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向》杂志已届300期了。一路走来,它讲了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记得在1997香港即将回归中国前夕,为这颗当年的“东方明珠”,全球各方高士纷纷算命。印象最深的两个预测,一个是立即的,一个是长期的。“立即”的是问:1997 年七月一日一过,香港街市会有哪些最明显的变化?“长期”的是问:未来香港是否会衰亡?
1) 一位朋友的“立即”预测是:1997“七一”一过,构成“香港一景”的街头巷尾的各类报章书刊,特别是那些大多数政治上与北京唱反调的,将突然“失踪”——“1984”骤然降临。
2) “长期”预测,则是著名的“微火煮青蛙”比喻,记得是华叔提出的:香港作为一个原先在一缸冷水中自由游泳的“青蛙”,中共接管后并未直接把它掐死,但共产党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客观上却等于是在水缸外用微火煮,开始青蛙并无感觉,外人看来它们也仍在游泳。不过,越游越慢,直至最后死去,变成了一锅青蛙汤。
现在人们看到了,第一个立即性的预测并未出现,《动向》的存在并至300期就是明证。除了北京的政治经济考虑之外,《动向》等传媒界朋友的坚守阵地顽强抗争也是其中重要因素。虽然“自律”的暗潮冲垮了一些堡垒,但《动向》挺过来了。它以及港媒的主流仍坚持自主写作,创作了一部伟大的小说。
第二个长期性预测,谜底现在仍处于拔河式的历史过程中。“香港大陆化”“还是大陆香港化”?鹿死谁手,尚未揭晓。
当时,笔者曾指出,实际上,97后的香港受到外沿两个“圈”的影响:一个圈是中国大陆,它象黑云压顶,以中央政府的威势,从北面控制香港,削弱“两制”,同化“一国”; 但还有另一个圈,即“圈外之圈”,也就是包抄中国大陆的全球主流社会。它通过世贸组织,通过无所不在的信息传播与经济、政治、外交方式,促使中国演变而向国际社会靠拢,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促使大陆与国际规范同一化,即某种程度的香港化。这“两化”仍处在历史性的拔河比赛中。
当然,影响总是相互的,拔河也是有进有退的。香港人与北京政权各自捍卫自身利益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在(走向对方的)变化速度上“比慢”的竞赛,“比定力”的竞赛。这些年来,香港人每年一度的“维园六四烛光”,“七一大游行”,以及反“23条“的卓绝斗争,最近关于2012年政改方案的争拗,香港人捍卫粤语权利的抗争……,都是港人捍卫自己的基本生活方式可歌可泣的篇章。
在这些历史篇章中,《动向》以及它的同行们做出了令人尊敬的贡献。如果沿用“微火煮青蛙”比喻,《动向》等传媒正是香港这个被烘烤的大缸内部的“制冷器”,正在奋力保持大缸的水温,保卫“青蛙”的生命权,直至那缸外的邪火,在全球风潮的吹拂下,渐渐熄灭。
愿《动向》造福香港,辐射中国,永葆生机!
二零壹零年八月 于华盛顿
—— 原载: 《动向》第3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