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转型路径探讨”征文

一、民主的优越性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哪个国家,都应造就民主,因为民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也是促进生产关系发展的重要依托,以至于成为公认的普世价值,乃至既成为国家的基础,又成为社会的支柱;既成为发展的坦途,又成为科学的制度;既成为公民的护身符,又让公民选任政府,而促使政府成为公仆,为民服务,为民付出,为民造福!

具体地说,民主不仅是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也是保护公民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或者说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不仅尊重多数人的意愿,也保护个人和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不仅把国家权力横向分解职能不同的机构,还分散到地方,而使中央或地方政府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及时回应人民的要求;不仅使政府遵循法治,也确保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还能使公民权利受到司法体制的保护。

在民主国度里,人民不但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还享有公民基本权利,更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其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而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结社、信仰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公民及其组织充分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其次,定期举行全体公民参与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使选举不会成为独裁者或单一政党的门面装饰,而是争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

在民主国度里,国家权力不仅横向分解到不同职能的权力机构,使之彼此均等,各自独立,形成横向制约,还分成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形成纵向制约,从而达到分权制衡,以至于防止权力扩张,防止权力为所欲为,防止权力为非作歹。

在民主国度里,权力自下而上产生,一方面必须通过选举竞争,符合多数选举人的要求方可获得;一方面必须通过考试竞争,达到规定的标准,才能获取相关职位,而任职都有一定的时限,到期如未获得连任就得离职。

在民主国度里,如果说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平台,那么言论自由则是社会舆论的载体。民众一旦发现什么问题,就借助新闻媒体报道出来,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关注。更主要的是,新闻媒体本身就很敏锐,哪有风吹草动,很快就会发现,而一发现权力违规行为,就会严加谴责,督促有关部门处理。

在民主国度里,政治几乎就是政党政治,社会只是各政党竞争的舞台。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享有平等权利,谁都不能凌驾于国家之上,都不能凌驾于民族之上,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尽管执政党行使权力,可在野党的制约和监控不仅让执政党谨言慎行,还让执政党难以胡作非为,难以越轨牟利,难以造成危害。如果当权者滥用职权,或渎职失职,或贪污受贿,那么,不是遭到罢免,就是遭到弹劾,而触犯法律的,还要遭到严惩。

在民主国度里,政府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因为政府不仅由人民委任,还代为人民管理国家,所以与其说政府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不如说是人民的公仆,以至不仅为民着想,也为民服务,还为民造福。

尽管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尽相同,不但有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也有美国式的总统制,还有德国式的半总统制等,可无论什么民主模式,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一是从暴力政治走向协商政治。由于都主张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秩序,而不依靠暴力统治,因此都注重以协商政治为导向,以至通过谈判、妥协、让步来获得政治上的共识和认同。

二是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过去,政治以权力为导向,政治活动的主要领域几乎都是围绕权力而展开,而随着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权力政治逐步为权利政治所取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的发展主要围绕平衡权力与权利关系展开,而发展到现在演变成以权利为政治的核心,以至于不但权力服从权利,权力保障权利,而且权利制约权力,权利成为权力的目的。

三是从无序政治走向有序政治。民主发展的进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政治制度化、政治秩序化的进程,不仅使动荡不安、政权不稳的时代终结,还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政治稳定的制度规则和行为规则,从而使政权的交替、政策的变革等等,都能够在一种既定秩序下进行。

四是从垂直政治走向平面政治。过去,专制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垂直的权力关系,而随着民主制度的建立,权力的关系实现了分散化、平面化。如地方自治政府的建立,政府、非政府以及官民的协同治理等,都体现了民主的发展取向:既注重公民的权利,也注重公民的责任,并强调政府与公民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

总之,不论哪种民主模式,都既只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又仅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既兼容并包,又选举限任;既不钳制言论及其结社、信仰自由,又实行地方自治;既有多党竞争,又有分权制衡;而不管是军队,还是警察,都完全国家化,以至不仅扩展百姓的活动空间,还接受制约,监督有效,唯民是从。

当然,无论哪个国家铺筑民主之路,都不仅要根据社会客观要求,还要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更要根据国情民意。由于中国的国情既特殊又复杂,不仅公有经济规模庞大(截止2009年国有资产已高达43万亿元,至少占社会总资产的六成左右),而且社会环境及其文化等自古遭到专制严重污染,因此不能照搬哪个国家现成的民主体制,而必须根据中国的特点设计适合中国的民主制度,这不但是解构现行体制和建构新体制并存的过程,也意味着中国民主转型必须另辟蹊径,以至既不同于那些民主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那些先于中国实现了初期民主化的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从而铺筑一种新型民主之路,并使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普世功效。

二、公有经济地位

过去,由于没有根据国情民意,没有根据社会客观要求,没有根据历史发展规律,绘制适合中国的民主蓝图,而想一味照搬西方现行民主模式,以致没使当局和百姓的利益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契合,结果时至今日非但还没唤起民众没攻破专制的防线,促使中国走上民主化的道路,反而付出许多不该付出的代价,浪费许多不该浪费的时间,搭上许多不该搭上的成本!

因此,铺筑中国民主之路,不仅要根据中国国情,也要根据社会客观要求,还要根据历史发展规律。而不管是基于中国现状,还是从其他方面来看,世界上已经铺筑的民主之路都不仅各有弊端,还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只能通过制度创新,铺筑一条新型的民主之路,一方面在政治上废除专制,而以民主为基础,以宪政为支柱,以法治为准绳,以人权为核心,以自由为媒介,以平等为纽带,以多党竞争为枢纽,以分权制衡为中枢,以地方自治及其军队国家化为前提;一方面在经济上既废弃私有制,也废止公有制,而以公私混合所有制为本,以公有经济为主,以私有经济为辅,以经济竞争为媒介,以市场经济为纽带,并废弃哈耶克倡导的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而进一步弘扬和完善凯恩斯提倡的政府管控的自由市场经济主张,最终把国家权力横向分为:立法机构,行政管理机构,公有经济管理机构,监察管理机构,司法管理机构,使之构成新型五权分立,而铺筑一种新型民主之路。

首先,中国公有经济规模庞大(截止2009年国有资产已高达43万亿元),至少占社会总资产的六成左右,不仅是国家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还是国家财政收支重要的来源,既肩负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使命,又担负调整微观产业结构的重任;不仅能集中社会大量经济资源,混同私有经济资源,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科学配置,投入国家各项建设,而且既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也有利于促进生产关系的完善;既有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也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既有助于创造各种就业门路,也有利于通过全民分红提升社会福利标准;最终以公有资本为龙头,借助股份制吸纳私有资本,不仅带动各方面投资,还能实现共同增殖;不仅带动内需,还能扩大出口;不仅带动相关产业,还能不断扩充就业岗位,从而促使国家健康发展,促使社会繁荣文明,促使生活日新月异!

正因为此,建构中国的民主制度不能照搬哪一种现行民主模式,而应根据国情民意,根据社会客观要求,根据历史发展规律,创立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具有普世功效的新型民主制度。

无论哪个国家,要想确保科学发展,确保和谐繁荣,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除了在政治方面建立完善的民主体制,更要在经济方面构筑科学的管理体系,最终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

由于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公私混合制不仅借助公有生产要素对经济产生作用,也借助私有生产要素对经济产生作用,并推行凯恩斯提倡的政府管控的自由市场经济,而其指导思想是国家在通过市场需要配置资源、调控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借助市场监控和调节,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修正,使之不但符合国家发展要求,也符合社会发展目标,还符合人民生活需要,因此,不管哪个国家,都应确立并维护以公有
经济为主的公私混合所有制在国家中的主导地位,进而确立并维护公有经济在国家中的主导地位,这样不但符合社会客观要求,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还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战略意义,既有利于国家科学发展,也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迄今为止,经济形态不外乎三种:一种是私有制,一种是公有制,一种是公私混合制。而经济运行方式仅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一种是计划经济。

其中,经济运行方式起着主导作用,不仅影响人类发展的速度,还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由于计划经济是生产由统一安排、产品由统一分配的经济方式,实行国家垄断而扼杀竞争,以致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缺乏生机。而市场经济因为是生产由各个生产主自己安排,生产主之间互相交换产品的经济方式,积极维护竞争而禁止垄断,所以富有活力,以至长盛不衰。

尽管私有制崇尚竞争,推崇市场经济,不仅机制灵活,还讲求效率,富有活力,可因是个人拥有生产要素,只顾追求个人利益,从而造成社会不公,最终导致贫富悬殊,导致社会变形,导致国家失衡。

尽管公有制是全体人民共有一切生产要素,讲求分配公平,可因推行垄断,以致不仅排斥私有生产要素,还扼杀经济竞争;不仅宠信计划经济,还推崇平均主义;不仅生产效率低下,还机制僵化,缺乏生机。

而公私混合制是全体人民共有一部分生产要素,另一部分归个人所有,两者同时对经济产生作用,通过市场需要配置资源,调控经济运行,使之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目标,符合人民生活需要;而其指导思想是国家借助市场监控和调节,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修正。

如今,公私混合制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私有生产要素为主而以公有生产要素为辅的公私混合制,一种是以公有生产要素为主而以私有生产要素为辅的公私混合制,前者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经济演变来的,而后者是从社会主义公有制高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演化来的。其中,以私有生产要素为主的公私混合制虽能弥补市场缺陷,但不能遏制社会不公;而以公有生产要素为主的公私混合制尽管推崇公平公正,并能修补市场缺陷,但由于实行政治垄断,不仅致使社会道德全面滑坡,也致使公有资产损失惨重,还致使腐败到处泛滥!

而在公私混合制中,代表公有生产要素的为公有经济,代表私有生产要素的为私有经济,由此可见,公有经济不等于公有制,所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表现形式;同样私有经济不等于私有制,因此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标志。此外,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不像公有制和私有制那样相互排斥,以至彼此水火不容,反而能在共同利益驱动下融为一体,不是形成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公私混合制,就是形成以私有经济为主的公私混合制。

相比较而言,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公私混合制,不仅比以私有经济为主的公私混合制优越,还以私有经济为主的公私混合制科学,因为公有经济不仅能集中社会大量经济资源,混同私有经济资源,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科学配置,投入国家各项建设,而且既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也有利于促进生产关系的完善;既有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也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既有助于创造各种就业门路,也有利于通过全民分红提升社会福利标准;最终以公有资本为龙头,借助股份制吸纳私有资本,不仅带动各方面投资,还能实现共同增殖;不仅带动内需,还能扩大出口;不仅带动相关产业,还能不断扩充就业岗位,从而促使国家健康发展,促使社会繁荣文明,促使生活日新月异!

而且,公有经济不仅是国家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还是国家财政收支重要的来源,既肩负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使命,又担负调整微观产业结构的重任,不但要为社会提供一多半的就业岗位,还要为社会缩小贫富差距,为社会保障体系输送给养,为失业人员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福利。

此外,不管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还是从经济运行规律来看,如果社会财富过度集中、沉淀,而积累在少数人手里,一方面导致贫富悬殊,导致社会变形,导致国家失衡;一方面导致社会购买能力严重不足,使社会经济循环中断,而不断引发经济危机,以致既危害国家发展,又损害的多数人的利益。由于私有经济导致社会财富都积累在少数人手里,因此通过发展公有经济每年向全民分红,不仅促进社会消费,还避免社会财富过度集中、沉淀,从而既达到促使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又能为多数人牟利。

尽管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公私混合所有制存在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之分,但彼此并非势不两立,反而能在共同利益驱动下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形成合力,也能相互制约,还能同甘共苦。另外,虽然公有成分超过私有份额,可两者享有平等权利,谁都不能铸就垄断,只能控股经营,因为限制公有资本高度集中,迫使公有资本化整为零,只能混同私有资本组成股份制企业。而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公有股份至少占有一半;对于一般行业,公有经济或控股或参股,或退出或不介入,这都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由于这种以公有经济为主的公私混合所有制国家以公有经济为主体,以私有经济为辅助,因此公有经济不仅是国家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还是国家财政收支重要的来源,既肩负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使命,又担负调整微观产业结构的重任,并基于市场需要,配置公有资源,分布公有资产,监管公有资产经营主体,指引公有资本流动方向,监控公有资本流动速度。也就是说,为了优化调配公有资源,为了防止公有资产流失,为了促进公有资本增殖,不但酌情调整公有经济战略布局,还要酌情调整公有经济运作战线,以至酌情调整公有资源全盘布置,调整公有资产分布结构,调整公有资本流动方向及其流动速度。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重点产业、大型企业,公有资产都占主导地位,私有资本只起辅助作用。而其它普通行业、一般产业、中小企业,公有资本或控股或参股,或退出或不介入。对于富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公有资本通过风险投资,或控股或参股。如果公有资产因为企业倒闭,或者因为经营亏损,而遭受损失,一方面通过资产重组,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一方面通过追究项目经理人的责任以儆效尤。而即使有些公有资本损失殆尽,只要确保绝大多数的公有资产繁衍生息,也就确保公有经济的总体利润不断攀升,从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确保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确保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过去,不论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还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地区,公有经济都由政府托管,因而导致政资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政府机构臃肿不说,还不务正业;导致政府直接管理公有经济,直接配置公有资源,直接调配公有资产,以至于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直接参与金融管理,直接干涉企业经营等,进而导致改革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开放支出不断加大,导致政府不堪重负,导致腐败泛滥成灾,导致社会怨声载道,导致公有经济发展缓慢……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政府直接管理公有经济,直接调剂公有资源,直接调理公有资产,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直接参与金融管理,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等,尚且越俎代庖,尚且贻害国民经济,尚且贻误各行各业,既分散政府精力,又浪费公有资源;既加大政府管理费用,又损耗公有资产;既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又乱用公有财产,结果政府焦头烂额不说,国民经济还每况愈下,何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更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但损害政府基本职能,还不利于公有资源配置;不但加剧政府机构扩张,还不利于公有资产布局;不但加大政府财政支出,还不利于公有资本流动,因而,致使政府没有干好本职工作不说,财政赤字递增不说,管理成本攀升不说,还使公有资源不断乱置,还使公有资产不断流失,还使公有资本不断亏蚀!

首先必须明确,政府基本的职责在于捍卫人民利益,在于捍卫国家主权,在于捍卫民族尊严,在于维护社会安定,在于维护公有资产和私有产权,在于维护社会经济和其它方面的秩序,在于主持社会公平公正,在于保护公民及团体的合法权益,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于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福利,在于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周到的公共服务,在于制定对外政策,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而不在于确定经济增长指标,不在于直接调控宏观经济运作,不在于直接管理经济,不在于直接调整公有经济战略布局,不在于直接调整公有资源宏观配置,不在于直接调整公有资产分布结构,不在于直接操控公有资本流动方向和流动速度,不在于直接从事金融管理,不在于直接干预企业经营……

因此,为了确保政府集中精力,干好本职工作;为了确保政府精兵简政,提高服务质量;为了确保政府轻装上阵,切实履行职能;同时,为了确保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了确保公有经济持续增长;为了确保公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了确保公有资产不断增殖;为了确保公有资本不断赢利,必须专门设立一个不受政府管制的权力机构,全面负责公有经济的管理,基本职能在于调控宏观经济运作,制定公有经济的发展战略,制定公有经济的运行方针,制定公有经济的运作机制,并且指导公有资源配置,指导公有资产布局,指导公有资本流动。表面上看,公有经济管理机构同行政管理部门一样,都属于国家权力执行机关,实际上是国家拥有的巨型财团,也是国家最大的经济实体,不仅负责管理公有经济,还负责配置公有资源,负责监管公有资产,负责经营公有资本。

显然,公有经济管理机构脱离政府独立,不但有助于政府减肥,有助于政府加强基本职能,有助于政府干好本职工作,有助于政府提升服务水平,有助于政府降低管理成本,有助于政府减轻财政负担,有助于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周全的公共服务……而且,有利于公有经济混同私有经济建立科学的经济体系,有利于公有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公有资产茁壮成长,有利于公有资本百花齐放,有利于公有经济不断结出硕果,有利于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不仅如此,由于公有经济管理机构掌控社会大量经济资源,既能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科学配置,又能借此带动、吸纳、引导私有经济资源,投入国家各项建设,因此既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也有利于促进生产关系的完善;既有助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也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既有助于创造各种就业门路,也有利于提升社会福利标准;最终以公有资本为龙头,借助股份制吸纳私有资本,不仅带动各方面投资,还能实现共同增殖;不仅带动内需,还能扩大出口;不仅带动相关产业,还能不断扩充就业岗位,从而促使国家健康发展,促使社会繁荣文明,促使生活日新月异!

更重要的是,由于公有经济管理机构只受法律约束,不受任何权力机关控制,并同行政部门一样,也是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虽然彼此职能各异,却都拥有同等权力,因此不但相互制约,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既扩充了分权制衡系统,又加强了分权制衡的功效。

三、公有经济分红

另外,公有经济管理机构除了是国家权力执行机关,也是国家最大的企业集团,还是全民所有的经济实体,既要根据市场需求配置公有资源,又要借助股份制吸纳私有资本投入国家各项建设;既要肩负公有资产增殖的重任,又要担负每年向全民分红的使命,既要确保公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又要满足全民对公有资本投资的报酬率要求,从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确保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确保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过去,以私有经济为主的国家普遍通过社会福利制度、捐赠鼓励措施、个人收入调节税、遗产税、财产税等渠道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可并没有避免社会财富过度集中、沉淀,从而既达到促进社会消费,促使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又能为多数人牟利。而大力发展公有经济,借助公有经济管理机构每年向全民分红,并综合利用社会福利制度、捐赠鼓励措施、个人收入调节税、遗产税、财产税等途径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不但避免社会财富过度集中、沉淀,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还既达到促进社会消费,促使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又能为多数人牟利。

需要说明的是,公有经济管理机构全民分红与把公有经济股份分配给全民有所不同,原因在于公有经济股份分配给全民是一种将公有资产私有化的行为,虽然分股时的行为与公民身份有关,但之后以公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的分红行为只与股份的所有权有关,也许若干年以后,以公有资本控股的企业会同其它股份制企业没什么区别。而公有经济管理机构全民分红只与公民身份有关,因而保存以公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全民所有制性质。

如果公有经济管理机构盈利而不分红,不但导致利润留在内部而无法进入社会形成购买力,以致造成社会内需不足,还导致自身资金充裕,导致投资旺盛,造成局部经济过热,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而公有经济管理机构把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直接分给全体公民,不仅向社会添加了整个经济持续运转的强劲动力,直接带动消费而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减少公有经济管理机构资金留存,防止公有经济管理机构投资主导的通货膨胀,结果既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又抑制通货膨胀。

不消说,社会消费的增长可使各类企业更好的盈利,而公有经济管理机构的盈利增加又可向全民提供更多的分红,这是一个不断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如果公有经济管理机构把利润留存,那就起不到这样良性循环的作用。由于私有经济使得社会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而公有经济管理机构如把利润留存而不分红,必会导致社会购买能力严重不足,使社会经济循环中断,以致不断引发经济危机。而通过公有经济管理机构向全民分红,一方面促进社会消费,一方面避免社会财富过度集中、沉淀,从而既达到促使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又能为多数人牟利。

此外,公有经济管理机构把一部分利润直接分给全体公民,并没改变社会中流通货币的总量,而改变的只是货币分配的方向。公有经济管理机构的利润是企业创造社会价值的体现,公民得到的货币与社会中的财富是相对应的,公民多消费一点,企业相应就少消费一点。这样,全民分红使百姓得到的收入才是真正的财产性收入。而通过普遍加薪并不能提高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因为通过行政手段全国性大范围短时间的增发工资,向社会投放的货币与社会中创造的财富并没有挂钩,也就是说购买力的增加与社会供应并不同步。这样增发的工资只不过向社会中多投入了一部份货币,只会造成货币贬值,从而转化成为物价上升,使拉动内需的效果化为无有。而全民分红在拉动内需方面由于能惠及每个公民,具有非常精细的渠道,受益非常均等,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避免了经济发展在时间和范围上的忽热忽冷。这也是其它拉动内需手段如基础建设等所不具备的。因此,公有经济管理机构把利润按一定的比例向全民分红既是自己的责任,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建立公有经济分红的长效机制,不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最佳措施;不但是顺应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还为宏观政策精细化调控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但不会使公有企业实力削弱,还是经济终极发展的必然产物。

最主要的是,公有经济分红不仅能大力刺激消费,还能有效拓展消费市场,从而使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至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出口或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这不管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对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具体地说,公有经济分红可以大力促进社会消费,而社会消费的增长可以使企业更好的盈利,而企业盈利的增加又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分红,这洋就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如果公有企业利润留在企业内部或者留在公有经济管理机构内部,就起不到这样良性循环的作用。而如果被公有经济管理机构收缴后用来投资,那同留在企业进行投资没什么本质区别,如不继续投资就起不到拉动经济的作用。

如今,无论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还是涨工资都容易使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而涨工资会使企业经营面临更大压力,因此,都只能解一时之需,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加大投入,虽然也有助于刺激内需保增长,但这部分投入见效时间太长,以致陷入远水解不了近渴窘境。而公有经济分红在拉动内需方面由于能惠及每个公民,具有非常精细的渠道,受益非常均等,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的经营环境,避免了经济发展在时间和范围上的忽热忽冷,而这是其它拉动内需手段所不具备的。因此,不管是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还是在拉动内需方面,还是在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公有经济分红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如果占主导地位的公有企业不分红,一方面使得企业的盈利留在企业内部,无法进入社会形成购买力,因而导致社会内需不足,另一方面使得企业资金充裕,投资旺盛,造成局部经济过热。这样日积月累,就会产生通货膨胀与内需不足两种特征重叠的现象。而经济越发展,企业盈利越多,这个问题也就越突出。而这种矛盾的存在既给宏观调控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又使调控政策经常在刺激经济与控制通胀之间周期性频繁转换。如果把公有企业一部分利润,直接分配给全体公民,那一方面能直接迅速地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企业内部资金留存,防止企业投资主导的通货膨胀,因而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抑制通货膨胀。可见如果不建立公有经济分红的长效机制,不落实公民享有公有经济分红的权利,那国民经济就不会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把公有经济一部分利润直接分配给全体公民,并没有改变社会中流通货币的总量,改变的只是货币分配的方向。企业的利润是企业创造社会价值的体现,而公民得到的货币与社会中的财富是相对应的,公民多消费一点,企业相应就少消费一点。因此公有经济分红使百姓得到的收入成为财产性收入。而借助提高工资水平,借助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发红包消费券,并不能提高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因为通过行政手段大范围短时间的增发工资等,向社会中投放的货币与社会中创造的财富并没有挂钩,也就是说购买力的增加与社会供应并不同步。这样增发的工资只不过向社会中多投入了一部份货币,只会造成货币贬值,从而转化成为物价上升,使拉动内需的效果化为无有,而这也是历次加薪时社会反映的实际情况所验证的。由此可见,建立公有经济分红的长效机制,既是增加公民财产性收入的良策,更是拉动内需最佳的措施。

再者,由于公有经济分红让百姓重新认识到公有企业的重要性,因此对公有企业的种种批评将会转化为对公有企业的呵护,以至将到处萦回百姓要求增强和壮大公有企业的呼声与诉求。所以,公有经济分红不仅不会使公有企业实力削弱,反而会会使公有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如此,公有经济分红还会使百姓增强主人翁意识,既加强对公有企业的监督管理;又会使国企的经营管理者更加清楚自身的使命感,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还会使公有经济管理机构所担负的责任更加清晰具体。

再者,由于公有经济可以使国民经济永远处于国家可控范围之内,而全民分红机制又像遍布整个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永不停止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着新鲜的营养和动力,因此公有经济分红是根除两极分化的有力手段。而要想实现全民分红,那就必须发展公有经济,并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效率,来实现企业的最大盈利,然后把这些盈利的一部分,通过全民分红机制公平地分配到全社会,从而产生新的社会
需求。

再者,全民分红不仅使公有企业成为全体国民永久的福利源泉,还有助于使全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顺利普及,使国家早日实现幼有所养、老有所扶、孤弱病残皆有所依,还能全面解决经济问题,更能有效地解决政治、文化、教育、医疗、道德、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使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当然,确定公有经济分红比例,不仅要根据公有经济管理机构可持续发展需要,还要满足全民对公有资本投资的报酬率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既确保公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又确保全民享有应得的红利。

此外,如同行政部门,公有经济管理机关也只受法律约束,只受其它权力机关制约,只受社会全面监督,而不受任何权力机构管制,更不受哪个政党操纵,而其首脑完全通过普选产生,任期有限,到期更迭,一旦走入邪门歪道,必将遭到严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