间。

(本文为作者在“公民维权运动与中共建政60年研讨会”上的发言,小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