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美欧关系曾是世界的主导力量,但冷战后尤其伊拉克战争造成欧洲分裂,新的美欧关系如何?主要欧洲国家的政治走向如何?本文以最新资料,概括欧洲的大趋势,指出不仅原东欧国家,连德国瑞典这些「旧欧洲」大国都纷纷向右转,倾向美国。

● 新当选的法国总统萨尔科奇(左)一上任即访问德国,会晤德国总理梅克尔(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西洋两岸关系一直对全球秩序起着支柱性的作用,美欧联手,自由世界充满力量。但冷战结束,美欧裂痕就逐渐显现,伊拉克战争打响后,欧洲就公开分裂了。当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提出「旧欧洲」的概念,主要指反伊战的法、德,还有比利时、瑞典等左翼政府及俄国。而「新欧洲」则指结束了共产专制的十多个原东欧国家。

「新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普遍亲美,疏远俄国,与德法等国也不亲密;二是在伊战问题上,一面倒支持美国。当时的捷克总统哈维尔联合十个原东欧国家,发表声明支持伊战;三是争相要加入北约.波兰、捷克、匈牙利、立陶宛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等十国先后加入,使北约增至二十六国的历史最大规模。克罗西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等三国明年可望加入;四是多欢迎(甚至争取)美国驻军,因为既增加安全,又扩大收入(美国要为基地所在国付费用)。

不是地球过热,而是左派狂热

在「新欧洲」中,波兰和捷克最具代表性。波兰是第一个结束了共产专制的东欧国家,现在执政的是一对双胞胎兄弟(总统和总理),是典型的右派政府:推行市场经济(波兰的经济增长率现约百分之八,和中国差不多),反对共产主义(清算共产制度的余孽),而且特别提出要重建「道德秩序」( moral order )。两兄弟领导的「法治正义党」在上次选举中大胜。这种保守派政府,和美国的右翼共和党政府可谓「情投意合」,因此布殊总统六月初到德国参加八大国首脑会议时,特地到波兰访问,波美关系相当亲密。

捷克的特殊性在於,首任民选总统哈维尔曾是共产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当然更是坚定反共,并非常亲美。但哈维尔不懂经济,基本是西方左派的均贫富想法。而捷克的现任总统克劳斯( Vaclav Klaus )则是哈维尔的政治对手,两人不仅在经济理念上相左(克劳斯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热烈推崇者,写过二十多本书),而且在其他重大议题上,克劳斯都和西方右派更接近。例如克劳斯最近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批评那些高喊地球过暖的环境主义者,指出「现在的危机不是气候,而是人的自由正遭到(极端伊斯兰)威胁」;想要改造全球气候的环境主义,是新的乌托邦。二十世纪这一百年,全球气温只上升了零点六度。事实上,左派反对地球过暖是幌子,反对资本主义、限制经济发展才是目的。现在不是全球气温过热,而是左派的意识形态过於狂热。

克劳斯出任总统后,大力推行市场经济。该国决定明年实行百分之十五的单一税率,并把企业税从二十四降至十九。减税是西方右派的主要理念,而左派多主张增税,高福利。英美等七大工业国,基本都是按人的收入多少而设不同等级的税率;改成单一税率,一直是右派的梦想,但由於左派强烈反对,都无法实现.但这种改革,却率先在东欧等国实现,现在全球实行单一税率的十四个国家,除爱尔兰(全球最低,百分之十二点五)、俄国(全球第二,百分之十三)、蒙古、吉尔吉斯以及香港之外,其他九个都是被称为「新欧洲」的前东欧国家。

阿尔巴尼亚是全球最亲美的国家

在「新欧洲」中,阿尔巴尼亚则成为「最亲美」的国家。六月初布殊总统去阿国访问,受到举国欢呼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报导说,成千上万的阿尔巴尼亚人涌到街头欢迎布殊夫妇,首都地拉那的旅店被预订一空。阿国总统说:「布殊总统是我们有史以来接待的最伟大和傑出的客人。」阿国国会,还通过法律,把对面大街命名为「布殊大道」,并发行自由女神像、布殊画像等三种纪念邮票。身穿印有美国国徽雄鹰T恤衫的地拉那市长说,「阿尔巴尼亚肯定是整个欧洲,甚至可能是全球最亲美的国家。」「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即使美国密西根,你也看不到像我们这样欢迎和尊敬美国总统.」

布殊访问阿国那天,是南斯拉夫军队在美军干预下撤出科索沃八周年纪念日。当年很多阿尔巴尼亚人给孩子起名「比尔」,以感谢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纽约时报》说,这次乔治。布殊总统访问后,会有很多阿国父母给孩子起名「乔治」。该报记者说,「在阿国寻找了两天,没有找到一个批评美国的人,最后只听到一个名字,人还不在国内。」

阿国外交部长巴沙的办公室,不是像前法国外长德维尔潘那样挂着拿破仑,而是一九二六年阿国首任驻美国大使的画像。巴沙对《纽约时报》记者说:「阿国人民对布殊总统来访的兴奋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布殊总统在阿国比在美国还安全

阿尔巴尼亚结束了亲毛的霍查集团的共产统治后就一直非常亲美。伊拉克战争时,阿国坚定支持美国,是全球第一批向伊拉克派出军队的国家(也是欧洲第一个向阿富汗派军)。阿国总统自豪地说,只要美军在,阿军就一直奉陪,没有期限。在到处飘扬着美国星条旗的街道上,高悬的巨幅标语是:「以作为美国的盟友而自豪」。阿国国会还在布殊到访前夕一致通过议案,允许美军在阿国任何形式的行动,包括只为保护布殊总统而派遣军队。一家阿国报纸的通栏大标题甚至是「请佔领我们!」( Please Occupy Us! )

地拉那市中心的最大建筑物,是当年为纪念霍查而建造的金字塔型「文化中心」。这次该「中心」挂起了布殊总统的画像。阿尔巴尼亚人口七成是穆斯林,其他是基督徒。但阿国的穆斯林领袖吉尼斯提说,「布殊总统在阿国比在美国还安全。」

阿尔巴尼亚是毛时代中国在欧洲的最亲密盟友,被称为「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现在却成为全世界最亲美的国家,百分之九十的阿国人赞成加入北约.它最能说明,结束了共产制度之后的「新欧洲」,由於对邪恶的清楚认知,才对美国所代表的自由价值强烈认同;由於遭受过共产主义的残酷蹂躏,才倍感自由世界领袖美国的亲切。

「旧欧洲」主角都被选下台

和朝气蓬勃的「新欧洲」相比,「旧欧洲」则呈现分崩离析状态.首先是主角之一的德国发生变化,主张取消欧盟对中共武器禁运、想建立「法德俄轴心」对抗美国的左派总理施罗德大选失败下台。在东德出生,对共产邪恶有亲身体验的右派政党领袖梅克尔女士出任了德国总理。她上任后就申明:德国和美国共用的价值观超过和俄国的;她也反对取消对北京的武器禁运.她到美国访问,带来的「礼物」是放弃施罗德的反伊战、杯葛美国的政策,以强化美德关系代之。布殊总统回送的礼物是张戎写的英文传记《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许该书使梅克尔更瞭解红色中国的真实,所以在访问北京时,她会晤了中国维权人士和宗教领袖,强调「我们要有勇气批评中国」。

被视为「旧欧洲主角」法国的变化也令人瞩目。五月初的法国大选,右派领袖萨尔科奇击败左派女候选人,出任法国总统.萨尔科奇的政策理念和布殊总统相当接近,主张减税,市场经济,打击犯罪,严格移民政策;所以他上任就宣佈,要致力改善法美关系.新任法国外长则是支持伊拉克战争的,而不再是写过《拿破仑百日复闢》传、衷情法兰西帝国、曾声嘶力竭反对伊战的左派诗人德维尔潘。六月中旬法国国会改选,右派政党也赢得多数席位,这是二十九年来法国首次总统府和国会都是右派掌权。

瑞典百分之四十是「穷人」

比法国变化更令西方保守派振奋的是,在过去九十四年中执政了六十五年的瑞典左派政府,在去年九月的大选中败给了右翼联盟。瑞典由於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走「第三条道路」:既非美国(资本主义),也不是苏联中国(共产主义)的福利社会主义.这个「瑞典模式」广被欧美左派推崇;其主要政策是高税收、高福利、政府「从摇篮管到墓地」。结果今天瑞典年轻人的失业率达百分之二十五点九,在欧盟二十七国中第五高。《华尔街日报》说,如把所有要求工作的人都算在内,瑞典的失业率近百分之四十。

政府包管一切,自然开销巨大,一九九五年瑞典政府预算达到顶峰,佔国民生产总值( GDP)的百分之六十六,至今还居全球之首!政府并不产生钱,羊毛出在羊身上,瑞典的税收是欧洲最重的之一,各种税加起来达百分之八十五,即绝大部份收入,都被政府强行收去,用於福利发放的财产二次分配,结果企业和个人都难以扩大再投资,就业机会自然匮乏。九百多万人口的瑞典,有四百万人不是「休病假」(只要说身体不适,医生就开假条,付薪假期居欧洲之冠),就是领取各种福利。美国现有百分之十二的「低收入」家庭,标准是年收入二万五千美元。按这个标准,百分之四十的瑞典人是「穷人」。

今年才四十二岁的瑞典新首相林费尔德上任后,就誓言推行减税等市场经济政策。五月中旬,林费尔德来华盛顿访问,加强和美国的关系.《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这是瑞典摆脱过去几十年来左派政府疏远美国政策的新开端。

整个欧洲「向右转」

与此同时,「旧欧洲」在美洲的主要盟友,七大工业国中的加拿大左翼政府也被右派取代。保守党籍新总理哈柏无论在减税、导弹防禦,还是伊战等问题上,都倾向美国。哈柏执政后,强化美加关系,大幅增加军费;而原来左派政府的国防预算只佔GDP的百分之一点一,是北约中除小国卢森堡之外最低的(北约成员平均佔一点九,美国佔三点八)。

「旧欧洲」走向低潮,主要由於近年欧洲「向右转」,左派政府纷纷败选.八年前,十五个成员的欧盟,只有西班牙、爱尔兰两个右派政府,其他都是倾向福利社会主义的左派执政。但近年来,荷兰、葡萄牙、丹麦、爱尔兰、卢森堡、希腊、法国、德国、瑞典、比利时等十国,都变成右派执政。而新加入欧盟的十个前东欧国家,几乎都是亲美、反共的右派执政。

近年左派重新掌权的欧洲国家只有义大利和西班牙两国(芬兰、奥地利各组左右共治政府)。但义大利的选票太接近,以至总理一度无法产生;由於胜票太少,左派执政后也没敢太激进,再则义大利的影响力远不如德法。西班牙左派政府上台后,不仅立即从伊拉克撤军,还率先在全世界通过议案,不许再有「丈夫、妻子」称呼(说对同性恋者造成不安),夫妻间要称为「伴侣」。但西班牙在世界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

市场经济和自由理念深入人心

英国虽是中间偏左的工党执政,但英美关系向来亲密,工党政府并支持伊战。布莱尔六月底卸任首相,交棒给财政大臣布朗。近年工党走所谓第三条道路,在经济理念上向撒切尔主义靠拢,也赞成减税、市场化等,因此不管谁出任英国首相,都不大可能疏远美国。英美联盟,将持续左右全球政治。

美国不仅在欧洲赢得更多知音,其亚太区域两大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亚,更是右派连续执政。日本新首相安倍去年上台后,不仅像前任小泉那样亲美,且力主修宪,提升日本自卫队的地位,加强美日军事联盟。澳大利亚右派霍华德总理,已连续执政十一年,今年底还要寻求第五次连任。澳经济十五年连续增长,失业率四点五,是三十年来最低(一九九五年左派执政时高达百分之十一)。澳民调显示,六成四民众满意霍华德的表现.

美国 旧欧洲的无声战争,已基本有了结局,那就是哈耶克的市场经济政策,以及向世界传播自由的理念,越来越赢得人心。它是美国,更是保守主义在全球的胜利。

二○○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於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