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丽岛”的支持者与军警冲突。观念转型,在意识上需要与当下决裂。
近日,国内微博又爆发论战。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提出“破权贵,除恶政,立宪政”三步走的政改出路,认为当前反腐败,客观上可能解决腐败问题,为改革破局。对此,战略学者赵楚提出批评,认为孙立平缺乏基本的思维诚实,因为他所为之辩护的,本身就是新权贵;新贵老贵,都是一个模子出产.言下之意,何来破权贵一说,别说三步走,第一步就是虚假。
之后,孙赵二人,在微博上交锋,相互措辞颇为激烈。此时,旅居在海外的时评人笑蜀,在微信公知圈“揭赵楚老底”,没想到却引火烧身,遭到时评人石扉客的更为重磅的“揭底”。至此,原本的观点辩论,已升级为相互揭底的运动。
一场论战,往往既包含观点互搏,也夹杂与观点无甚直接关系的各种攻击。对於大众传播而言,显然后者比前者,更能吸引观众眼球,满足人们“看热闹”的心理需求。不过,相比而言,笔者认为,观点思潮本身的冲突与竞争,才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观念的转型,是政治转型的先导。英国在光荣革命之前,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清教思想的传播与发育,而清教革命,则可视作是光荣革命的先驱革命。法国在大革命之前,也经历了思想运动的洗礼.美国在独立革命之前,经历了宗教大觉醒运动的冲击。而诸如韩国、台湾,在民主转型前夕,也可观察到社会思潮的巨变。
然而,经过国内知识界的转述与阐释,这些思潮的转型史,被刻画成为一场又一场的启蒙运动。而这些所谓启蒙运动的核心场景,则被描绘成为,知识精英对大众的教化。但是,这种叙事,却并非是历史的实质.
政治转型,是新体系对旧体系的替换.新旧两种体系,必然在根本制度上无法兼容,否则,也就没有转型的必要。因此,转型的逻辑前提,是与过去的秩序切割。而作为政治转型的先导,观念转型,它的实质与后果,就是与既往的意识形态,彻底决裂。
这才是历史的真实。英国的清教运动,最终导致与斯图亚特王朝时代的决裂。法国的思想运动,是与绝对王权意识的决裂。美国的大觉醒,是与英国支配意识的决裂。而现代的历次的民主转型,也必然包含,民主意识与专制意识的决裂过程。
自由社会,建立於自由人的共识之上。但在极权社会,极权的意志,支配了社会意识,僭越了社会共识.因此,如果不与极权意识决裂,就根本不会有建立自由共识的可能。换言之,思想转型,毋须与极权共识,只需与极权决裂。
而极权的强大之处,并不仅仅在於,对社会意识的控制,而更在於,对经济运行、社会生活的丝丝入扣的监控与管制。在极权之下,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社会关系网络,亦即所谓人脉圈子,必然在先天上,多少带有极权意志所留下的烙印。而这也正是,极权在取得对社会支配之后,所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
这就产生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当人脉圈子,与观念发生难以调和的冲突之时,究竟是应该以圈子为重?还是应该以观念为重?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在现实之中,却极难作答。中国自从进入网络时代,围绕政治观点的冲突论战,就更为频繁,更易传播,但直到今天,国内的政治思潮,仍然没有形成清晰可见的分水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知识人,包括一些知名的公共人物,最终都没有通过这个关口。在种种利益取舍面前,他们选择了圈子,而放弃了观念。而在极权无所不在的影响之下,一旦失去观念的支撑,就再难避免被极权吸收的命运,在实际后果上,成为极权意志的某种附庸存在。
或许,这种现象,也不应过於受到责备。毕竟,极权之下的观念对抗,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风险.而当生存空间,被极度挤压剥夺之后,相比於抽象的观念,具体的圈子,才是更为切实的生存基础.
但是,回到转型问题的根本。若没有思想的决裂,就不会有观念的变革;而若无观念的变革,也将难以产生实质的转型。无论如何,观念的冲突与切割,都是转型进程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门槛。
当下的形势,已经愈发清晰,那些模糊焦点的观念,正在迅速失去以往的地位。但是,目前这种观点冲突的程度,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观念变革的序曲。相比於历史上的转型,当下的观点冲突与决裂,还远不够激烈,远不够极化。
当然,观念的决裂,应该还在继续.而只有当专制之下的大大小小的各类圈子,被这种决裂所撕破,所瓦解,以至於重生重组,到那时候,或许才可以看到,转型机遇的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