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设立「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后,在李克强当面向林郑月娥表示中央政府今年要研究制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后,在习近平批示要广东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势必快马加鞭。大湾区或许有助香港经济发展,但深港同城、粤港融合的论调早已引爆香港的猜忌和不满,再沿此路前进只会引发新一波政治危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首先要为香港正确定位,牛不喝水强按头,不只无助大湾区的发展,更会加快一国两制的消亡。

 

 

 

融合论恩赐论 要港削足适履

 

今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概念后,湾区经济一度成为中港媒体的热门话题,美国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日本东京湾区更成为比较或赶超的目标。但是,世界三大湾区城市群的竞争与合作、经济利益的共享,都建基于相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劣势就在于缺少这样的根基,由此衍生的融合论、恩赐论,实质上是要香港削足适履,甚至是在蚕食香港的核心价值、经济利益。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甫出场,中港融合论又甚嚣尘上,浑然忘了近年中港融合论之所以令港人厌憎,就因为其实质是混淆一国两制的界线、破坏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高铁的一地两检、港珠澳大桥的行车设计、跳过公众咨询的西九故宫馆和落马洲深港科技园,这些中港融合的标志,无异于吞食香港的洪水猛兽,岂能得到香港主流舆论的认同和支持?

 

至于张德江宣称,全世界都在抢搭中国发展的快车,「别人要搭这趟快车还要排队买票,对港澳来讲,不用排队买票,还给你留着座位」。这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的恩赐论。香港拥有的制度优势、法治优势,香港享有信息自由、人才和资金流动自由的国际化优势,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成败具决定性作用,是广东城市群更需要搭香港这趟国际列车、获得的利益大,还是香港在带动湾区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利益大?遑论香港真正从中获利的,是少数财团,还是普通市民?

 

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成败,一是取决于湾区运作是市场主导还是党的领导,二是取决于对香港的定位。如果是由党领导、旨在加快中港融合,要香港削足适履,加快服从、服务广东城市群的步伐,香港将作出毫无价值的牺牲,工商界、金融界恐怕会口是心非,大湾区建设难有进展。如果由市场主导,实现区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香港作为区内龙头,在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获益,抗拒的心态自然会减弱。

 

 

 

权贵无宝不落 后果可想而知

 

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早前向传媒表示,中央希望利用香港的国际化和制度化的优势,带领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因此,香港在大湾区规划中将起龙头作用,希望可以发展独特优势,帮助内地提升经济发展。这无异于对融合论、恩赐论的反驳,但无论从习近平本月初对广东工作批示来看,还是从梁振英、林郑月娥的往绩来看,无意留任的谭志源未免太过乐观。

 

习近平要求广东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今时今日,坚持党的领导已不是一句空泛的政治口号,与中央对香港特首的任命权一样是具实质性的。对无宝不落的中共权贵集团而言,加强领导意味着利益分配的控制,他们或许等不及大湾区这块饼做大,更急于瓜分香港现有的政经大饼,因此需要的是中港融合,而不是中港发展。梁振英、林郑月娥都是中共权贵集团的代言人,由他们推动的中港融合,后果更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