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并不提供什么新闻,相反,它自己才是新闻。
 
 
 

传说中的改革试点,领导的亲临关照,媒体新贵的春风得意——还来不及了解它是什么,澎湃就这样突然出现.以我一个曾经的媒体人的眼光看,澎湃新闻并不提供什么新闻,相反,它自己才是新闻。当局投入重金打造的澎湃,看上去已经被收买的“某国之声”,以及各大党宣机构的帮腔,都在对外宣示着,一场媒体佔领的大规模作战,已经拉开了帷幕。

自建政以来,宣传就是树立当局形象、寻求民间支持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始终未曾放松。24小时开动的宣传机器,带着刺耳的轰鸣,开进每个中国人的梦里.但是,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和传播的多向化,党宣工作逐渐走向困境。当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失败,已经被频频出台的一个个“规定”、一次次“打击”和各种流氓抹黑手段所证实。而极权统治的需要,又使当局不可能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对大众意识的剥夺;宣传作为欺骗式维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始终处於扩张的状态.

与宣传的扩张相矛盾的,是党有媒体公信力的普遍破产.人们不再相信虚伪的说教,对各种“正面报道”嗤之以鼻,而主流媒体不敢报道或者极力否认的“谣言”,却往往最终被证实。在大量的公共事件中,人们甚至把专家的“闢谣”,当作对谣言真实性的认证.党媒公信力的破产,与其说是舆论引导的失败,不如说是极权工具的崩溃。

由於公信力的破产,党有媒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并不能挽救舆论引导的失败。当局要想通过宣传,实现重塑威望、寻求民间合法性支持的目标,必须另闢蹊径。我们可以假定,受众的关注能力在时间上是有限的。除了受众的既有偏好,如体育、音乐、娱乐、购物等会佔用一定的关注时间,其他时段当中,信息出现在受众Time Line的机率,是影响传播结果的重要因素。这个机率,主要由受众的选择范围和选择偏好决定。其中,选择范围可以通过抢佔卡位等宣传工具的扩张来实现,选择偏好则要通过适应并迎合受众的需求来实现.在党有媒体公信力破产的背景下,对媒体的伪装和收买就成为必要的“改革”手段,澎湃可谓应运而生。

澎湃伪装的方式,先是通过尺度的放宽和对尺度的假意冲击,在受众心中建立一个不同於原有党媒的假象。有了这个先发的假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受众对它的接受程度就有所提升,将它与原有的党媒区分开来,给予其较高的信用评级。此时,它所搭载的各种宣传内容,就能有比较大的机率出现在受众的Time Line上。

收买的目标则是媒体既有的受众,以及由此产生的示范效果。一个媒体比较固定的受众,往往有类似的偏好、倾向和对该媒体的信任,因此媒体的转向更有价值。一个过去以批评极权为倾向的媒体,通过一系列的运作,逐渐转向支持极权,这会给受众生成一个强烈的印象:变化的极权给了我们向好的信心,使我们转变态度。党宣媒体对此大可解释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伪装和收买是当局依托极权资源,以资本运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会是长期和残酷的,极权既然已经“亮剑”,抗争者也该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