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顺利举行国会上、下议院选举,实现政治意义上的变天,这是自2011年开始加速的政治和解的结果,也令经历大选洗礼的和解相对稳固。令人感慨的是,一直被中国视为穷乡僻壤的缅甸已实现了民主选举,而作为中国富裕特区的香港,主政者及垂帘听政者还沉沦于斗争岁月,幻想着与外部势力斗、与内部敌对势力斗,幻想斗出和谐。
 
2011年8月19日,缅甸总统登盛与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昂山素姬举行会晤,是缅甸政治和解的里程碑。其历史意义不是习近平、马英九那种本着算计民进党、只提一个中国而不谈民主中国的会晤所能比拟的。缅甸的政治和解得到国际社会的赞赏,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2014年两度访问缅甸,支持缅甸的民主改革。
 
缅甸大选结束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在微博上说:「谁是胜利者并不重要。此时我在想的是,近年来国人不断使用的敌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原来的军政府和昂山素姬领导的民主联盟敌对不敌对?敌对。现在呢?充其量是竞争对手,可以互相致意的对手。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政治和解及此后的制度安排。由此可以明白:敌对是人为的,而且并非一定如此。」
 
如果比较缅甸和香港的政治环境,孙教授的这番话更令人欷歔。可以说,当缅甸2011年步入政治和解快车道时,中共高层为十八大人事布局的斗争开始白炽化,并蔓延到香港,令2012年的特首选举陷入泥浆战,香港的政治敌对气氛自此未曾降温,更因2017年特首普选问题而加剧。如果借鉴缅甸的经验,各方势力如有诚意对话、妥协,普选可以成为香港政治和解的催化剂,但中共和梁振英对市民真普选要求视若未睹、听若罔闻,硬推831决定和伪普选方案,结果引爆雨伞运动。
 
北京《环球时报》的评论曾宣称:「和谐有时是要靠『斗』出来的。」梁振英一开始也说,占领运动有外国势力介入,会在适当时候公布证据,但一年过去了,其证据何在?他无非是要引入中共的敌对势力斗争思维,而且,这种斗争越激烈,中共就越需要他这样的板荡忠臣。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叫嚣,立法会议员如果投票反政改将「票债票偿」,梁振英号称要把反对派踢出议会。
 
相对于缅甸的政治和解、民主选举,张晓明、梁振英和中共喉舌的敌意挑拨、斗争理念,不只显得可憎可耻,也显示在中共的政治伦理中只有斗出胜负、没有和解,而且务求把党内或党外失败的一方彻底打倒,以免他们东山再起。而在民主社会,选举失利不等于要被清算,更不等于再没有出头天。如果梁振英和中共不能主动从敌对思维转向和解思维,总有一日会被壮大的反对力量逼向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