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自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自由的在“思想”,自由的在“言论”,自由的在否定或肯定某种价值,某种制度。束缚似乎没有被感知,至少束缚的感知不是那么强烈,表现为:在专制的铁笼中还有心情炫耀或调侃被请去“喝茶”,想象着与专制者平起平坐,化干戈为玉帛。这些人总是在不自觉中流露出对现实的满足——不再疲于生计,可以腾出一些时间进行思索,思索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或价值,用以区别其他的人,其他的生存方式。
我不知道我的“爱犬”是否幸福,但是我总以为这是我给他的最大的幸福,我几乎可以满足他的一切——他的一切在我看来无外乎是:想到户外玩儿,想吃些肉,想找到一只正在发情的小母狗。这些“幸福”,我都可以满足——我以为他也会满足。可如果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真的不能确定他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的意识到这是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实际上是给予的幸福,是我自以为的幸福——我的幸福。这不仅是一厢情愿的,强制性的将“幸福”赋予“爱犬”而丝毫不用考虑他是否也认可这种“幸福”,更为关键的或许是:我自认为的,毋容置疑的“给予”及对这种“给予”的评价是否真的没有一点问题?我为什么认为这种“给与”是“幸福”而不是相反?——有一件事证明我的这一疑问并非空穴来风,我认为的美味远不及人的排泄物更能勾起“爱犬”的食欲,这说明了什么?显然,在我的内心深处,已经有一种“先验”的思维方式与评价体系,对此,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从来没有去追问,它什么时候进入到我的内心,通过什么方式让我习惯于他的主宰,自觉自愿的选择去依附?我为什么不曾觉察,不曾质疑它的目的性?联想到人类之间的关系,也有这样的问题:将“给与”与“幸福”概念化,标准化之后,这些被固化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一种最真实的束缚或是奴役。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是个性的消亡而非以个体为基础,两者之间最真实的表现是排斥,是斗争,“系统”不过为排斥与斗争提供了可能,没有这个“社会的系统”作为平台,排斥与斗争没有可能发生。可我们受到的教育却不是这样,我们已经习惯于某种先验的价值——为了系统的稳定运行要避免排斥与斗争。这种先验的价值这样的说道:“我并没有完全否认个别的存在,个别的价值,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证明:‘我’思的方式,‘我’为的方式,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都足以保证你们是一个孤立的,个别的,独特的存在”。——可“系统”却刻意的不去告诉另外一个事实:当所有人都认可这些证明方式并接受这样的评价体系时,这些方式及这一评价体系就具有了普遍性特征——我的存在,只能在普遍性中得到证实或者说“我的存在”需要“他的存在”来解释,来证明。一切证明“我”的东西都会遇到“他”的质疑——“我思故我在”是思者本人的一种证明方式——自以为可以证明自己的方式,要么这种证明不具有普遍性,要么这种方式只能证明“思考着”本人(笛卡尔本人)——而不能要求所有其他的人都适用这样的证明方式。普遍性会使个性消亡,而“个性”在没有普遍性认可的前提下,是否真实的存在成为一个不解的谜。就是这个谜,让我们陷入两难,用毕生来实现“自我”却对“系统”无能为力——我们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系统”的束缚——不管是“我思”,“我为”,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自由(可能还包括自由这种价值本身)在这种系统的思维习惯与评价体系下荡然无存。
“我思”实际上从一开始就陷入到特定的背景中,陷入到先验的系统中——语言、知识、逻辑、对象、价值的限定中。而这些限定根深蒂固,成为“我思”的基础,所谓的“我思”的个性、自由就只能淹没在结构、系统、范畴之中,而无法真实的得到实现。“我思”是一种个性体验,但是,这种体验先天不足,太理性,太常规,太和风细雨,太因循守旧。形式与内容都被固化,在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的被自我固化,所谓挣脱固化,获得自由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非但无法接近自由,反而与自由渐行渐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屈从于被精英们认可的标准化习惯,承认既定的社会秩序,既定的社会等级,再为这些既定的东西贴上一些“文明”、“现代”、“进步”、“理性”、“和平”等诸如此类的标签,用以约束其他人。
有一种谎言叫“善意的谎言”或“真实的谎言”,这些谎言似乎无需解释,无需证明。谎言本不是真实,披上“真实”与“善良”的外衣无非是赋予谎言以“价值”。“和平”在专制下就是一个最真实的谎言,可偏偏有那么多人将这种“善良的谎言”大张旗鼓,乐此不疲的为其披上一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外衣招摇过市,愚弄那些被奴役的人,让这些人自觉的接受、认同这种“价值”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地位,在这些人看来,是先验的,无需考证的,毋容置疑的。——自由甚至于所谓的民主在这样的谎言中消失,仅存的“我”不过是“和平”这一“价值”下的奴隶——还不断的,“善意”的告诫“我”要接受,忍耐这个奴隶地位,否则,奴隶也做不成,早早的下地狱——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一方面在不断的,花样翻新的制造、固化约束,极力的在掩盖奴役的事实,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的传播着“文明、社会、自由在进步”的谎言,编织着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而那些已经坐稳了奴隶地位的“精英”们,正是固化约束,传播谎言的主力推手。这些人正在现实的帮助专制统治者固化秩序、固化概念、固化价值、固化“法”、固化“道德”、固化“善良”与“恶”——固化他们可以固化的一切——而这一切固化所要达到的现实与长远目标就是剥夺别人自由,确立“奴隶主”的永恒地位——让那些奴隶们永久的去哀鸣——这种哀鸣声是奴隶主最想听到的,最能证明“自我价值”的优美旋律!所有对固化的反抗与挣脱,都会被认为是偏离“系统”、“理性”轨道的行为,被指责为“疯子”,成为“疯子”后奴役者就有了更多的理由对其进行惩罚——将这种貌似公正的惩罚,强制性的加到这些“疯子”的身上——而那些固化秩序的推手,所偶然表现的“同情”,“人道”,就显得那样的虚伪、卑鄙、滑稽、可笑。
西方的民主制度也不过是至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不坏”的制度,而不是“最好”的制度,对这一制度尚且有改善的余地与可能,更何况中国的专制制度还有什么不可以打破?!遗憾的是,一些人非但不去劝慰人们努力的减少或挣脱束缚,反而在推波助澜的为束缚或增加的束缚(如“失踪法”)寻找更为动听、迷人的理由,不断的要人们节制自己以适应这种既定的秩序,既定的强加的“幸福”。这些束缚及“幸福”的推手,总要装扮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摸样,总要披上一件“真理”或“知识”的外衣,总表现的那么善良,那样真诚,那样高瞻远瞩,有时又显得那样无辜——呕心沥血的做了那么多“好事”,多么不容易,却还有非议——他们在苛责奴隶,苛责奴隶的宽容度,苛责奴隶的素质,苛责奴隶良心,这些奴隶为何不为恩赐的“幸福”而流泪,为何不心甘情愿的为“伟大的进步”,为动听的谎言而高歌?
专制束缚下没有自由,请不要为束缚寻找理由,也别将这种束缚下的“幸福”当作一件赠品强迫我们接受。要么你撕下伪装,理直气壮地告知:专制的“系统”容不得自由;要么你解除一切束缚,恢复本应属于我们的自由。二者择其一,没有什么中间道路好走。不管你是否愿意,人类追求自由,打破束缚的决心与勇气不会因为不断变换的面容——或“凶残”或“善良”而有所改变,有所止息。
至于我们,自由的追求者,“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康德语)来质疑、挑战、挣脱那些来自于某种“奇境”的天赐之物对我们的束缚——这种束缚有时表现为权力,有时表现为“知识”,但是更多的时候,两者交织在一起——我们可能很注意对权力的防范却忽略了对不加质疑的“知识”的防范。很有可能,这种“知识”(不过是奴役的理由)才是我们真正难于逾越的障碍,难于战胜的、最危险的敌手。
我不知道我的“爱犬”是否幸福,但是我总以为这是我给他的最大的幸福,我几乎可以满足他的一切——他的一切在我看来无外乎是:想到户外玩儿,想吃些肉,想找到一只正在发情的小母狗。这些“幸福”,我都可以满足——我以为他也会满足。可如果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真的不能确定他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的意识到这是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实际上是给予的幸福,是我自以为的幸福——我的幸福。这不仅是一厢情愿的,强制性的将“幸福”赋予“爱犬”而丝毫不用考虑他是否也认可这种“幸福”,更为关键的或许是:我自认为的,毋容置疑的“给予”及对这种“给予”的评价是否真的没有一点问题?我为什么认为这种“给与”是“幸福”而不是相反?——有一件事证明我的这一疑问并非空穴来风,我认为的美味远不及人的排泄物更能勾起“爱犬”的食欲,这说明了什么?显然,在我的内心深处,已经有一种“先验”的思维方式与评价体系,对此,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从来没有去追问,它什么时候进入到我的内心,通过什么方式让我习惯于他的主宰,自觉自愿的选择去依附?我为什么不曾觉察,不曾质疑它的目的性?联想到人类之间的关系,也有这样的问题:将“给与”与“幸福”概念化,标准化之后,这些被固化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一种最真实的束缚或是奴役。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是个性的消亡而非以个体为基础,两者之间最真实的表现是排斥,是斗争,“系统”不过为排斥与斗争提供了可能,没有这个“社会的系统”作为平台,排斥与斗争没有可能发生。可我们受到的教育却不是这样,我们已经习惯于某种先验的价值——为了系统的稳定运行要避免排斥与斗争。这种先验的价值这样的说道:“我并没有完全否认个别的存在,个别的价值,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证明:‘我’思的方式,‘我’为的方式,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都足以保证你们是一个孤立的,个别的,独特的存在”。——可“系统”却刻意的不去告诉另外一个事实:当所有人都认可这些证明方式并接受这样的评价体系时,这些方式及这一评价体系就具有了普遍性特征——我的存在,只能在普遍性中得到证实或者说“我的存在”需要“他的存在”来解释,来证明。一切证明“我”的东西都会遇到“他”的质疑——“我思故我在”是思者本人的一种证明方式——自以为可以证明自己的方式,要么这种证明不具有普遍性,要么这种方式只能证明“思考着”本人(笛卡尔本人)——而不能要求所有其他的人都适用这样的证明方式。普遍性会使个性消亡,而“个性”在没有普遍性认可的前提下,是否真实的存在成为一个不解的谜。就是这个谜,让我们陷入两难,用毕生来实现“自我”却对“系统”无能为力——我们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系统”的束缚——不管是“我思”,“我为”,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自由(可能还包括自由这种价值本身)在这种系统的思维习惯与评价体系下荡然无存。
“我思”实际上从一开始就陷入到特定的背景中,陷入到先验的系统中——语言、知识、逻辑、对象、价值的限定中。而这些限定根深蒂固,成为“我思”的基础,所谓的“我思”的个性、自由就只能淹没在结构、系统、范畴之中,而无法真实的得到实现。“我思”是一种个性体验,但是,这种体验先天不足,太理性,太常规,太和风细雨,太因循守旧。形式与内容都被固化,在不知不觉中,心甘情愿的被自我固化,所谓挣脱固化,获得自由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非但无法接近自由,反而与自由渐行渐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屈从于被精英们认可的标准化习惯,承认既定的社会秩序,既定的社会等级,再为这些既定的东西贴上一些“文明”、“现代”、“进步”、“理性”、“和平”等诸如此类的标签,用以约束其他人。
有一种谎言叫“善意的谎言”或“真实的谎言”,这些谎言似乎无需解释,无需证明。谎言本不是真实,披上“真实”与“善良”的外衣无非是赋予谎言以“价值”。“和平”在专制下就是一个最真实的谎言,可偏偏有那么多人将这种“善良的谎言”大张旗鼓,乐此不疲的为其披上一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外衣招摇过市,愚弄那些被奴役的人,让这些人自觉的接受、认同这种“价值”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地位,在这些人看来,是先验的,无需考证的,毋容置疑的。——自由甚至于所谓的民主在这样的谎言中消失,仅存的“我”不过是“和平”这一“价值”下的奴隶——还不断的,“善意”的告诫“我”要接受,忍耐这个奴隶地位,否则,奴隶也做不成,早早的下地狱——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一方面在不断的,花样翻新的制造、固化约束,极力的在掩盖奴役的事实,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的传播着“文明、社会、自由在进步”的谎言,编织着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而那些已经坐稳了奴隶地位的“精英”们,正是固化约束,传播谎言的主力推手。这些人正在现实的帮助专制统治者固化秩序、固化概念、固化价值、固化“法”、固化“道德”、固化“善良”与“恶”——固化他们可以固化的一切——而这一切固化所要达到的现实与长远目标就是剥夺别人自由,确立“奴隶主”的永恒地位——让那些奴隶们永久的去哀鸣——这种哀鸣声是奴隶主最想听到的,最能证明“自我价值”的优美旋律!所有对固化的反抗与挣脱,都会被认为是偏离“系统”、“理性”轨道的行为,被指责为“疯子”,成为“疯子”后奴役者就有了更多的理由对其进行惩罚——将这种貌似公正的惩罚,强制性的加到这些“疯子”的身上——而那些固化秩序的推手,所偶然表现的“同情”,“人道”,就显得那样的虚伪、卑鄙、滑稽、可笑。
西方的民主制度也不过是至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不坏”的制度,而不是“最好”的制度,对这一制度尚且有改善的余地与可能,更何况中国的专制制度还有什么不可以打破?!遗憾的是,一些人非但不去劝慰人们努力的减少或挣脱束缚,反而在推波助澜的为束缚或增加的束缚(如“失踪法”)寻找更为动听、迷人的理由,不断的要人们节制自己以适应这种既定的秩序,既定的强加的“幸福”。这些束缚及“幸福”的推手,总要装扮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摸样,总要披上一件“真理”或“知识”的外衣,总表现的那么善良,那样真诚,那样高瞻远瞩,有时又显得那样无辜——呕心沥血的做了那么多“好事”,多么不容易,却还有非议——他们在苛责奴隶,苛责奴隶的宽容度,苛责奴隶的素质,苛责奴隶良心,这些奴隶为何不为恩赐的“幸福”而流泪,为何不心甘情愿的为“伟大的进步”,为动听的谎言而高歌?
专制束缚下没有自由,请不要为束缚寻找理由,也别将这种束缚下的“幸福”当作一件赠品强迫我们接受。要么你撕下伪装,理直气壮地告知:专制的“系统”容不得自由;要么你解除一切束缚,恢复本应属于我们的自由。二者择其一,没有什么中间道路好走。不管你是否愿意,人类追求自由,打破束缚的决心与勇气不会因为不断变换的面容——或“凶残”或“善良”而有所改变,有所止息。
至于我们,自由的追求者,“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康德语)来质疑、挑战、挣脱那些来自于某种“奇境”的天赐之物对我们的束缚——这种束缚有时表现为权力,有时表现为“知识”,但是更多的时候,两者交织在一起——我们可能很注意对权力的防范却忽略了对不加质疑的“知识”的防范。很有可能,这种“知识”(不过是奴役的理由)才是我们真正难于逾越的障碍,难于战胜的、最危险的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