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发改委将议了8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发给部级以上官员征求意见,并宣称将于10月正式推出。国内有评论指出,公众对于收入分配改革有三大期盼,一是期待从“藏富于国”到“藏富于民”;二是期待缩小贫富差距,限制垄断行业的暴利,尽快实现以家庭为单位征税,降低工薪阶层纳税比重;三是期待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增长速度跟上财政税收的增长速度。

我的看法是:这个《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作为献给第五代领导人登基礼物,有收聚民心之效,但要让这个方案满足这么多期盼,几乎不太可能。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的贫富差距是一个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的问题,但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透露的内容来看,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党政部门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员工与国企职工。即使就算真能够调节这几大群体的收入差距,也只涉及不到1亿人。

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人们的不满既包括党政事业机关工作人员与国有垄断企业之间存在的工资差距,也涉及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及私企、外企员工的收入,还有1亿多每天支出在1美元以下的贫困阶层,遍布城乡的失业者与未充分就业者(偶然打零工但收入极不稳定)的无收入。从该方案已经透露的一些内容来看,此方案调节对象主要是党政部门的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员工及国企职工的收入差距,贫困阶层、失业者与未充分就业者似乎不是该方案考虑的对象,但这些人恰好是中国社会的赤贫者。如果没有配套且操作性强的济贫法案出来,这个方案只算解决了部分问题。

第二,收入分配的要义是切好蛋糕,尤其是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的比率不可太低。

工资总额在GDP中的占比,在经济学上叫“分配率”,它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所占份额越大,社会分配越公平。

有研究指出,中国劳动者报酬在GDP当中所占比例在22年间持续下降。这一问题在前年曾是媒体讨论的主要话题,争议很大,各部门给出的数据很不相同。据社科院2007年的蓝皮书分析,1990-2005年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低到41.4%,降低了12个百分点。将中国劳动者报酬与美国相比,可略见其不合理。2010年,美国的GDP为14.6万亿美元,民众工资加上福利收入占GDP总额的54.5%。以上研究的数据,中国财政部坚决否认,认为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之比被严重低估。可以想象,今后中国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在GDP当中的占比并不容易,因为国家财政部根本不认这个帐。

第三,中国劳动者税率偏高。世界银行2012年4月发布的报告认为,2008年中国劳动者平均税率为4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出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税率近一倍。世行为此建议中国下一步要大幅降低劳动者税率,比如政府应该大幅降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同时将社保缴纳占工资的比例下调。

不过,世界银行这一建议改变不了中国政府行为。在GDP当中拿走超过三分之一份额的的中国政府仍然感到财政饥渴,此时此刻,中国各地政府正在开展如火如荼的征税大会战,各地企业叫苦连天,媒体称政府此举为“竭民而渔”。无法设想,开过十八大后,中国政府会幡然悔悟,主动缩小自已那块蛋糕的份额,并将之归于劳动者名下。更何况,国民分去的蛋糕就算增加了一点,政府再给国民增加一些税收,等于给国民的蛋糕并未增大。

第四,权力市场化造成官员群体拥有数量不菲的灰色收入,这是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收入分配方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灰色收入从哪些方面扰乱了中国的收入分配呢?
  
1、数量庞大的“灰色收入”,导致分配秩序严重紊乱。王小鲁估计,高低阶层收入差距达55倍,其中“灰色收入”是产生如此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至于富裕阶层占有的社会财富到底有多少,有一个让中国人伤心愤怒的数字:150万个家庭(约占全中国家庭总数的0.4%)占有中国财富总量的70%。

2、灰色收入集中于权势群体手中,还处于完全不透明状态,导致中国调节收入的各种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失去制度设计的基本前提。

中国的收入分配其实不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有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讨论始自2004年,几乎贯穿胡温两届任期,却迟迟未能出台,就是因为造成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远比《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能够涉及的问题复杂得多。基于我在文中陈述的诸种原因,可以做出预测:《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会出台,但对于缩小中国贫富差距,可能只是一场毛毛雨,连地皮都浇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