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淑姬(内地译作:昂山素季)有许多标签:缅甸“红二代”、女政治家、不同政见者、长期监禁、和平抗争、国际电影大片的主角、被奥巴马拥吻的民主女神……最耀眼的无疑是两个标签: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缅甸反对党领袖。

而这两个标签,一直是中国政府最敏感和忌讳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诺贝尔和平奖在中国媒体不能提,网民爲了躲避审查删帖,经常用炸药奖代替。这当然是由于在中国坐牢的刘晓波,却在外边被授予和平奖。
昂山淑姬是缅甸着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主张民主,要求选举,因此被缅甸军政府从坐牢到软禁,失去自由达21年。由于其绝不屈服的和平抗争,在国际压力和国内局势的变化下,最终重获自由,共同啓动缅甸民主化进程,成爲反对党领袖,准备总统大选。
昂山淑姬的主张和做法,显然是中国政府不喜欢的。任何政府和政党都有政治信仰,中国叫意识形态,美国叫价值观念。符合自己信仰的,就会赞成拥护,否则就会反对排斥。
所以尽管朝鲜在国际上不受待见,普通中国人也讨厌金家王朝,但中国政府由于和朝鲜的意识形态相同,当年胡锦涛一上台,就表态:“朝鲜同志政治上一贯正确”。不光迎合朝鲜,源源不断地援助,金二世驾崩,中共的常委前所未有的全部去朝使馆吊唁。更不愿得罪朝鲜,逃到中国的朝鲜难民,都要遣返,当年朝鲜的二号人物黄长烨叛逃,中国也不愿收留。
不仅中国如此做,和中国意识形态相对立的美国政府,也是如此。渴望自由的陈光诚跑到美国驻华使馆,美国大使和国务卿亲自陪同斡旋,迎接到美国。唱红打黑的王立军夜奔美领馆,美国政府认爲“唱红”是鼓吹毛式共产主义,“打黑”很大程度上是不遵程序不讲法治的“黑打”,这些都和美国的价值观念相对抗,最终不予接纳。
政治虽有信仰,但政治又是非常现实,充满功利,需要利益交换的,这就是信仰和行动的悖论。中美当年爲了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一夜之间化敌爲友。现在中国从现实考虑,也要摒弃对昂山淑姬的不悦,高调邀请其访华。不仅最高领导以党的总书记的名义接见,政府总理也与之会谈,显然爲了经贸合作。
中国政府很多事上需要和缅甸合作,比如平息两国交叉的缅北军事冲突,保护在缅甸的铜矿开发、水利建设项目,以及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巨额投资。但是政治太讲功利了,不仅有时会背离自己的信仰,难免还有风险,特别是在局势未定,或变数太多的时候。
也许中方认爲以昂山淑姬在国际上的超高人气,在缅甸的反对党领袖地位,极有可能在下届的大选中问鼎总统宝座,因此背离一贯的意识形态,邀请其访问。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不知是否注意到,就是昂山淑姬其实连总统的候选资格都没有。
根据缅甸2008年宪法规定,总统候选人的父母、配偶和子女均不得爲外国公民。众所周知,昂山淑姬并不符合这一规定。虽然缅甸有很多人主张修宪,但其实都是她的党员。修宪不是儿戏,需要复杂的程序,更需要全民共识,凭什么爲她一个人破例?而且这条规定非常合理,如果一个政治家直系亲属在国外,自己在国内“裸官”,身在曹营心在汉,随时准备开熘,怎么能保证对国家的忠贞,爲人民服务?
当然不管缅甸能否修宪,昂山淑姬是否竞选总统,她都是极有影响的政治家。因此除了高层领导接见,中国媒体也给予大幅报道。只是不知缅甸媒体,是否会像中国媒体报道不喜欢的政客一样,说昂山淑姬“窜访”中国?但至少在中国,由杨紫琼主演的关于昂山淑姬的国际影片The Lady(女士),仍然被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