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生活中,有多种带来灾难寓意的“泡沫”说法,如房地产泡沫与股市泡沫。之所以有诸种泡沫,原因就是各种利益集团在背后推动,而社会由於中间组织严重缺位而无法对抗前者,最后是底层人群悲歎“命苦别怨政府,背运别怨社会”。“李克强泡沫”不是李克强自己制造的,尽管它与习李新政有密切的内在政经关系.

推动“李克强泡沫”形成的力量一翼来自国际资本集团,它们认为李会坚定地推行类似休克疗法的经济政策,最终是“短痛换取长期利益”即经济真正转型,是为“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的核心;另一翼来自国内资本集团,它们希望形成“李克强区间”即GDP年增速保持为百分之七点五左右、物价增幅控制在百分之三点五左右。形象地说,后者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保七”,而政策套路仍是既维持高增长又实现结构调整。

中小企业亦推助产能过剩

事实上,在维持高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结构调整是不可能的事情,全球经济史上也没出现过,在中国最有体制内外共识的朱鎔基改革当中也没实现该既定目标。因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总和大於国企与大型民企所提供,中小企业的资金缺短成为政治问题,以至於全国中小企业协会的会长李子彬给主管副总理马凯写信诉苦。就经济循环看,中小企业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它们也是中国产能过剩的贡献者。国企与大型民企靠政府补贴而扩张产能固然应受到批判,也应该是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但是不解决中小企业的结构问题,既不可能抵抗生态破坏也不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发明“李克强经济学”概念的国际资本势力列出了一长串目标,抵抗生态破坏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其中的两项。实现中小企业结构转变的前提是科技创新与服务升级,更具体的是支持此两类微型企业的发展。然而,无论国有银行还是民营金融都不可能向三到五人的大学生“科技小摊”贷款,而此类“科技小摊”不仅是解决就业的有效出路,而且还是社会性创新力积聚之所必须。

再看服务升级,由於腐败推动的资本回报率高企,服务业的升级愿望(也可以包括上指“科技小摊”)已经让位给了租金压力。本来,房价阶梯性上涨可以让所有者降低租金水平,但是,由於房产(铺面)所有者中有大量的公职人员,他们不会让政府颁佈限制租金水平的地方性法规,而中央政府层面亦不作为。至於通过人大立法程序解决即便有可能,实施起来也会遭遇难以预见的抵抗。

地方飞债高达两万五千亿

公职人员靠出租门店乃至出租二套及三套住房谋求资产性收入本身绝不违法,内在的悖论是“卖地政府”的贪婪作为推动了公职人员搭便车的愿望。还有,地方主要官员的权力资本化也与“卖地政府”融为一体,希望博取更高的回报率。淡化腐败的政治因素,在经济学意义上,它是租金进而高物价水平的主要动力之一。

目前,地方政府部门直接融资债务与其所担保债务之合计数据十分混乱,有说至去年底为十二点一万亿者,亦有间接计算出九点六万亿者。由於底数不清,财政部开始督促地方财政部门与银行进行对账.可以肯定地说,结果差距会更大,因为三、四线城市向非银行机构(如民办担保公司)借融通资金(短期,不超过三个月)的行为已经普遍化,而这一块不可能进入财政部对账底单。十二点一万亿与九点六万亿两数据的差额正是这一块,简单地说:全国共有二点五万亿的地方政府飞债,它不可能被纳入中央控制系统.

地方债还在增加,等到地方性债务危机真正形成压力及银行本身出现资金断链情形时,中央必然会指令地方政府将债务打包上交。也就是说,“李克强泡沫”的破灭是失言於不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因为地方债打包上交中央是变相的“新四万亿”,且比四万亿大三到四倍。预测而言,到明年下半年,地方债风险爆发临界首先会迫使“李克强经济学”逻辑地放弃对过度投资的管控。

中央不可能出台减税政策

被国内资本势力发明出来的“李克强区间”概念还有数据之外的含义,即是说:管控地方债务、控制过度投资乃至於明确生态环境指标都行,但不能让地方政府在非税收入上“系脖儿”。经济下行,正式税收大幅下滑,地方政府不但是甘冒激化社会矛盾的风险向民众开罚单(比如城管重伤人乃至於打死人的行为背后都有难以完成的罚款任务),而且还要取消一些原来以优惠政策面目出现的收费减免。

后一种行为恶化了中小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但中央政府又不可能迅速对中小企业施援手,委蛇以难见效果的激活民间金融言辞而已。民间借贷风险与地方债务风险的双高状态已令地方政府进行更加积极的维稳运作,陕西神木的“造谣事件”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地方政府的“两个务必”实际上是被中央认可的,所以才出现上半年高达一万一千亿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这个数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六十。就是在如此尚有活路的情形下,第二季度的卖地收入也比第一季度下跌了百分之五十三。

若真的实现结构调整即中央与地方在短期目标与长期效果的平衡上达成共识,应当以中央与地方两大税系同时减税为前提。剔除休克疗法的意识形态因素,中国就是实行“半休克”,也不可能实现减税。对於一些地方政府虽有今年上半年非税收入增幅远超过正式税收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利好,但是,靠此类竭泽之举应付短期危机尚可,归还银行贷款还是要靠正式税收。权衡之下,“李克强经济学”与“李克强区间”交集就是:地方债打包上交中央,取消所有的减税计划且全面放弃对非税收入的管控──“李克强泡沫”因此而破灭,安慰新政的唯一看点是“‘保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