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政治局集体学习乃是中共高层例行“学习”,选题更非随意为之,实则可看出高层着力点所在。
9月下旬,经过诸多波折后,习近平实现上任以来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并且首登联合国讲坛阐释中国政治主张。且勿论此行之成败几何,在此背景下,这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显然带有了几分现实针对性和总结性。
根据官方报道,习近平当天的讲话通篇贯穿着对当下全球治理体制的“不满”,透露中国意图以发展中国家身份改变和参与主导国际秩序的“雄心”。“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夺取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同时,习近平显然希望中国在未来的全球治理体系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掌控力,“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对抗和不公,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中国)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由此,大陆一家微信公号“政知局”称,从头看到尾,再也看不出“韬光养晦”这几个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任中共领导人邓小平基于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实力弱小的基本国情,抛出影响至今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然而,30余年的戮力经济建设,中国实现世界历史上罕见的长期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经济体。瑞信10月13日发布的第六份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根据过去一年(2014年年中到2015年年中)全球财富变化情况,称中国内地家庭财富总值增加1.5万亿美元至22.8万亿美元,增幅为7%,现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二,取代日本地位。同时,中国的中产阶级虽然仅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但按绝对值计算却是全球最多,达1.09亿名(财富总额7.3万亿美元,占全国财富32%),超越美国9,200万名的中产阶级成年人。
也正是基于实力的快速膨胀,中国利益的全球延伸被视为一种威胁,所谓的“韬光养晦”被外界认为另有玄机。有学者总结说,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首次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就专门引用并特别强调了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战略方针,其中“韬光养晦”所用英文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后,美国政府在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等六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采用了同样的英文表述。另外,国外还有一些英文书籍或文章将“韬光养晦”译为“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意即“隐藏能力、假装弱小”;“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意即“隐藏真实目的”;“hide one’s ambitions and disguise its claws”,意即“隐藏野心、收起爪子”。而这显然对中国带有浓重的负面意义。
而习近平自上台以来,在对外战略上的诸多动作更是被视为彻底抛弃“韬光养晦”的危险动作。2012年中国军警船舰在东海发动持续攻势,次年秋“针锋相对”东海防空识别区,同期中国在南海争议岛礁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被视为一种明确证据。
不独如此,从更长远的战略布局看,中国在走向远洋的同时,习近平等中共高层正在力推整合欧亚大陆的陆权版图,被认为正是力图以“一带一路”和高铁抗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和TPP协议。尤其是12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协议于日前宣告达成时,美国总统奥巴马言辞激烈表示,美国不允许中国等国家来书写全球经济的规则。一场陆权与海权之争的大戏似乎正在愈演愈烈。
日前,《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5)》刊发的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的文章《铁路与陆权—-“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历史借鉴》认为,正如当年德国以巴格达铁路、俄罗斯以西伯利亚铁路完成陆权的整合走向对抗海权强国那样,中国需要谨慎迫使美国屈服,接受合作共赢的新战略观,避免走向对抗。
另外,10月12日当天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的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本身并非籍籍无名之辈。公开资料显示,他是第一位将国际关系领域的建构主义流派引入中国的学者,是中国国际政治学界研究的领军人物。早年攻读美国密苏里大学政治学博士,此后担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东盟10+3东亚思想库网络中国国家协调员等。在中国对外战略方面,秦亚青可以视为一个稳健的积极作为战略的鼓吹者,这显然也可以反映包括习近平等中共高层的态度。今年年初,秦亚青在“中国国际问题高级讲坛2015: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发表《恒变之间:中国外交的延续与变革》演讲。当时,他便表示,中国外交将更加强调国家核心利益,“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立场将更加强硬,政治要素更为突出。中国的外交将以变求恒,以策略的调整维护核心利益的恒久。”
但是,这并非表示中国将走向强硬扩张的路线。“中国外交既有延续,又有变化。延续与变革相辅相成,整体延续含部分变革,以部分变革来维护整体延续,并且恒变有度。2050年之前,中国外交服务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将延续。”他在那次演讲中表示。更早之前,秦亚青还严词驳斥一名学者的“道义现实主义”,不认为中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的截然不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