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多次出现记者意外提问。时评人长平认为,记者以”不礼貌”的方式打破”规矩”,是恪尽职守的行为。

China Chinesischer Außenminister Wang Yi auf der National People`s Konferenz

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两会”上,再次出现记者意外提问的情况。3月7日,甘肃省代表团的记者会上,一位记者大声要求省委书记王三运回应新近一起抓捕记者事件,王三运”当场冷脸”,未予理睬。

去年12月,甘肃永昌县一家超市职员指控13岁女孩赵某偷窃巧克力,拍照报警找家长,女孩不堪羞辱跳楼自尽,引发群体抗议。报道此事的《兰州晨报》记者张永生被当地警方找麻烦。警方先以”嫖娼”名义将其抓捕,没凑足证据后,又控其敲诈勒索。如此打压媒体的事件,不是歌功颂德的”两会”关注的对象。

同一天,天津代表团的记者会上,一位记者高声追问天津市委代理书记黄兴国,请他解释去年天津港大爆炸之后拍卖汽车问题。据香港《明报》报道,黄兴国笑而不语,主持会议的天津市人大主任肖怀远则呵斥记者,”你懂不懂规矩?”得知该记者来自澳门后,肖怀远仍厉声道:”澳门也要讲法律讲规矩嘛!”

在3月4日举行的”两会”记者会上,中国媒体记者对大会发言人傅莹提出了包括经济下滑、南海危机、北京雾霾、计划生育等在内的若干尖锐问题。澳洲《新快报》记者叶宝生抢过机会,以较多的言辞提出刘源职务调整问题,被认为是会议安排之外的”激情提问”。他的抢位和提问方式,在同行中引起争议。

“大胆提问”可以有多大胆?

记者以不依不饶甚至”奇葩”的方式提问,显然不受习惯于被吹捧和说废话的中国官员欢迎,被认为”不懂规矩”。他们定下的”规矩”,就是不刁难官员,最好事先审查问题,或者达成默契。假如有看似尖锐的提问,也须是官员能够应对的–在傅莹作发言人的记者会上,国内记者可以问天津大爆炸,但是不可以问藏人自焚;外国记者可以问达赖喇嘛,但是不可以问习近平家族财富。这样一来,记者”大胆提问”,傅莹”从容应对”,显出开明景象,皆大欢喜。

更严格的场合,比如总理记者会,首先对进场记者要进行筛选,有”前科”或者可能”捣乱”的记者会被拒之门外。其次,记者的问题须事先审查,或者以”通气会”、”沟通谈话”等形式达成口头协议。为了进入现场,得到提问机会,记者只好接受审查及口头协议。事实上,在直播现场,记者拿到话筒之后,可以突破限制,改换更有价值的问题,但是他们会因此受到责难,失去更多采访机会,甚至被拒签证。

冒险也不一定能带来职业荣誉。有些同行认为,违背审查协议是背信弃义,问题太尖锐不礼貌,拼命抢话筒太”奇葩”。每个记者的具体问题,也许都值得商榷。但是,就大环境而言,在履行职责与配合审查及自我审查之间,在”不懂规矩”与礼貌优雅之间,前者比后者更值得选择。

打压媒体乃与记者为敌

有人在网上说,在西方民主国家,记者也要尊重采访对象或者发言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首先,民主国家强调新闻自由。如果政府随意抓捕记者,撤换主编,关闭网站,要求媒体”姓党”,审查记者提问,官员们得到的对待,恐怕远远不是”优雅礼貌”。其次,即便是在尊重新闻自由的环境中,记者与官员的关系也不是用”礼貌”来界定的。知名的前白宫记者海伦·托马斯坦率地承认:”记者常常被指责始终对人对事怀有敌对情绪–尤其是对政客,这点完全没错”;”以前,政府和新闻界是对立的关系–将来还是一样。”她以总是能 “让总统发抖”而享有盛名,曾以连珠炮似的提问让对她不友好的布什总统颜面无存,也曾第一个要求对她友好的尼克松总统辞职,还说如果切尼竞选总统她将自杀。

打压媒体的政府无疑都是记者的敌人。那些为了获得些许信息或者完成工作任务,不得不接受审查的记者也许值得同情,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他们嘲笑”不礼貌”甚至”奇葩”同行的资本。专制政府的官员斥责记者”不懂规矩”,等于是对记者的专业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