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这个名字虽然不时会出现在报道里,但德国人对他并不太熟悉。直到李克强三月间正式出任中国总理后,德国媒体才纷纷聚焦李克强,对他的过去、他的向往和能力进行了报道。在德国媒体的眼里,李克强是个善于和各方打交道的温和改革者。但作为政府首脑,他若要推动经济,必须有勇气打破国家垄断和任人唯亲的格局,这就可能会得罪人。而这恰恰是德国媒体对他的期待。

《世界报》写道:李克强虽然成长于文革时代,但他凭着个人的努力,少年时代就孜孜不倦地求学。上山下乡并没有改变他求学的欲望。恢复高考后,他立即考进北京大学学习法学并且学得很扎实。在新一代领导人中,李克强总理是最优秀的学者。早在1991年,李克强就撰文阐述如何将旧式的农业经济转化为现代化工业,并预见到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大量涌入城市造成“病态城市”的问题。今天,他不改初衷,打算进一步推进城市化。他提出了四个新的现代化,并打算削减国家垄断和官僚主义。

中国领导人当然清楚他们在说些什么,但他们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要看他们能否冲破利益集团、国家垄断以及官商勾结设下的重重障碍,继续前行。路走了一半,摸着河里滑溜溜的石头走不下去了,也是可能的。比如,李克强的大学同学和朋友、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流亡它乡的异议人士王军涛便认为:李克强虽然总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但他并不是一个为了政治追求而“挑战权威的人”。

《南德意志报》也认为,李克强并不是一个勇猛向前或敢于创新的人。他最擅长的是谁也不得罪。虽然李克强现在是政府首脑,但其实并没有多少统治工作要做,而是要紧跟国家主席习近平,帮助他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并重点打理经济。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上台路上都不显山露水不出风头,两个人都很善于不得罪人。

李克强担任河南省长时,河南省通过捐血引发的艾滋病大规模感染以及地方政府不断掩盖事实使李克强的声名受到质疑。自2008年起,李克强作为副总理主管健康和食品安全,虽然他推动的医疗保险改革使许多中国人受益,但他却至今无法让中国人信任自己的食品。所以,很多人认为,李克强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危机化解人。但作为总理,他却必须有这个能力。要打破国家垄断和裙带关系来推动经济,他就必须敢于得罪人。这是他一生都不愿做的事。但现在他坐在新交椅上,他必须超越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写道:李克强把推动城市化作为他的工作重点。他要缩小贫富悬殊,要着手处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要反对腐败和铺张浪费。如何实现这些良好愿望,他的路并不好走。他曾是共青团干部,由此认识胡锦涛并受到胡锦涛的赏识和提携。在新的政治局常委会里,李克强是唯一的团派派系的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李克强将会遇到很多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