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中央电视台日前的“3•15公益晚会”集中曝光大批外资企业问题,再次引发有关央视“选择性打假”、无视政府监管失职问题的质疑。
每年3月15号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国大陆官方的央视财经频道今年“3•15公益晚会”主题为“消费在阳光下”,集中披露了汽车厂商、服装制品以及电信领域等部分不良企业名单,其中包括:东风日产、上海大众、平治4S店等知名汽车厂商。
央视在晚会上指责上述厂商故意虚报或夸大车辆故障,消费者在遇到类似点火线圈插头松动,或重新开机即可修复的系统问题时,往往被要求进行各种大修。其中,平治、奔驰等中、高档车辆的维修报价高达万余元人民币。一些国际知名品牌服装,也被指涉及色度、酸碱值或含有害化学物质等不合格现象。
北京大军经济咨询公司的负责人仲大军认为,央视迎合社会舆论揭露不良企业,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
“中国的消费者对于不法消费的确受损较大,比如维修汽车的问题,一辆好好的车有点小毛病能修成大毛病,这简直太司空见惯了。所以,揭露一下还是很必要的。”
央视记者在节目中,还曝光了中国电信领域违法泄露消费者个人隐私的现象。包括中国联通公司员工非法复制消费者身份信息,并转手出卖给不良企业。一些诈骗犯甚至冒充警方或银行进行诈骗,背后竟有中国移动、中国铁通等电信企业的技术支持。这些移动服务商对“10086、110”之类诈骗电话睁一眼闭一眼,对诈骗电话显示虚假的主叫号码,仍允许透传。
虽然中国官方央视并不是公益组织,但央视利用3月15日集中曝光“不良”企业,往往导致被点名企业大受影响。官方媒体央视的这种以晚会形式揭批企业,长期受到“选择性打假”质疑。
香港《明报》的相关报道认为,中国央视今年曝光不良企业名单与去年相同,其中大多为外资企业,不免给人以中国官方再次借此“打击外资”之嫌。
仲大军认为,中国官方媒体在集中投诉不良企业的同时,更应注重政府自身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
“前些年,出那么多假冒伪劣的商品、食品,搞得人们不敢吃、不敢喝,这都是由于中国的监督、管理部门执法不力导致的。如果这些部门做得好一点,中国的生活质量不会出这么大问题。”
在深圳的“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也指出,在中国大陆经营的“不良”企业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都存在行政管理缺失问题,最终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这些都是普通民众日常使用的产品,曝光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引起比较大的反响。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老是出事,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政府的监管不到位,或者缺位。中国大陆民众去世界各地买奶粉,实际上都是对本国的产品、无论对合资、内资、外资企业不信任的表现。”
中国央视1991年3月15日开始与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华工商时报社及中国消费者协会等联合举办“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迄今已历时25年。
晚会一方面揭露商业黑幕,同时在节目期间又热播其它企业广告,增加收入。被批评为,央视既要扮演替消费者维权的裁判员,又是在参与市场活动赚钱的运动员,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