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自由主义知识界对自由民主的学术性论述已经很多,其中不乏深刻、详尽的理论阐述,甚至不乏贴近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的论述,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一篇文章的影响能够超过俞可平先生的短文《民主是个好东西》。

俞文之所以引起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固然与谈民主的普世主义倾向有关,与此文被中共重要喉舌的首发和转载有关(首发于《北京日报》,继而由《学习时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重要喉舌广泛转载),更与他的党内职务、智囊身份有关。正因为他的身份,舆论才会猜测其出台的高层背景及其政治动态。如若该文出自某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笔下,相信不会受到海内外舆论的如此关注。

我认为,俞文的广泛影响,特别是在大陆民间的影响,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也与其通俗的表述方式有关,但在对俞文的相关评论中,几乎鲜有人注意到这一点。

俞文对民主的理解与目前大陆自由知识界的理解,基本上没有区别。俞文所讲的民主常识,不仅早已成为民间自由主义者的共识,也早已成为党内开明派的共识。但在表述方式上,俞文却具有少见的简洁性和通俗性。所以,俞可平在此前出版过多部有关民主、宪政、民间自治的理论著作(如《政治与政治学》、《增量民主与善治》、《权力政治与公益政治》、《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民主与陀螺》等),但这些著作对大众的影响,远不如他这篇不到二千字的短文。

俞文没有长篇大论的抽象论证,也没有半生不熟的概念。全文不到二千字,用的是大众化语言,简明扼要且针对现实,基本说清了民主常识。特别是“民主是个好东西”这个标题,采取了最为通俗的口语化表达方式,具有直接打动大众的穿透力。

我预测,“民主是个好东西”这句话,必将变成广为流行的公共话语。

在如何把源于西方的自由民主理论变成大众常识这点上,俞文值得自由知识界的学习,学习其通俗化表达的技巧,学习其制造流行观念的能力。只有表达的通俗化大众化,自由知识界多年来积累的有关自由民主的理论成果,才可能逐渐变成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变成从网民到学者、从主持人到官员都常用的公共话语。

在这点上,吴思先生的历史研究为自由知识界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吴思先生的写作少而精,仅凭一本《潜规则》就迅速地进入了公共领域,取得远必其他史学家更为广泛的影响力。这不仅在于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入中国历史,提炼出具有广泛解释力的概念,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而且在于他的写作方式——以生动通俗的叙述语言来表达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而独到的思想透视。或者说,在当下中国的历史写作中,他的叙述语言堪称独创,他用“重讲历史故事”的方法,层层剥掉大话厚硬的历史包装,以简洁有力、直率跃动、不乏幽默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渐入中国文化的内核。故事讲完,读者豁然开朗。

换言之,正因为吴思独创的“潜规则”概念借助于雅俗共赏的表达,才能使之变成中国当代公共话语领域的常用词之一。

如果说,吴思先生是以自己的写作为大陆知识界作出了普及思想观念的范例,那么,刘军宁先生就是第一位公开倡导自由主义大众化的著名学者。2006年12月7日,《南方周末》发表了刘军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写在即将到来的新人文运动前夜》。他所呼唤的“中国文艺复兴”,意在宣扬“天地之间,个体为尊”的自由主义价值,使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变成中国民间的主流共识。而要想让书斋中的自由主义变成社会化的大众常识,中国自由主义者必做的功课就是通俗化。刘军宁大力提倡通过通俗形式和互联网来普及自由主义理念,意在唤醒自由知识界创造通俗观念和普及自由的意识,使自由主义走出书斋、走出理论、面向大众。

在“博客中国”1月23日举办的“大国崛起与文艺复兴研讨会上”,作为自由主义学者的刘军宁在回应质疑时,他更明确地表示,为了以防止自由主义理论的学院化,他甚至愿意抛弃学者化的精英身份,而为自由主义的通俗化大众化而尽力。他说:“我要防止学院化,如果仅仅是我写了一篇文章变成论文,或者晋级的论文、争取国务院特别津贴的论文,那就完了。不想把这个讨论变成极少数人需要大量注释才能阅读的东西。为此,我尽量把学术的东西全部抛开,别人说我不学术也是OK的。”

为了强调自由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刘军宁专门写了《文艺复兴,就从博客开始!——中国文艺复兴答疑录之三》的网文。他说:“面对种种的困难,这场文艺复兴从哪儿开始呢?其实,这场文艺复兴已经在互联网上拉开了序幕,在博客上吹响了号角。而其中风云人物正是那些以近亿记的博客、播客、访客!”因为,“博客提供了畅谈人性的场所,提供了传播艺术的场所,提供了激情辩论的场所,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场所,提供了展现‘小我’的场所,提供了‘个体对个体’交流的平台,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提供了‘平等、自信、独立’的舞台。这里没有等级制度,没有意识形态的束缚,没有虚伪的掩饰和矫揉造作,没有上下尊卑,正是个性张扬的理想平台。”“这里有人谈文学,有人书野史,有人话两性,有人论政经,有人论美学,有人宣扬行为艺术。中国近代史上还从未有今天这样自由而畅快的交流平台。所以,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文艺复兴正从博客文化中兴起。”“中国文艺复兴的主体是上千万在读和已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先锋队是80后社会活跃分子,包括作家、娱乐明星、记者、商人和信息产业从业者等等,社会基础是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潮流,推动力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时下已到了网络时代,文化艺术的希望,成千上万个活跃在网络上的‘草根思想者’才是我们可以期待的坚实力量!独立的个体才是最尊重的,尊严在任何时候都比‘文学’更重要。只有个人的站立,才有中华的真正站立。天地之间,个体为尊!”“我以为,中国的希望,都在于曾经沉默数千年的大多数不再沉默。由于有了互联网,有了博客,长年被迫沉默、昏睡的人们,开始在网上争辩着、表述着、呐喊着、呼唤着、参与着、推动着!如果一个人的声音不够大,大家就一起写、一起喊、一起画、一起唱、一起播。这不正是博客、播客、访客们个人的自我发现,个人意识的自我觉醒吗?这不就是文艺复兴码?”

在这点上,我高度认同刘军宁先生的观点。因为,博客这种新型媒体为“个人觉醒”提供了最好的平台。首先,个人博克本身就是高度个体化的,每个博客都是个体生命的表达。其次,网络和博客具有高度平民化大众化的特征,它冲破了精英阶层通过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踏平依托于传统媒体的话语等级制,而为每个能够上网开博的人提供了平等的表达平台。近年来,网络在不断地造就全新的话语明星,许多在传统媒体下只能默默无闻一生的平民百姓,通过网络发言而变成知名人物。中国新一代自由主义的知识人和维权者,他们大都成名于互联网平台。

俞可平、吴思、刘军宁三位,身份不同,专攻各异,但他们三人却以各自的方式凸现出同一个紧迫的问题:如何让自由、民主、宪政由精英话语变成大众常识。

刘军宁先生说:“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文艺复兴正从博客文化中兴起。”

我的补充是:“自由主义的大众化早已在互联网开始。”

2007年2月6日于北京家中