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的国民党统治时期,曾经闹出过两次黄金风潮。第一次风潮,行政院长孔祥熙下台,第二次,行政院长宋子文下台。第一次风潮,揭露抨击者为民营报纸,而第二次,闹出大事的,居然是国民党的中央日报。
其实,第二次黄金风潮闹出来,事出有因。当事人宋子文,据说是为了遏制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想利用政府手中的黄金储备,抛售出去,回笼货币。然而,这个学了一肚皮洋学问,英语说的比汉语还好的宋家掌门人,居然没有想明白,当时的通货膨胀,关键是因为内战,军费的窟窿太大。内战不止,通货膨胀只能恶性发展,没有丝毫办法。所以,抛售国库的黄金,根本无助于遏制膨胀。几个月内,抛售的黄金回笼的货币将近一个亿,同时国家银行却增发货币三个多亿,国库的黄金却接近告罄,膨胀却依旧。泼水是为了救火,但放火的比泼水的多,水快干了,火却越烧越旺。宋子文这番苦心,只是便宜了众多投机商,给了他们大肆套购黄金,发国难财的机会。其中,就有号称山西帮的孔家人,当然,宋家做生意的子侄们,也参与了。最后,宋子文只能下令停售,但消息灵通的官商,抓紧最后时刻,大炒一笔,使得黄金市场大乱,通货膨胀从此不可遏制。
当然,当年的炒金大户,不止孔宋两家。但这两家人却特别引人注目,于是,不仅宋子文成为炮轰对象,孔家也难免被殃及。傅斯年 1947 年 2 月在《大公报》上一篇《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雄文,脍炙人口,风靡全国。在国民参政会上,有参政员质询财政部长,问他知不知道孔祥熙和宋子文利用特权,借扬子公司和孚中公司的名义,参与炒卖黄金,获得巨额利益的事情?尽管参政员炮火连天,但财政部长却守口如瓶,坚不吐口,一口一声,你们去问最高当局。
财政部长的蛮横,惹恼了在记者席上旁听的中央日报采访部主任陆铿。作为国民党党报的高层,他知道关于此事,当时的财政部和经济部是有过一个调查的,财政部长的这个态度,毫无道理。散会之后,他利用在经济部的关系,从知情人手里,拿到了这份调查报告。没有复印机,也没有照相机,他动员手下的人,连夜抄出,把原件完璧归还。然后征得总编和副总编的同意,中央日报将调查报告,以头条新闻的方式全文披露。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大公报、申报、新闻报纷纷转载,连国外报纸,也将之译成英文,传遍了世界。
当然,这份报告,并非说炒卖黄金获利者就是孔、宋两家人,只是说的确有他们的份儿而已。由于孔、宋两家的特殊地位,尤其宋子文还是这个政策的制定者,所以,孔、宋两家的声誉为之大跌。在铺天盖地的骂声中,难免没有过分之词,这让宋美龄分外难堪。况且,这样的爆料,居然出自党报之手,让她更是觉得情何以堪。
夫人震怒,蒋介石也就坐不住了。马上严令追查,不仅要追究发表者的责任,而且要追查出消息来源。他们甚至一度怀疑这个事件,背后有中共的间谍起作用。当时的国民党宣传部长李惟果和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日报主笔陶希圣,衔蒋介石之名,找到陆铿,要求他交代消息来源。陆铿不肯,说是做记者的,职业道德就是保护消息来源。部长和副部长苦口婆心,对陆铿讲述了蒋介石的雷霆之怒,也说了蒋介石的苦衷。但是,陆铿就是不肯答应。最后两人说,你是国民党党员,而蒋是国民党的总裁,总裁命令党员交出信息源,你总得服从吧?陆铿说,那我马上退党。
实在没辙了,部长和副部长两人只好带陆铿去见蒋介石。陆铿见蒋之后,侃侃而谈,说他去过前线,前方将士,有的连水的喝不上,因为没有水壶。但后方却这样胡搞,炒卖黄金。我们做报纸的,就是要揭露这个弊端。如果总裁认为我错了,那就处分我好了。此时,宣传部长李惟果也说,此事他有过错,请蒋介石处分他。没想到,蒋介石呆了半晌,说了句,我谁也不处分,你们走吧。一场天大的事,最后居然就这样了了。一直宣称不处理中央日报,就跟蒋介石离婚的宋美龄,后来还是做着蒋夫人。
这个陆铿,是国民党的优秀党员,但是,也是一个好的媒体人。大陆易色,曾经被国民党情治部门视为共谍的陆铿,被作为重要国民党军政人员入狱, 1975 年最后一批被特赦, 1978 年去了香港,最后死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