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什邡市反对钼铜厂的集会抗议中,一面墙上涂写着“我们可以牺牲,我们是90后。”
 
 
以网络平台,作为观察的窗口,可以看到在目前的中国,有关政治的观点表达,呈现出明显的二向分化局面。第一个方向,来自官方,以列宁主义专政理论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为两翼,以近来兴起的传统伦理为补充,主张维系并强化现有政治体制的体制派观点。第二个方向,来自民间,以自由民主宪政的普世价值为核心,混合司法改制与市场深化等权利诉求,要求对现有体制,进行部分渐进或彻底激进改变的变革派观点。
无论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BBS论坛阶段,还是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博客时期,以及在当下的微博微信的社会网络时代,这两个方向,在具体议事与抽象论题方面,常有交锋,从未间断。在很大程度上,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承载了近十几年来中国思潮变迁的主线。
整体而言,代表官方意识形态的体制派观点,长期以来,在资源、渠道、强制能力运用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2012年以来,在明确的“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指导方针之下,通过对网络传媒控制的全面升级,在势能扩张上,体制派观点已经达到近十年来空前的境地。而在这种打压升级的面前,民间的变革派意见,急剧萎缩,在正规主流媒体上已经销声匿迹,目前也只能在网络传播的边缘空间,尚可发现剩馀的少量残留。
民间变革派的意见群体,与中国在市场化进程中所形成的疏体制而亲市场的新兴社会阶层,大致重合,并且在年轻一代的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不过,在体制对社会的反复去组织化的打压之下,这个意见群体本身,呈现出高度松散化与碎片化的形态,而并非是一个整合统一的社会实体。而且,即便是同持普世价值的基本立场,在某些具体话题上,尤其是在对政治前景的判断方面,这一意见群体之间,也常有激烈的观点冲突。在渐进转型是否可行这一关键前景问题上,这个群体的观点分歧,表现得最为突出。
渐进转型的主张,在逻辑上,必然要求当权的非民主政体,具有良性互动的正和博弈的策略选项。在历史上,韩国、台湾、以及近年来逐渐软化的缅甸威权政府,或许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这类渐进转型的实例,尽管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这些国家,其实都发生过相当激烈的民主化对抗。而否定渐进转型的观点则认为,列宁式党国政权,是一种极端刚性的体制,在转型问题上,只能形成零和博弈的局面。对此的一个论据是,历史上通过发动战争而夺取政权的列宁式国家,已经终结了十馀个,目前所剩无几,但从未有过和平渐进转型的先例。
自2010年以来,北非民主革命、乌克兰广场革命、台湾太阳花学运、以及香港民主运动等一系列民主化浪潮,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影响,既部分地促使了目前体制的强化升级路线的形成,也直接导致了网络上的变革派意见群体的进一步分化。显然,随着体制对民间抗争行动及意见的打压升级,对于转型互动的期望,也就更为渺茫。渐进互动的转型理论,在当下的这种势态面前,已经失去立足的逻辑基础。
不过,即便是在事实与逻辑上,渐进转型的观点已然被证伪,但在网络传播方面,这一类意见,仍然占据着相当大的话语流量。正如一位新锐政治观察者所指出,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成因,并非是来自学理层面,而是来自中国政治体制下,长期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层面。
中国自1949年建政以来,50年代后半的“反右”,60年代后半延伸到70年代后半的“文革”,80年代末的“八九”,差不多每隔十年,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暴力政治运动。历史上,列宁式政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大规模的暴力支撑的洗脑运动,实现对社会群体的精神控制。这一类运动,导致被洗脑的群体,产生深刻的思想分裂与精神扭曲。以此类推,在被这种暴力史所覆盖的阶段,该时期的社会群体,将会带有强烈的心理阴影,因此也难以在宏观上,形成健全成熟的理性思潮与自主意志。
“八九”之后,中国迄今在宏观上,没有发生类比过去的大规模高烈度的公开暴力运动,而在这一段时期,经济开放与信息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在这种大环境下所成长起来的80后与90后,在心理结构与行为投射方面,与他们的前代,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别。另一方面,随着新极权体制下的利益格局的日益固化,这一代的年轻人群,在现实权利方面,也不得不面对更为严峻的机会丧失与空间挤压。
国际机构对中国大陆的群体调查,以及相关组织对香港人群的意见抽样,都证明当下的社会观点的分化,与年龄构成的断面,高度相关。而在中国网络上,关于政治变革的意见分歧,也明显受到这种代际因素的影响。随着年代交替,源自历史的社会心理阴影,正在加速消退,因此也更容易产生间断跳跃的突发效应。
依此来看,尽管体制在当下,几乎实现了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完全占领,但对于长期而言,时代的此消彼涨,似乎并没有站在体制的一边。当下体制,依然如极地冰山般的强大,但新生代的意志觉醒,亦渐似冰销雪融。如果纤细的潜流,有朝一日聚为汹涌的洪川,那么似曾相识的痛苦抉择的一幕,最终也将会无法回避;而历史长河的艰险峡口,也将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猝然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