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胡耀邦评价的分歧,恐怕难以用好坏两派来简单区分。
 
 
 
 
今年4月15日是胡耀邦的去世26周年的忌日,环球时报刊登了一篇《时间越久,对胡耀邦的评价越客观》的文章,文中提到对胡耀邦的评价分成“两个意见高度对立的阵营”,这或许道出了一部分事实,但是还不够全面。
 
对胡耀邦评价的分歧恐怕难以用好坏两派来简单区分。当今中共官方对胡耀邦的评价并不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熟悉中共谥法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仅此于最高谥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美谥,得到最高谥号的只有毛泽东、邓小平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要说对胡耀邦评价高的“阵营”,官方评价是绕不过去的。而80年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对胡耀邦的评价更是远超毛邓之上,胡耀邦在给知识分子平反和落实政策中的恩德是让他们没齿难忘的,在80年代抵制反自由化运动中对他们的保护也历久弥新。环球时报说“或者将他神化,或者污名化”的两个对立阵营,显然官方和知识分子都是评价高的阵营,但对立恰恰体现在这两个群体中。环球时报所谓有人以纪念胡耀邦的名义“表达对现实政策的不满”,又恰好存在于高评价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国内出版物中经常能够看到知识分子怀念胡耀邦主政时期对知识分子的宽松政策(事实上经常被打断)的文章,这些文章里常常透露出借古讽今的味道。然而能在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章,立场都不会偏离主旋律太远。很多知识分子成为党的敌人本来就是因为对党太过忠诚,用高华描述胡伯威的话来说就是“他以赤诚之心,把组织看作亲人,把自己的苦闷和希望向党倾诉”,因此而被打成右派。而胡耀邦恰好代表了党里极为罕见的亲人形象,知识分子对胡的怀念可以说是对党亲人形象的期盼。
 
然而从胡的角度看其亲人形象从未超越党的组织原则,最终也没有改变政策走向,也因此胡下台之后仍然获得很高的组织评价。这两个所谓高度对立阵营之间都是把党看得至高无上,其相似的程度比“对立”更高。
 
而今天的民间异议者群体反而在胡的评价上与官方没有对立,胡是党的一部分,尽管在某些方面是比较温和的一部分,也还是一部分。刨去官方评价中的立场和褒贬色彩,官方评价比一味拔高胡的知识分子更客观。如果民间没有把党当亲人的强烈感情倾向,也就不必把胡树立为党好的一面与邓力群代表的坏的一面相对立,更不必臆造出胡代表的改革路线夭折的神话──他只是按组织原则工作而已。而不把党当亲人、拥有民间的自我意识,是比一味拔高胡的知识分子独立、进步的地方,也是真正推进转型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